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2 來自曉書童頻道 00:00 20:49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 ◆ 長按識別二維碼 贊賞曉書童 曉書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這樣慷慨的您! 您的贊賞對我極其重要! 解讀《正面管教》2、我們的做法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本期文案5600字,音頻約22分鐘。
在上期節(jié)目的最后我們聊到什么樣的管教才是有效的管教。 首先,是否長期有效? 簡·尼爾森認為驕縱和懲罰都是不可取的。驕縱的教育方式的弊端在長期顯露無疑,應(yīng)該所有的家長都可以預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里,反而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驕縱會讓孩子難以獨自生活,缺乏責任感,甚至形成成癮性人格,被動、依賴、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尊。 而懲罰的教育方式幾乎所有家長都覺得很有用,甚至認為“管教”不就是等同于伴隨懲罰的控制型教育嗎?懲罰式教育確實立竿見影,因為可以馬上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懲罰的長期結(jié)果所導致孩子的4中反應(yīng),憤怒、報復、反叛和退縮,這些全部都是負面的。從長期來看懲罰的方式是沒有辦法達到教育目的的。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效管教的第二個標準就是是否能幫助孩子“自立”,而“自立”才是教育的目標。 “自立”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身有清醒的認知,對生活有自己的選擇方式,有內(nèi)省、溝通、尊重、自律、關(guān)心他人等等能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能力。 為什么很多孩子在脫離了父母的管束之后就完全失去了自律性,這只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始終以獎勵和懲罰的手段約束孩子的行為,隨時捕捉孩子的好行為加以獎勵,同時捕捉壞的行為予以懲罰。這其實是大人在承擔責任,而孩子始終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學會自立。 一個人對自己認知的越清晰,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水平也才會越高。父母需要放棄驕縱和懲罰的管教手段,只有在橫向關(guān)系當中,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在和善與堅定的環(huán)境之內(nèi),以幫助孩子“自立”為教育目的。才能實現(xiàn)有效管教。 關(guān)注教育的長期效果,而不被短期效果所蒙蔽。以“自立”為教育目的。這是上期節(jié)目有主要說的內(nèi)容,也是有效管教4條標準中的兩條。 而另外兩條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以及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
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基石,看完整本書就算我們什么都忘了,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隨時能都記得這5個字,那就可以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幫助。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于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當時的實際情況。專斷通常缺少和善,而驕縱則缺少堅定。 對于“和善”有同學可能會覺得和善就是對孩子好,取悅孩子,或者不讓孩子失望,不是的。和善要表達的第一要意是尊重,既尊重孩子,也尊重我們自己。盡可能的取悅孩子是驕縱,不讓孩子失望會讓孩子失去培養(yǎng)抗挫折力的機會。 尊重孩子的同時,和善也絕對不是允許孩子對我們家長不尊重。那當孩子對我們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又不能懲罰他,那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太多的父母都急于在生氣的時候解決問題,但其實這是最不合適的時候。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不可能在生氣的時候做出理智的決定。在處理任何問題之前都先讓自己冷靜,等到能夠用理性思考的時候再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應(yīng)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光有和善是不夠的,一定要與堅定并行。我們習慣把堅定與懲罰、說教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當堅定與和善并行的時候,堅定意味著對自己和對當時實際情況的尊重。
當然了,對4歲以下的孩子,設(shè)立規(guī)矩還是依靠父母,但仍然需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來實施。
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讓孩子愿意與我們合作其實是有技巧的。簡尼爾森說我們應(yīng)該想一想,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我們在家里的很多做法其實都是為了贏了孩子,甚至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我們都在后面監(jiān)視著,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節(jié)奏把事情做完。那當他該和牛奶還是吃面條,該怎么做作業(yè),該上哪里的大學,該和誰結(jié)婚等等都要我們說了算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想要贏了孩子。 如果我們想要贏,孩子就一定會輸,如果孩子是輸家,那就只有兩種結(jié)果,要么反叛,要么盲目順從。 而“贏得”孩子,是我們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彼此,讓孩子真心與我們合作,接受我們的鼓勵和幫助的同時,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在前面的講述中,我常常提到尊嚴,尊重,自尊。因為孩子懂得自尊,是學會“自立”的第一步。 為什么阿德勒說不能表揚也不能批評,為什么我們不提倡懲罰和控制,就因為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的自尊取決于外在的他人的評價,那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討好者,或者總是去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會很快學會觀察別人的反應(yīng)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nèi)省。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真正的自尊是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我們?yōu)楹⒆幼龅米钣幸娴氖虑槭墙虝晕以u價,而不是依賴于別人的贊揚。 允許孩子經(jīng)歷失敗,在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qū)W會怎么自己去解決,這將讓他們受益無窮,將來才能自如的面對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那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才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呢?簡·尼爾森教給我們實際操作中采用4個步驟。 第一步,表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誤解,我們需要主動去向孩子核實一下,自己的理解對不對。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就更愿意為我們敞開心扉。 第二步,表現(xiàn)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不代表我們要認同并且寬恕孩子錯誤的行為,這只意味著我們對孩子的感受也是感同身受的。最好我們能告訴孩子,爸爸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行為和感受。 第三步,與孩子溝通交流。把我們的想法告訴孩子,比如你做的哪里不對,為什么不對之類的。 第四步,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問問孩子對于避免將來再出現(xiàn)同樣問題有什么想法,我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直到達成共識。 其實這4個步驟實施起來非常的簡單好用,我們來舉個例子:
其實作為媽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幫助女兒找到辦法免得惹老師發(fā)火和批評。但是媽媽第一次的指責讓女兒心中充滿了敵意而不愿與媽媽合作。后來媽媽采用了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之后,女兒感到了親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遠和敵意,最終愿意合作找到解決辦法。 書中還有另外一個例子:
無論是偷東西了,在學校犯錯了,還是和小朋友打架了,或者打破人家的玻璃,具體犯了什么錯誤不重要,而家長最終能夠贏得孩子,都是因為沒有指責羞辱和說教。 小男孩完全不必因為自己偷東西就覺得自己是個壞蛋,而且他愿意和爸爸一起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去討論自己不再偷東西的原因,還能參與問題的解決。他之所以愿意這么做,是因為爸爸給他帶來了支持的感覺,而不是指責和批評。 簡尼爾森指出:對孩子來說,我們行為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具體做了什么更重要。我們行為背后的感覺和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會怎么做。當我們要問孩子:“你從這件事情中學到了什么”的時候,既可以用一種責備和羞辱的口吻,也完全可以換一種表達同情和興趣的語氣。我們完全可以用讓人感覺親近和信任的氣氛代替那種令人感覺疏遠和敵意的氛圍。但令人奇怪的是有那么多的大人相信,制造敵意和疏遠比親密和信任更能對孩子造成積極的影響。
關(guān)于有效管教方法的4個標準,是否長期有效,是否以“自立”為目的,以及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我們都聊到了。還有最后一個標準,是否能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阿德勒明確指出:所有人目的都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孩子尤其如此。 孩子的行為其實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只是孩子對想要表達的這個目的沒有清醒的意識,他們的表達方法錯了,使得他們行為的效果和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往往會招人厭煩,這就成了我們家長眼中的不良行為。孩子的行為越是惹家長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的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因此他們的行為就越發(fā)令人討厭,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德雷克斯有一個洞見,是我們家長幾乎意識不到的: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是解釋能力很差。
那我們明白,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明白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是有效幫助行為不當孩子的第一步。 其實現(xiàn)在我們就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句我愛你,一個擁抱就能解決很多的問題,而且這是直接應(yīng)對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這可比大聲的吼叫和斥責都要有用。而且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什么行為招致了孩子覺得自己無所歸屬和失去價值。 關(guān)于如何解讀孩子的不良行為和應(yīng)對方法,在我們會詳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