近百年來,學(xué)界多以為浙本翻刻殿本。傅以禮《校刊殿本〈總目〉跋》、洪業(yè)《〈四庫全書總目引得〉序》、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王重民《論〈四庫全書總目〉》、《跋影印本〈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影印浙本《出版說明》(1964年12月)、昌彼得《影印〈四庫全書〉的意義》、臺北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殿本《弁言》(1983年)、華立《四庫全書縱橫談》等,皆主浙本源出殿本說,似乎已成定論。其實不然。乾隆五十九至六十年浙江刻本的底本乃頒發(fā)文瀾閣庋藏的四庫館繕寫本,今歸浙江圖書館收藏,原鈔寫本尚存二十七卷,經(jīng)對校,全部吻合。尤其文瀾閣寫本中的訛誤,如卷六九《吳中水利書》提要“書中有并圖以進(jìn)之語,載于其上加貼黃云:其圖畫得草略,未敢進(jìn)上”,“載”為“而”之誤;卷七八《日本考》提要“明李言恭、都杰同撰”,“都”為“郝”之訛;卷七九《欽定歷代職官表》提要“迨秦漢內(nèi)設(shè)夫卿,外制列郡,而官制一變”,“制”為“置”之訛;卷一六三《覆齋遺集》提要“又有務(wù)畜人才疏”;“務(wù)”為“豫”之訛;卷一六四《恥堂存稿》提要“歷官端明閣學(xué)士”,“閣”為“殿”之誤;“端平間知(氵丐)州”,“(氵丐)”為“沔”之訛;卷一六五《四明文獻(xiàn)集》提要“蓋捃拾殘剩,非其真矣”,“真”為“舊”之誤;《晞發(fā)集》提要“而節(jié)概亦卓然可觀”,“觀”為“傳”之誤,等等,浙刻本皆沿襲之。上述八處訛誤,除第二條外,殿本皆不誤。當(dāng)然,浙江翻刻本較原寫本又增加了部分手民之誤,如:卷六九《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提要“二湖皆王元暐所浚”,翻刻誤作“緯”。卷七〇《歲華紀(jì)麗譜》提要,誤作“記”;《閩中海錯疏》提要“故征引不能博贍”,誤作“瞻”;卷七一《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提要“蓋指其父邦彥也”,翻刻脫“彥”字;卷一五一《李群玉集》提要“群玉字文山,澧州人”,誤作“灃”;卷一六四《蕓隱橫舟稿》提要“萍泛不羈”,舍為“覉”;《文山集》提要“后人復(fù)集眾說以益之”,誤為“又”;卷一六五《須溪集》提要“大率破碎纖仄”,誤為“太”,大多因形近音近而訛而漏校者。亦有翻刻補(bǔ)正原闕者,如卷一五一《李群玉集五卷后集五卷》提要,文瀾閣寫本將前一“五”字圈掉,未補(bǔ),而翻刻本補(bǔ)“三”字以足之。 殿本《總目》究于何時付刊?原本無標(biāo)識可尋。考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弘歷抽查續(xù)繕南三閣《四庫全書》,發(fā)現(xiàn)李清《諸史同異錄》“任意比擬”,下令“掣出銷毀”;同年四月二日,軍機(jī)處奏稱“現(xiàn)在刊刻《總目》,應(yīng)一并查明改正”,是至遲在乾隆五十二年,殿本已在刊刻中??赡暝?,不僅原本無標(biāo)識,且文獻(xiàn)無征,眾說紛紜。大體有五說:(1)乾隆五十四年;(2)大概是在乾隆五十五年;(3)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之中);(4)約在乾隆五十八年冬季;(5)乾隆六十年。 殿本與文瀾閣寫本(浙本)比較,四方面不同:(1)封面簽題不同。殿本大題“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獨立為一書;文瀾閣寫本大題“欽定四庫全書”,雙行小字注:集部 總目卷X X,顯然是分置四部之首,惟卷次連貫,相對獨立,翻刻浙本始集中在一起。(2)殿本卷首析為四卷,浙本為一卷,而內(nèi)容比殿本多出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圣諭》一通。(3)各部、類諸書提要排列順序,殿本與庫書序列大致相合,浙本則多有顛倒。(4)殿本后出,較文瀾閣寫本修改甚多,個別字、詞、句的磨勘,卷數(shù)的修改,在四百處以上,而大的改動,整段改寫,亦有多處,如卷五五《周忠愍奏疏》提要,浙本“明末積習(xí),好以嘩訐取名,其奏議大抵客氣浮詞,無禆實用。起元諸疏,尚多有關(guān)國計民生,非虛矜氣節(jié)者比,其人其言,足垂不朽,今錄其《奏疏二卷》”一段,殿本改寫為:“當(dāng)魏忠賢肆虐之日,國事日非,幾幾乎毒焰熏天,狂瀾淚地,無恥者從風(fēng)而靡,代為搏噬,無論矣;即皦然自好者亦潔身去之而已。起元獨與楊、左諸人奮起而嬰其鋒,雖卒至白骨銜冤,黃泉茹痛,而士大夫尚賴此數(shù)十君子知世間有廉恥事,亦不可謂非中流之砥柱也。其人足重,斯其言可傳,豈明末臺諫連篇累牘、徒以嘩訐取名者所可同日語哉!錄而存之,以表章忠義之氣也。”文字大增,言詞激昂,是深入體會弘歷“殷鑒不遠(yuǎn),尤當(dāng)引為炯戒”旨意的作品,也可能與當(dāng)時懲治錢謙益等貳臣的政治需要有關(guān)。 前面提到,王重民關(guān)于殿本優(yōu)于浙本的判斷是正確的。不過,王氏堅持“浙本翻刻殿本”誤說,進(jìn)而推論浙本“有一些地方的確是刻錯刻脫的字,但是還有一些地方是在翻刻過程中經(jīng)過??倘擞幸庾R改動的”。浙本確有刻錯的字,那是就文瀾閣藏寫本《總目》而言,與殿本無涉。但是,“有意識改動”之說純屬脫離實際的臆測。主持??痰那劐?,曾任繕寫處分校官,是懂得王法的;謝啟昆曾于揚州知府任內(nèi)因徐述夔《一柱樓詩》案(乾隆四十三年九月)被革職,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歷史經(jīng)驗說明,只有首先認(rèn)清浙本、殿本的來源,正確解釋其差異,才有可能做出全面系統(tǒng)的《校記》,并把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