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之舌診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開竅; 目 舌 口 鼻 耳 其華; 在爪 在面 在唇 在毛 在發(fā) 所主; 主筋 主血 主肌肉 主皮毛 主骨 主藏血 主脈 主四肢 主氣 主納氣 主疏泄 主運化 主宣發(fā) 生骨髓 統(tǒng)血 肅降 生殖 五味; 酸 苦 甜 辛 咸 五畜; 雞 羊 牛 馬 豬 五谷; 麥 黍 稷 稻 豆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數(shù); 八 七 五 九 六 五體; 筋 脈 肉 皮毛 髓骨 五臭; 臊 焦 香 腥 腐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氣; 風 熱 濕 燥 寒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液; 淚 汗 涎 涕 唾 正常的面相;微黃紅潤。 不正常面相;偏紅、偏黃、偏白、偏青、偏黑。 舌之部位所代表;舌尖代表心肺。舌中部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腎。舌兩側(cè)代表肝膽。, 一、望舌順序;先看舌苔的有無、厚薄、腐膩、潤燥等情況。次看舌體的色澤、斑點、胖瘦、老嫩及動態(tài)等情況,可從舌尖看到舌根。 二、注意“染苔”,飲食和藥物會使舌苔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假像。 三、季節(jié)與時間;1.夏季暑濕盛時,舌苔多厚或有淡黃色為正常。 2.秋季燥氣當令時,苔多薄而干為正常。 3.冬季嚴寒,舌常濕潤為正常 4.晨起舌苔多厚,白天進食后則苔變薄。 5.剛起床,舌色可見暗滯,活動后變的紅活。 正常的舌象;淡紅色,薄白苔。即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顏色淡紅而紅活鮮明,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tài),舌苔色白,顆粒均勻薄薄的鋪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濕適中,不粘不膩。 舌的異?,F(xiàn)象 一、舌神 1.榮;就是榮潤紅活,有生氣,有光彩,故謂之有神,雖病也是善候。 2.枯;是干枯死板,毫無生氣,失去光澤,故謂之無神,乃是惡侯。 二、舌色 1.較正常的淡紅色淺淡,甚至全無血色,稱為“淡白舌”,主虛證、寒證、氣血兩虧。 a.淡白濕潤,而舌體胖嫩,多為陽虛寒證。 b.淡白光瑩或舌體瘦薄,屬氣血兩虧。 2.較淡紅色為深的,甚至呈鮮紅色,稱為“紅舌”,主熱證。 a.舌鮮紅起芒刺,或兼黃厚苔的,屬實熱癥。 b.鮮紅而少苔,或有裂紋,或光紅無苔,屬虛熱證。 3、較紅舌顏色更深的紅色,稱為 ‘絳舌’ a.外感熱病,若舌絳或有紅點、芒刺,是熱入營血的表現(xiàn)。 b.內(nèi)傷雜病,舌絳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屬陰虛火旺。 c.舌絳少苔而津液濕潤,屬血瘀。 4、紫舌。 a.絳紫而干枯少津,屬熱盛傷津,氣血壅滯。 b.淡紫或青紫濕潤著,多為寒凝血瘀 5、青舌;舌色如皮膚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紅色,稱為青舌。主寒凝陽郁和瘀血。 a.全舌青者,屬寒邪直中肝腎,陽郁而不宣。 b.舌邊青者,或口燥而嗽水不欲咽,是內(nèi)有瘀血。 6、老舌;老是舌質(zhì)紋理粗糙,堅斂蒼老,不論苔色如何,都屬實證。 7、嫩舌;舌質(zhì)紋理細膩,形色浮胖嬌嫩,一般都屬虛癥。 8、胖大舌;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積水停飲。如果舌淡紅或紅而胖大,伴黃膩苔,脾胃濕熱與痰濁相博,濕熱痰飲。 9、腫脹舌;舌體腫大,盈口滿嘴,甚者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為腫脹舌。 a.舌鮮紅腫脹,甚者伴有疼痛,屬心脾有熱。 b.舌紫色腫脹,素善飲酒,又病溫熱。 c.舌腫脹青紫晦暗,中毒導致血液凝滯。 10、疲薄舌;舌體瘦小而薄,主氣血兩虛和陰虛火旺。 a.瘦薄而舌淡,多是氣血兩虛。 b.瘦薄而色紅絳干燥者,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11、點刺舌; 點:突起與舌面的紅色,白色或紫紅色星點。大者稱星,小者稱點。色紅的稱“紅星舌”或“紅店舌”。刺:是指蕈狀乳頭增大,高突,并形成尖峰,形如芒刺,撫之棘手的紅色點刺,稱為芒刺舌。 a.舌生點刺提示臟腑熱極,熱毒熾盛,或濕熱蘊于血分。一般點刺越多,邪熱愈甚。 b.芒刺而兼焦黃苔者,多為氣分熱極。 c.絳舌無苔而生芒刺者,則是熱入營血,陰分已傷。 d.點刺色鮮紅,為血熱或陰虛火旺。 e.點刺色絳紫,為熱入營血而氣血壅滯。 f.如舌尖有點刺,多為心火亢盛。 g.如舌中生點刺,多為胃腸熱盛。 h.舌邊生點刺,多屬肝膽火盛。 治療原則:舌生點刺提示臟腑熱極,或血分熱盛,故應以清熱為主。根據(jù)部位的不同,采用清臟腑陽熱的相應方藥。根據(jù)顏色的輕重,采用清氣分熱或涼血清熱的方法。氣血壅滯者佐以適量的活血之品。 12、瘀斑舌;指舌面上出現(xiàn)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青紫色或黑紫色的斑點,并不突出于舌面。 a.紅點多主溫毒入血、或熱毒乘心、或濕熱蘊于血分。 b.白點多是脾胃氣虛而熱毒內(nèi)沖,即將糜爛之兆。 c.如黑點多為血中熱甚而氣血壅滯。 d.舌見瘀斑在外感熱病為熱入營血,氣血壅滯,或?qū)⒁l(fā)斑:在內(nèi)傷雜病,多為血瘀之征。 13、裂紋舌;指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各種形態(tài)明顯的裂溝。 a.紅絳舌而有裂紋,多是熱盛傷津,或陰虛液枯。 b.淡白而有裂紋,多是血虛不潤。 c.淡白胖嫩,邊有齒痕而又有裂紋者,則屬脾虛濕侵。 14、光滑舌;舌面光潔如鏡,光滑無苔,稱光滑舌,也叫“鏡面舌”“光瑩舌”。主因胃陰枯竭,胃氣大傷,不論何種舌色,皆屬胃氣將絕的危候。 a.若淡白光瑩,是脾胃損傷,氣血兩虧已極。 b.若紅絳光瑩,是水枯火炎,胃腎陰液枯竭。 15、齒痕舌;舌體邊緣見牙齒的痕跡,稱為齒痕舌或齒印舌,常與胖大舌同見。 a.如淡白濕潤,主寒濕壅盛。 b.淡紅齒痕,主脾虛或氣虛 16、重舌;舌下血絡腫起,好像又生一層小舌,故曰重舌,若兩三處血脈皆腫起,連貫而生,稱為蓮花舌,主病為心火,或外邪引動心火,在小兒較為多見。 17、舌衄;舌上出血,名為舌衄。其主病是心火、胃熱、肝火、脾虛或陰浮。 18、舌癰;舌上生癰,色紅高起腫大,往往延及下頜亦紅腫硬痛。多為心經(jīng)火熱,亢盛所致。 19、舌疔;舌上生出豆粒大的紫色血庖,根腳堅硬,伴有劇痛,稱為舌疔。多由心脾火毒引起。 20、舌瘡;舌生瘡瘍,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稱為舌瘡。 a.瘡面凸于舌面且痛,主心經(jīng)熱毒上壅。 b.瘡面凹陷不起不痛,主下焦陰虛,虛火上浮。 21、舌菌;舌生惡肉,初如豆大,漸漸頭大蒂小,好像“泛蓮”“菜花”或“雞冠”,表皮紅爛,流涎及臭,劇痛而妨礙飲食。多由心脾郁火,氣結(jié)火炎而成。多屬惡侯 22、將舌尖翹起,舌底脈絡隱約可見,舌系帶兩側(cè),隱隱可見兩條較粗的青紫色脈絡。 a.正常情況下,脈絡不粗,也無分支和瘀點。 b.如舌下有許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皰,多屬肝郁失疏,瘀血阻絡 c.舌下脈絡青紫且粗漲,屬痰熱內(nèi)阻、寒凝血瘀。 d.舌底脈絡青紫曲張,是氣滯血瘀所致。 三、舌的動態(tài)變化 1、舌強;指舌體板硬強直,運行不靈,以至語言謇澀,多見于熱入心包,熱傷津液,痰濁內(nèi)阻,,中風或中風先兆。 a.熱盛者,舌質(zhì)深紅。 b.痰濁者,舌胖厚膩苔。 c.中風者,舌多淡紅。 2、痿軟舌;舌體軟弱,無力屈伸痿廢不靈。 a.久病舌淡而痿,屬氣血俱虛。 b.新病舌干紅而痿,屬熱灼津傷。 c.久病舌絳而痿,屬陰虧以極。 3、顫動舌;指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主。 a.久病舌顫,蠕蠕微動,屬氣血兩虛或陽虛。 b.外感熱病見之,屬熱極生風先兆,酒毒病人。 4、歪斜舌;指舌體偏于一側(cè),主中風或中風先兆。 a.舌紫紅勢急者,屬肝風發(fā)痙。 b.舌淡紅勢緩者,屬中風偏枯。 5、吐舌;指舌伸出口外(倒赤散,增味湯) a.吐舌且全舌色紫,多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 6、弄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撣動不停,屬心脾兩經(jīng)有熱所致。 a.弄舌多見于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fā)育不全(傻子)。 7、短縮舌;舌體緊縮不能伸長(吐不出來)。 a.舌淡白或青紫濕潤,屬寒凝經(jīng)脈。 b.舌胖苔粘膩,屬痰濁內(nèi)阻所致。 c.舌紅絳而干,屬熱盛傷津動風。 d.舌淡白胖嫩,屬氣血兩虛。 8、舌縱;舌伸長于口外,內(nèi)收困難,或不能收縮。 a.舌色深紅,舌體脹滿,舌形堅干者,為實熱內(nèi)踞,痰火擾心。 b.若舌體舒寬,麻木不仁,是氣虛之證。 9、舌麻痹;指舌有麻木感而運動不靈的,主血虛肝風內(nèi)動,或風氣挾痰。 四、望苔色 1、白苔;主表證、寒證. a.若舌淡白而濕潤,常是里寒證或寒濕證。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積粉苔、燥裂苔。 2、黃苔;主里證、熱證,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為熱結(jié)。 a.外感病,苔由白轉(zhuǎn)黃,為表邪入里化熱的證象。 b.苔薄淡黃,常見于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 c.若舌淡胖嫩、苔黃滑潤者,多是陽虛水濕不化。 3、灰苔;即淺黑色,苔灰而干,多屬熱積傷津,或為陰虛火旺。 a.苔灰而潤,見于痰飲內(nèi)停證,或為寒濕內(nèi)阻。 4、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fā)展而來,常見于疫病嚴重階段。 a.苔黑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 b.苔黑滑潤;多屬寒盛陽衰。 5、綠苔;多由白苔轉(zhuǎn)化而來,若滿舌滑膩、中見綠色;為濕熱痰飲,屬陰邪化熱之侯,因濕熱郁蒸之故,常見于瘟疫、濕溫病。 6、霉醬苔;苔色紅中發(fā)黑,又帶黃色,主濕熱久郁,夾食中暑,夾食傷寒傳太陰者,或內(nèi)熱久郁者。 五、望苔質(zhì) 1、舌苔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即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的為‘薄,不能見到舌體則為‘厚’,厚薄可測邪氣之深淺。 a.薄苔主外感表征,或內(nèi)傷輕傷。 b.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內(nèi)有痰飲、濕、食積、滯。 2、潤燥;可了解津液的變化。 a.舌面潤澤,是干濕適中的正常舌象,潤澤說明病中津液未傷。 b.若水分過多,捫之濕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為‘滑苔’,常見于陽虛而痰飲水濕內(nèi)停者。 c.望之干枯,捫之無津,此為‘燥苔’,主熱盛傷津,陰液虧耗,陽虛氣不化津,燥氣傷肺。 d.甚者顆粒粗糙如砂石,捫之糙手,稱為‘糙苔’,屬熱盛津傷者為多。 e.若質(zhì)地板硬,干燥裂紋,稱‘燥裂苔’,特殊情況下也有濕邪苔反燥,而熱邪苔反潤者,如濕邪傳入氣分,氣不化津,則舌苔反燥,熱邪傳入血分,陽邪入陰蒸動陰氣,則舌苔反潤。(臨床經(jīng)驗談;當病人出現(xiàn)舌苔干燥時,先看病人鼻子通不通氣,假如舌苔很干燥,病人情況又挺好,那這個不是嚴重津傷的表現(xiàn)。鼻子不通氣,張著嘴睡覺,舌苔肯定干,這種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能看舌苔判斷了。 3、腐苔;指苔質(zhì)顆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可去,此多因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之氣上升,見于食積痰濁,內(nèi)癰和濕熱口糜。 4、浮垢苔;指苔色晦暗垢濁。 5、膿腐苔;舌上粘厚一層,有如瘡膿,是邪盛病重。 6、霉腐苔;舌生一層白膜,或出現(xiàn)飯粒樣糜點,因胃脘腐敗的表現(xiàn)。 7、膩苔;苔質(zhì)顆粒細膩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油膩狀粘液,主濕濁、痰飲、食積、濕熱、頑痰等。 a.苔黃厚膩;多為痰熱、濕熱、暑溫、食滯、以及濕痰內(nèi)結(jié)、腑氣不利等。 b.苔白滑膩;則為濕濁、寒濕。 c.苔厚膩不滑,白如積粉;多為時邪夾濕,自里而發(fā)。 d.苔白膩不燥,自覺胸悶;多是脾虛濕重。 e.苔白厚粘膩,口中發(fā)甜;乃脾胃濕熱,氣聚上泛所致。 8、粘膩苔;顆粒緊密膠粘,上有垢濁滑膩者。 a.垢苔或濁苔;顆粒不清,垢濁膠結(jié)者。 9、全苔;舌苔布滿全舌,主邪氣散漫,多為濕痰阻滯中焦之證。 10、偏苔,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內(nèi)外某一局部。 a.舌苔偏于一側(cè);邪在半表半里,或肝膽濕熱等。還有別的情況,先需問患者口腔、牙齒是否正常。兩側(cè)下頜關(guān)節(jié)是否正常。兩側(cè)咀嚼肌是否一樣有力(如果患者有一側(cè)咀嚼困難,那么他習慣用另一側(cè)來咀咬食物,由于常用一側(cè)咀咬食物產(chǎn)生的摩擦,這一側(cè)的舌苔就會變薄,而另一側(cè)就偏厚,這種情況和臟腑的病變沒有關(guān)系)。 11、光滑舌,鏡面舌,光剝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潔如鏡。 a.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落處光滑無苔,余處斑斑駁駁地殘存舌苔,界限明顯,稱為‘花剝落’‘地圖舌’。是胃之氣陰兩傷所致。 b.若剝落處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顆粒,叫‘類剝苔’。主久病氣血不足。 消長 1.消是舌苔由厚變薄,由多變少的消退。 2.長是舌苔由無到有,又薄變厚的增長。 3.苔的消長,反映著邪正相爭的過程,可判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4.舌苔由少變多,又薄變厚,一般都說明邪氣漸盛,主病進。反之,苔有厚變薄,由多變少,則說明正氣漸復,主病退。無論消長,都應逐漸轉(zhuǎn)變?yōu)榧?,若驟增驟退,多為病情暴變的證象。 真假 1.判斷舌苔真假,以有根無根為標準。 2.辯舌苔真假,可判斷疾病的輕重預后。 3.凡舌苔堅斂著實,緊貼舌面,刮之難去,像從舌體長出來的稱為‘有根苔’,此屬真苔。 4.凡病之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沒根的為深為重,后期有根苔比無根苔為佳,因為胃氣尚存。 5.若舌面上浮一層厚苔,望似無根,其下卻已生出一層新苔,此屬疾病向愈的善侯。 6.若苔不著實,似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從舌上生出來的,稱為‘無根苔’既是假苔。 7.清晨舌苔滿布,飲食后苔即退去,雖屬假苔,并非無根,此為無病,若退后苔少或無苔,則是里虛。 8.有苔有色,刮之則去,病輕淺,若揩之即去,病更輕淺 9.厚苔只一片而無根,其下不能續(xù)生新苔,是原有胃氣,其后胃氣虛乏,不能上潮,多由過服寒涼藥傷陽,或過服熱藥傷陰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