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新馬鞍山人 還是老馬鞍山人 都是對馬鞍山有著特殊的情感 才會選擇留在這里 和它一起成長 你只看到 馬鞍山越來越現(xiàn)代的模樣 老馬鞍山你還記得多少 30年前 從南湖遠眺張望 成片的平頂瓦房 變成了如今的高樓聳立 ▼ 30年前 湖南路也是一樣 如今 馬鞍山最著名的地標全部聚集于此 ▼ 2001年 還沒有采石古鎮(zhèn) 也沒有濱江公園 只有坐在店門口打酒的老爺爺 ▼ 我們再也看不見 團結廣場的大轉盤 如今拔地而起一座地標 ▼ 當時南湖公園的位置 還是一片廢墟 如今拔地而起一座地標 ▼ 60年代馬鞍山人都愛去的新華書店 現(xiàn)在也都消失不見 ▼ 多年前的花雨路 樸素、寧靜 現(xiàn)在沿途已高樓聳立 成就繁華景象 ▼ 多年前安工大校園 古樸中散發(fā)出文化的氣息 現(xiàn)在新校區(qū)的建立 展現(xiàn)著時代的發(fā)展 ▼ 很多年已經(jīng)過去了 或許我們越變越老 可這座城市卻越變越美 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 很久以前 每年春游秋游都會去采石公園 如今 古鎮(zhèn)風情萬種 公園也是美到不行 ▼ 老馬鞍山人有沒有在雨山湖洗過澡 散散步吹吹風 夏天的納涼新去處 ▼ 當年 火車站只能坐到綠皮火車 現(xiàn)在東站的繁華 日益明顯 ▼ 那時兒童公園 是我們最愛去的地方 到處充滿歡聲笑語 ▼ 如果你沒看到現(xiàn)在的照片 你會知道這里是現(xiàn)如今 商業(yè)街區(qū)解放路嗎 ▼ 礦院你肯定沒路過 但是看過它曾經(jīng)的模樣 你是不是覺得古樸中透著寧靜 多了一分現(xiàn)代沒有的味道 ▼ 道路越變越寬 城市越變越好 不變的是我們對馬鞍山的情感 ▼ 2013年建設中的長江大橋 想想馬鞍山快速的發(fā)展 心情可能就沒有那么煩躁了 ▼ 除了這些老照片里的回憶 馬鞍山這些老行當你見過嗎 隨著時代的潮流 這些職業(yè)早已消逝 但老照片或許能喚醒你的記憶 彈棉花 如果陽光正好 很多婦人都會把家里陳年的棉被拿出來重新彈一下 棉花蓬松了 透氣性好 睡起來更舒服 剃頭 不是現(xiàn)在那種美發(fā)店 很早之前 在馬鞍山剃頭都是挑著挑子走街串巷 扎笤帚 純手工扎出的笤帚又好用又耐用 手工制作的笤帚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可是現(xiàn)在已被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塑料笤帚代替 甚至還有更為智能的掃地機器人 擺渡 就是用船載人過河 在橋梁比較少的過去 擺渡就成了過河的最佳選擇 修鞋匠 修鞋匠有背木箱的 有挑著擔子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修鞋的人越來越少 現(xiàn)在很少才能見到修鞋匠了 修鋼筆 修鋼筆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加上低廉的費用 一支被損壞的鋼筆就獲得了“新生” 補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那些挑著特殊擔子的身影 流動在大街小巷之間 補鍋手藝算是會掙錢的門路 補鍋匠憑著自己的手藝 為自己家庭帶去基本的溫飽 修表 上世紀70年代 手表 是百姓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技藝高超的修表師傅也因此風光無限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 修表,成為了留在舊時光里的老手藝 捏面人 在過去 大街小巷經(jīng)??梢钥吹揭恍┠竺嫒说氖炙嚾?/p> 如今 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擔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 倒是一些民俗展示活動中 還偶爾可以看到捏面人師傅的表演 “絞臉” 七八十年以前 有一種行當叫做“絞臉” 絞臉師傅大多是已婚婦女 她們僅僅靠著一根棉線和自己的雙手 撐起了整個家 箍桶匠 箍桶匠又稱圓作木匠 舊時民間專門制作與修理 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 公交車售票員 沒有投幣的機器,沒有支付寶 坐公交都是要買票的 售票員坐在一個專門的位置上 邊賣票邊維持著公交車上的秩序 磨剪子戧菜刀 許多年前“磨剪子戧菜刀”的手藝人 經(jīng)常都是走街串巷的 托著長音吆喝“磨剪子喲,戧菜刀咯” 看過了馬鞍山的新老照片 和那些記憶中的職業(yè) 你是不是 又對馬鞍山多了一分了解 愛它又多了一點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