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聰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于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27.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出處】《資治通鑒·陳紀(jì)》 【釋義】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8.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 【出處】《資治通鑒·晉紀(jì)》 【釋義】 離開自己的職位,或繼續(xù)留任,都能出于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29. 不誠于前而曰誡于后,眾必疑而不信矣。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事前不誠實而事后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30.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yán),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爭強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yán)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yīng)當(dāng)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31.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fā)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只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fā)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32.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制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fā)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biāo)。 33.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 【出處】《資治通鑒·宋紀(jì)》 【釋義】 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xué)習(xí)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于自己了。 34.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huán)。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梢越惶媸褂?。 35.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36. 德者人之所嚴(yán),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yán)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 【出處】《資治通鑒·周紀(jì)》 【釋義】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37.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shè)法改變現(xiàn)狀。 38.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標(biāo)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39. 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 【出處】《資治通鑒·陳紀(jì)》 【釋義】 殘留在地里的頭季稻谷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40.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出處】《資治通鑒·晉紀(jì)》 【釋義】 立功的人擔(dān)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41.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么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42.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jīng)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43.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 【出處】《資治通鑒·魏紀(jì)》 【釋義】 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白白占著位子。 44. 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 【出處】《資治通鑒·魏紀(jì)》 【釋義】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 45.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46. 面從后言,古人所誡。 【出處】《資治通鑒·魏紀(jì)》 【釋義】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后反對。 47. 明者,銷禍于未萌。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 48.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出處】《資治通鑒·周紀(jì)》 【釋義】 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49. 短于從善,故至于敗。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不肯向善者學(xué)習(xí),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50.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出處】《資治通鑒·周紀(jì)》 【釋義】 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51.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出處】《資治通鑒·晉紀(jì)》 【釋義】 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52.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cè)速澕?,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 【出處】《資治通鑒·周紀(jì)》 【釋義】 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贊揚自己,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53.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會愚昧不明。 54.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 大丈夫答應(yīng)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55. 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 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56.聰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資治通鑒·漢紀(jì)》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于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57.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鑒·陳紀(jì)》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58.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鑒·晉紀(jì)》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xù)留任,都能出于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59.不誠于前而曰誡于后,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鑒·唐紀(jì)》。事前不誠實而事后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60.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yán),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鑒·唐紀(jì)》爭強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yán)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yīng)當(dāng)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61.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fā)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資治通鑒·漢紀(jì)》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只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fā)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62.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資治通鑒·唐紀(jì)》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制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fā)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biāo)。 63.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鑒·宋紀(jì)》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xué)習(xí)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于自己了。 64.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huán)。--《資治通鑒·唐紀(jì)》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梢越惶媸褂谩?nbsp; 65.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鑒·唐紀(jì)》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66.德者人之所嚴(yán),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yán)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資治通鑒·周紀(jì)》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67.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鑒·唐紀(jì)》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shè)法改變現(xiàn)狀。 68.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鑒·漢紀(jì)》標(biāo)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69.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資治通鑒·陳紀(jì)》殘留在地里的頭季稻谷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70.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鑒·晉紀(jì)》立功的人擔(dān)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71.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鑒·漢紀(jì)》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么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72.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鑒·唐紀(jì)》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jīng)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73.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資治通鑒·魏紀(jì)》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白白占著位子。 74.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資治通鑒·魏紀(jì)》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 75.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鑒·唐紀(jì)》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76.面從后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鑒·魏紀(jì)》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后反對。 77.明者,銷禍于未萌。--《資治通鑒·漢紀(jì)》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 78.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鑒·周紀(jì)》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79.短于從善,故至于敗。--《資治通鑒·漢紀(jì)》不肯向善者學(xué)習(xí),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80.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周紀(jì)》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81.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鑒·晉紀(jì)》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82.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cè)速澕?,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資治通鑒·周紀(jì)》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贊揚自己,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8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jì)》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84.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唐紀(jì)》大丈夫答應(yīng)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85.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鑒·漢紀(jì)》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86.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制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fā)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biāo)。 87.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鑒·宋紀(jì)》 釋義: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xué)習(xí)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于自己了。 88.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89. 不誠于前而曰誡于后,眾必疑而不信矣?!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事前不誠實而事后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90.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yán),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爭強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yán)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yīng)當(dāng)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91.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fā)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顿Y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只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fā)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7. 聰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顿Y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于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8. 得財失行,吾 所不取。——《資治通鑒·陳紀(jì)》 釋義: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9.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鑒·晉紀(jì)》 釋義:離開自己的職位,或繼續(xù)留任,都能出于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10.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huán)?!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梢越惶媸褂?。
11.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大丈夫答應(yīng)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12.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shè)法改變現(xiàn)狀。 1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標(biāo)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14. 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資治通鑒·陳紀(jì)》 釋義:殘留在地里的頭季稻谷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15.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顿Y治通鑒·晉紀(jì)》 釋義:立功的人擔(dān)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16.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么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17.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jīng)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1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顿Y治通鑒·魏紀(jì)》 釋義: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白白占著位子。 19. 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資治通鑒·魏紀(jì)》 釋義: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 20.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顿Y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21. 面從后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鑒·魏紀(jì)》 釋義: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后反對。 22. 明者,銷禍于未萌。——《資治通鑒·漢紀(jì)》 釋義: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 23.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顿Y治通鑒·周紀(jì)》 釋義: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24.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周紀(jì)》 釋義: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25.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jì)》 釋義: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會愚昧不明。 1、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注釋: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wèi),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yè)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于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注釋: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zhǔn)繩,只有善于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guān)系親疏,嚴(yán)格執(zhí)法,無所回避,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權(quán)勢而觸犯法律。
3、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平,亡戰(zhàn)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jié)也。夫務(wù)戰(zhàn)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注釋:“國家雖大,喜好戰(zhàn)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zhàn)爭必定危險?!睉嵟倾D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斗是細枝末節(jié)。那些致力于戰(zhàn)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注釋: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lǐng)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注釋: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
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注釋:賢能的人,如果財產(chǎn)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chǎn)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biāo),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注釋:知道自己的過錯并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并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8、任人當(dāng)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鑒,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注釋:重用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xié)力地處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掌權(quán)的并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9、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干顛瘁矣。 注釋: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干也就會墜毀了。
10、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為女不正,雖復(fù)華色之美,織纴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fù)材智之多,治行之優(yōu),不足貴矣。何則?大節(jié)已虧故也。 注釋:正派的女人不會跟從兩個丈夫,忠誠的臣子不會事奉兩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紡紗織錦的巧手,也稱不上賢惠了;做臣子不忠誠,即使再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緣故呢?因為大節(jié)已經(jīng)虧缺了。 1.口有蜜腹有劍。 ——《資治通鑒.唐記.玄宗天寶元年》 【譯】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nèi)心里卻以刁鉆歹毒得像劍一樣利。 【感悟】 這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資治通鑒.唐記》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yè)出已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擊之,尤忌文學(xué)之士?;蜿柵c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世謂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樣甜,心計像利劍樣狠,形象地刻畫出陰謀家陰險奸詐的嘴臉。從此,“口蜜腹劍”成了形容陰謀家和嘴甜心毒之輩的專門用語,長用不衰。 2.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資治通鑒.唐太采貞觀元年》 【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其長處而使用。 【感悟】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來使用,作用人才也要根據(jù)各人的長處來使用。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優(yōu)點,只看到人的短處,那么世上就沒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為一代英王,在他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與他的開明的人才觀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無關(guān)系。 3.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資治通鑒》 賢能的人,如果財產(chǎn)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chǎn)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biāo),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4.忍小忿而存大信。 ——《資治通鑒.唐記八》 【譯】忍住個人的忿怒,而堅持法律大的食用。 【感悟】李世民當(dāng)了皇帝,聽說應(yīng)選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蔭,便下令讓這些冒牌貨自首,否則一經(jīng)查點出就要殺掉。后來果然查點出一個冒牌貨,李世民要殺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顏直諫說,根據(jù)法律,這樣的人應(yīng)當(dāng)充軍。李世民說,我說過這種人要殺頭,你卻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嗎?戴胄說,詔書出于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則是向天下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應(yīng)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據(jù)法律來判決,堅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殺頭丟烏紗,敢于犯顏執(zhí)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認(rèn)為當(dāng)權(quán)者應(yīng)該“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拋棄個人好惡而維護法律的尊嚴(yán),不以權(quán)代法,不以人治代法治,的確是高明之見。這一原則,后人也當(dāng)堅持。
5.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資治通鑒.唐記》 大丈夫答應(yīng)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6.英雄無用武之地。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譯】雖是英雄,卻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感悟】赤壁大戰(zhàn)之前,諸葛亮對孫權(quán)分析當(dāng)時的軍事形勢說:“今操芟夷大難,略以不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后來人們進一步引申其意,常用來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領(lǐng)卻遠處發(fā)揮。 7.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 【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達事理;聽信偏面的意見,就會愚味糊涂。 【感悟】此名句是魏征勸告君王納諫的著名格言,王符(漢)《潛夫論.明暗》就曾說過:“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簡潔精警,發(fā)人深省。兩句從“明”、“暗”兩種不同效果,說明應(yīng)全面了解情況,明辨是非,作祟正確判斷;而偏聽偏信很可能會上當(dāng)受騙。尤其是對于不同意見,更應(yīng)認(rèn)真聽取,這樣才能免于失誤??捎糜趧裾]人們特別是領(lǐng)導(dǎo)應(yīng)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 8.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 ——《資治通鑒.晉紀(jì)》 【譯】常常聽到別人說你的過失,過失就會日益減少而福氣就會來到;常常聽到別人對你的稱贊,聲譽就會日益受到損害而災(zāi)禍就會降臨。 【感悟】聞其過則過改而福至,聞其譽則過生而禍臨。我們千萬要多聽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辭沖昏頭腦。當(dāng)然,這里的“禍”、“福”應(yīng)理解為人事而不是天命。
9.驕奢生地富貴,禍亂生于疏忽。 ——《資治通鑒.太宗貞觀十二年》 【譯】富貴會產(chǎn)生驕奢,疏忽會導(dǎo)致禍亂。 【感悟】富貴雖然不一定產(chǎn)生驕奢,而驕奢則必然產(chǎn)生于富貴,因為富貴給驕奢提供了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條件,這是寶貴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經(jīng)心,往往會對災(zāi)禍的苗頭視而不見,使其由小而大,最終導(dǎo)致災(zāi)禍發(fā)生,這是必須警惕的。這就告誡人們富貴時要特別注意戒驕奢,處事要時刻注意戒疏忽。 10.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資治通鑒.晉紀(jì)》 【譯】厚厚的錢幣,甜甜的美言,這是人所應(yīng)當(dāng)畏懼警惕的東西。 【感悟】社會生活中,當(dāng)權(quán)在位的人常常會遇到甘言和厚幣。對此,廉清奉公的人會清醒地辨別甘言的企圖與厚幣的來路,采取正確的對策;而貪贓枉法的人則會欣然接受,來者不拒。“為看芳耳下,貪得會無筌”,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幣,甜蜜蜜的奉承話正是別有用心者投下的“勞餌”,見利忘義,利夸智昏的人只貪圖芳香的魚餌,不見捕魚的竹器,,結(jié)果是自尋網(wǎng)羅,被人捕捉。 11.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資治通鑒》 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得到了加強。 12.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資治通鑒》 【譯】知道自己的過錯并不難,屬下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并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感悟】認(rèn)識自己的錯誤也是很難。人們經(jīng)歷中的種種判斷形成自己固有的經(jīng)驗,從這個“己見”中審視我們周邊的事物總是帶有自己的觀點。有些觀點和判斷是正確的,有些錯誤,怎么辦?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己見”,多聽別人意見,如果認(rèn)為某個人的意見不靠譜,那就多聽聽幾個人的意見,當(dāng)了解到多數(shù)人的意見和自己相左了,那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做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
1、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2、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3、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4、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才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5、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6、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7、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8、夫聰慧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9、明德先論于賤,從政先信于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