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剛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又稱為“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春龍節(jié)”,是一個被人們極為看重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天上主管云雨的龍蟄伏了一冬天,這一天被春雷的轟隆聲驚醒,抬頭飛騰升天,行云布雨,迎接春天的到來。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民間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的民諺,為此這一天也叫“龍頭節(jié)”,人們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慶祝,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三里改規(guī)矩”,過二月二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但剃頭是“二月二”流傳最廣也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習俗。正所謂“二月二,龍?zhí)ь^,家家男子剃龍頭”,人們認為,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這天理發(fā)會給一年帶來好運。所以,不少人趁著“二月二,龍?zhí)ь^”這一天討吉利“剃龍頭”。
除了理發(fā),民間還有不少與二月二有關(guān)的習俗。一些地方在這一天把草木灰從大門外蜿蜒撒至灶房,然后圍水缸一圈,謂之“引龍”。有的地方則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yù)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二月二這天早上,家庭主婦天不亮就要起床,手里掂著一根木棍敲打堂屋的梁頭,用手掌拍打門頭、木床、豬圈、雞窩等,一邊敲打一邊禱告:二月二,敲梁頭,大囤滿,小囤流。二月二,拍門頭,金子銀子往下流。二月二,拍大床,蝎子不蜇俺的娘。二月二,拍雞窩,俺的小雞下蛋多……在這些妙趣橫生朗朗上口的祈禱語中,夾雜著不少敲打或者拍打的動作,表達了農(nóng)人祈求五谷豐登、平安喜樂的美好愿望。二月二這天,為了表示對龍王的尊敬,家庭主婦們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生怕不小心剪傷龍體。
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一首關(guān)于二月二的歌謠,“二月二,春雨細灑貴如油;霹靂一聲驚天地,金子銀子往下流?!标P(guān)于這首民謠,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傳說很久以前,東海龍王只有三個兒子卻沒有女兒,總想有個公主。后來龍母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二月二這天生了個女兒。后來公主出海,與凡間一位農(nóng)夫結(jié)下良緣。龍王聽說龍母私自送公主出海與凡夫相配,氣得火冒三丈,發(fā)誓不讓女兒再回龍宮,也不許龍母去探望。龍母想念女兒,就在每年二月二女兒生日這一天,浮出海面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淚珠變成了雨水。打這以后,人們就把二月二看作是老龍母抬頭看女和降雨的日子。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我國的民俗尤其是節(jié)日習俗中,食俗占的分量很重。尋常的家常便飯,一旦和節(jié)日牽連起來,便去除了世俗,洗掉了平庸,搖身一變成為身價倍增富含寓意的節(jié)日食品。二月二也是如此,龍是民間最受尊崇的神靈之一,人們在二月二這天享用的珍饈美味,無不加上龍的頭銜,沾有龍的氣息,比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煎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湯圓叫吃“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