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并且,立劉協(xié)為皇帝。但不久,董卓被王允用連環(huán)計殺害,此時的劉協(xié)卻被李傕挾持。建安元年,曹操又控制了劉協(xié)并遷都許昌,自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梢哉f,漢獻帝的一生任由曹操擺布,身為一代帝王卻過著受制于人的生活,與傀儡無異。 這位皇帝的原配皇后伏壽因目睹曹操獨斷專行,心生不滿,所以,寫了一封密信給自己的父親告狀,請他想辦法鏟除曹操。誰知這封密信的內容被曹操獲知,曹操先下手為強,廢掉了伏壽皇后,并將其打入深宮幽禁,令其郁郁而終。 漢獻帝劉協(xié)早年被董卓挾持前往長安,董卓召伏完與其女陽安公主伏壽進宮,并在劉協(xié)十四歲那年將比他大一歲的伏壽冊立為皇后。東漢末年,朝中局勢動蕩不堪,伏壽在嫁給劉協(xié)后沒有享受過一天安穩(wěn)日子,從受到董卓鉗制開始,直到曹操權傾朝野獨霸朝綱,劉協(xié)與伏壽這對苦命鴛鴦只能過著任人擺布的傀儡生活。 東漢政權在遷都許昌后,曹操變本加厲,就連每天晚上負責巡夜值守的侍衛(wèi)都是曹操安排的親信。此時,朝中議郎趙彥為漢獻帝出主意,卻被曹操的眼線揭發(fā),趙彥慘遭殺害。在趙彥被殺害后曹操覲見漢獻帝,漢獻帝極其憤慨道:“既然您希望輔助我,就希望您以禮相待,否則的話,倒不如將我取而代之?!?/p> 曹操眼見周圍一眾侍衛(wèi)拿著武器左右相挾持,惶然失色,連忙趴在地上磕頭。(古代臣子面見君王時,不允許佩戴兵器,不允許帶隨從,否則將會被視作謀反)曹操脫身后,回想面見漢獻帝的細節(jié),不由得冷汗直流,自此,曹操再也不敢只身一人朝見漢獻帝了。 然而,曹操并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愈發(fā)膨脹。 曹操因政治上的分歧殺掉董承后,打算斬草除根,將董承的女兒董貴人殺之而后快。漢獻帝以董貴人已身懷六甲為由,央求曹操饒了董貴人性命,可是,曹操一意孤行,堅持將董貴人處死。伏壽皇后親眼目睹事件始末,對曹操的所作所為大為不滿,索性修書一封致父親伏完,在信中陳述了曹操的殘忍暴虐,請求父親能夠鏟除曹操黨羽,重振朝綱。 伏完對曹操的暴行早有耳聞,又何嘗不想誅殺曹賊?奈何,曹操在朝廷勢大,伏完始終沒有機會下手。 伏完病故后,伏壽給父親的密信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得知伏壽想要誅殺自己后大為光火,當即起草奏章道:“伏壽皇后本是貧賤之人,進宮后借著皇后的名義四處招搖。在伏壽當上皇后的這二十四年中,沒有文王、武王的母親那種儀態(tài),又缺乏教養(yǎng),內心歹毒善妒,絕不可以讓這樣的女人母儀天下?!?/p> 隨后,曹操派出御史大夫前去收繳伏壽的皇后印璽,并令其搬離中宮。在廢掉伏壽后,曹操又命華歆帶兵逼宮,伏皇后得知此事后將宮門緊鎖,藏在墻壁后不敢作聲,卻被華歆一把揪出。 此時,漢獻帝正在宮外,目睹了事件始末卻無可奈何。伏皇后被擒后披頭散發(fā)赤著腳經過皇帝面前,向漢獻帝哭訴道:“您就不能救我一次嗎?”漢獻帝悲傷不已:“我都不知道我的性命能延續(xù)到什么時候!”就這樣,漢獻帝眼睜睜的看著伏皇后被眾人抓緊暴室中幽禁至死。之后,及兩個皇子,其宗族百馀人亦被殺,伏皇后母族等十九人被驅逐出郡。 在《曹瞞傳》中,則記載伏皇后被追殺期間哀求漢獻帝救自己一命,漢獻帝自身難保默不作聲,伏皇后被當場格殺。伏壽皇后死后,她為漢獻帝誕下的兩名皇子皆被曹操灌下鴆酒毒殺。此外,伏家宗族百余人皆在伏皇后死后慘遭橫禍,全部被曹操誅殺、流放。 羅貫中對于這件事就曾寫過一首詩: “曹瞞兇殘世所無,伏完忠義欲何如。 可憐帝后分離處,不及民間婦與夫!” 公元213年,曹操將三個女兒同時送進宮中,并命令漢獻帝將自己的二女兒曹節(jié)冊封為皇后,漢獻帝逼不得已只能聽從曹操的吩咐。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位成為魏王。曹丕派遣華歆脅迫漢獻帝讓出皇位,曹皇后怒不可遏,斥責華歆,華歆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暫退。 次日,華歆再次進宮脅迫漢獻帝將皇位讓給曹丕,還動用武力逼迫曹皇后交出皇帝的印信御璽。曹皇后被逼無奈,只好將御璽扔在欄下,并斥責兄長曹丕道:“蒼天有眼,絕不會讓讓你的統(tǒng)治長久!” 所幸,耿直的曹皇后是曹操的女兒,曹丕并未對曹皇后下毒手,否則,曹皇后的命運恐怕與伏皇后別無二致。漢獻帝下臺后被曹丕貶為山陽公,曹皇后也變成了山陽公夫人,十余年后,漢獻帝過世,被以帝王的規(guī)格安葬在禪陵之中,曹皇后病故后,仍以皇后的規(guī)格安葬。 甚至民間還傳說:曹節(jié)夫婦私下里交流時,因提及曹丕的無情而想起曹操。此時,曹節(jié)提醒劉協(xié),應該想到他的老丈人曹操的一些好處,特別是劉協(xié)曾三次想要除掉曹操。盡管,曹操殺了伏皇后等人,但曹操到死都沒殺劉協(xié),也沒稱帝取而代之,反而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他。 可以說,曹操的行為不僅使?jié)h朝江山在風雨飄搖中又延續(xù)了20多年,還使得劉協(xié)因這種特殊的關系最終保住了性命。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五十九至六十八·漢紀五十一至六十》、范曄《后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