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個周之前我接診了一位患者,患者的主要的問題是胃脹,每天從下午開始,就會脹,晚餐也不能吃,因為吃不下,更因為擔心吃了之后更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脹才會減輕些。 打嗝放屁之后會感覺像是天堂,因為這樣就像是在脹的跟氣球一樣的胃里扎了一個小孔,舒服極了。 但是打嗝放屁的情況卻很少,大多數(shù)時候,脹的極為難受,根本不敢坐下,一坐下就覺得肚臍以上的位置堵得特別難受,只能不停的走來走去,雖然這也緩解不了多少痛苦,但是總比坐著強。 患者說自己這個情況有小半年的時間了,各種檢查也都已經(jīng)做過,除了有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他的都沒有問題。 因為胃脹,導致他工作、生活都沒有心情,情緒往往一點就著,家里的孩子現(xiàn)在都不愿意見到他。 當時他坐到我面前的時候,整個人都是萎靡的,而且當時直言不諱的告訴我,我其實不想來的,但是因為朋友介紹,想著還是來看看吧,雖然已經(jīng)看過挺多醫(yī)生,但是萬一你這里管用了呢... 我特別能理解他的心情,想放棄但是又不想放棄,畢竟還沒到最后一根稻草的時候。 1 如何解決這位朋友的問題? 那么我們來簡單理順下這個案例。 腹脹,脹氣更重,在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之一的《傷寒論》中就有記載: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原方:厚樸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炙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原文的記載是說發(fā)汗喪失津液之后導致胃虛而產(chǎn)生的虛脹、虛滿,是個虛證。 其實這個人原來就有脾胃虛的問題,發(fā)汗之后加重了,才導致的。“主之”意思就遇到這種情況就可以用這個方劑。 有人會問啊,你這個患者當時也沒有外感啊,怎么還用這個方劑呢? 其實學習《傷寒論》,不僅僅其中的條文記載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法度。比如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這一條是說有里證(痞)同時兼有表證(惡寒),這一條的重點不是說用哪個方劑,而是在說這個時候的治療原則就是有外感先解表再攻里。所以沒有發(fā)汗,有脾胃虛弱的情況,遇到脹氣照樣可以用。 后來我也如法使用這個方劑,患者一周后自訴屁也能放出來了,打嗝也更輕松,脹氣有所緩解了。 癥狀的緩解相對來說是比較快的,脹氣緩解之后,還是要繼續(xù)用附子理中湯、外臺茯苓飲、小建中湯等方劑來恢復脾胃功能,這是根本的問題。 2 關于用藥劑量的問題 但是這件事卻讓我有了一些思考,我們?yōu)槭裁磳W習經(jīng)方,因為經(jīng)方有著嚴格的六經(jīng)八綱辨證法度,有著幾千年的生命力。像這樣的問題,在經(jīng)方中就早有記載。 另外關于劑量的問題,我也相信在我之前,肯定有醫(yī)生用過這個方劑,為什么效果不好,推測其中一個可能就是跟劑量有關系。經(jīng)過考古發(fā)現(xiàn),《傷寒雜病論》成書時代在東漢,而那個時候的一兩=15.625克,為了計量方便,我們?nèi)∫粌傻扔?5克。 客觀的說,從藥材質(zhì)量上講,因為土壤、空氣、水源、道地產(chǎn)地等因素的影響,現(xiàn)在的藥材肯定是跟古代沒法比的。 俗話說“響鼓還需重錘敲”,在質(zhì)量下降的前提下,卻在使用一兩等于3克、5克的劑量,效果恐怕是要受影響的。 這也是我們守正堂一直在堅持一兩等于15克的原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這篇文章:中藥劑量 (在我們的一些文章中,大家會看到兩個計量的推薦,一個是原方量,另一個是一兩等于5克版本,是為了方便大家能夠先開始接觸經(jīng)方,學習經(jīng)方。) 3 現(xiàn)代人還有哪些胃部煩惱? 繼續(xù)來說胃的問題。 由于先天原因、后天的壓力、飲食、熬夜等因素的影響,現(xiàn)代人胃的問題越來越多。 除了胃脹氣,還有一種脹是不消化。早上吃的東西,可能吃的也不多,但是到了中午感覺胃里還是滿滿的,打嗝放屁基本上也不能緩解,這個情況是由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變差導致的。 《金匱要略》附方《外臺》茯苓飲講“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外臺茯苓飲能幫助增進消化吸收能力,緩解胃脹不消化的狀態(tài)。 原方: 茯苓人參白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 除了經(jīng)方,根據(jù)附子理中湯做成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同時經(jīng)方中有小建中湯,大建中湯,也是恢復脾胃功能的。 但是理中跟建中有所不同,建中是要建立中焦的秩序,這個秩序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雜亂的。 而理中,梳理中焦,中焦原本有秩序,這個時候抽調(diào)周圍的力量來填補中焦,調(diào)整功能,所以這個時候重用人參,將身體周遭的血液抽調(diào)回腹腔,參與消化吸收。 另外小朋友不消化,用附子理中丸可能會覺得辣,這個時候可以用大山楂丸,味道酸酸甜甜,也有消食化積的作用。 還有一個簡單方法:橘皮45g 生姜45g 煮水代茶飲,覺得有點辣可以適量加點冰糖。 另外一種胃病是胃炎,分有很多類型,反流性胃炎、淺表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伴有糜爛、潰瘍,甚至更重一些有腸化或者灶性低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這是有癌變可能的)。 也有些朋友沒有做過檢查,但是存在胃脹胃疼、反酸、胃灼熱等情況。 這些問題往往是胃中有虛熱,而虛熱的根源在寒,所以這類人吃點涼就容易不舒服,這樣就是寒熱錯雜,比較復雜的一個疾病。 西醫(yī)往往是用抑制的方式治療,比如在炎癥方面往往是消炎,包括HP(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殺菌。消炎是一種清熱的方式,單純的清熱當時會舒服些,但是之后仍然會反復,所以大家也都知道胃病難治的原因了。 而HP是用殺菌的方式,但是HP還是會反復。這就好比南方人一到梅雨季節(jié),家里的皮鞋就容易長毛,擦了之后還是會長,但是過了梅雨季,太陽出來了,氣候變了,就不會再長了。 胃會有HP還是因為出現(xiàn)適合它生長的環(huán)境,根本的治療是把環(huán)境改變。 胃里的炎癥,在經(jīng)方中有用到半夏瀉心湯的機會。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原方 半夏半升,黃芩 ,干姜,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12枚 半夏降逆, 干姜能夠幫助溫里散寒,黃芩黃連清熱,人參甘草大棗養(yǎng)胃。 這個方劑寒熱并舉,正好能夠應對寒熱錯雜的問題。同樣,半夏瀉心湯也在提醒我們一個治病的法度,熱藥跟涼藥是可以在一個方劑中同時出現(xiàn)的。 4 養(yǎng)護脾胃從這四方面做起? 胃病越來越多,分型越來越細,因為脾胃功能差而導致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是歸根結底,預防大過治療,這是永遠的法則。 胃喜暖惡寒,脾喜燥惡濕,脾胃不分家,平時大家還是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來養(yǎng)好自己的脾胃: 1、遠離寒涼 這個東西吃了一時爽,爽后就是后悔。除了味覺上的刺激,并不能給身體帶來任何好處。 也請告訴小朋友,不吃冰淇淋不代表爸爸媽媽不愛你,因為它實在不是好東西。 2、多喝粥湯 胃生津,脾行津,經(jīng)方大家胡希恕胡老講胃與津液互相影響,健胃生津,津液大量亡失也傷胃。 3、多艾灸 沒事多艾灸下中脘穴、神闕穴,后背的腧穴比如胃腧穴、脾腧穴等,能夠起到健脾暖胃的效果。 4、少熬夜 熬夜之后胃口差,這是大家普遍的感覺,原因就是熬夜傷胃了。胃經(jīng)最是多氣多血,熬夜也在抽調(diào)胃氣,消耗胃氣,特別傷胃。 還有哪些胃病困擾著你 留言告訴我們吧!
|
|
來自: mxb08 > 《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