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時代 讓我們重新捧起書本 找回原來的自我
衣服扔的到處都是,桌上地上堆滿雜物,櫥柜里衣服胡亂堆放,擠的門都關不嚴實。見過幾個年輕人的房間,給我的印像就是房間亂得像大象進了瓷器店。“工作都忙死了哪有時間收拾”,他們這么說。 一直認為整理收拾房間是人的生活技能問題,愛不愛收拾,會不會收拾,和生活過得好不好關系不大。讀了《斷舍離》后,我了解到,收拾并不只是收拾物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收拾生活收拾心情,是生活態(tài)度問題。不愛收拾不會收拾也許不直接影響你掙錢,但一定會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快。身處一個亂七八糟的房間,心情顯然不會清爽。 《斷舍離》的作者是日本雜務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雜物管理咨詢是山下英子自己命名的職業(yè)名稱,目前是世界唯一一位。 山下英子生于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yè),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2000年起,她以雜物管理咨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引起日本各大媒體競相采訪。斷舍離迅速成為社會流行話題,全民掀起斷舍離熱潮,參加講座學員日益增多。2009年,山下英子的講座稿整理出書,名為《斷舍離》。隨著圖書暢銷,“斷舍離”成為時尚新詞。 斷舍離,是作者參透了瑜伽練習中的修行觀念,以放下心中執(zhí)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為基礎,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以此創(chuàng)造一套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shù)。斷舍離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nèi)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shù)。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也整理自己內(nèi)心的破爛,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達到離的狀態(tài)——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這個新整理術(shù)打破了人們常規(guī)的整理收納理念,通過對日常家居環(huán)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zhí)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人們?nèi)粘5恼硎帐?,主要以表面整潔為目的,人人都會,就是再懶的人也會在某些時候打掃一下。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收拾概念,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慣常做法是把很多不用的東西收納起來,放在某個地方,就是放著。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破家值萬貫。貧窮時期物質(zhì)短缺是這樣,物質(zhì)豐富生活富裕的年代還是這樣。至于這么多東西究竟有什么用處,這些東西和自我的關系,很少會有人去考慮。我們習慣的就是東西不斷進來不斷收拾,不斷放這放那,最終沒用的東西越來越多,占的地方越來越大,但還是不愿意扔掉。不扔掉沒用的東西并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只要有地方放就放著好了,扔了總是浪費。這些年出現(xiàn)的一些整理收納專家,教人們收拾整理物品,如何給物品分類,如何節(jié)約空間,如何方便拿取,如何使用收納工具,從技術(shù)層面給予幫助,而對整理收拾涉及的思想精神層面鮮少提及。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便是涉及這方面的書籍。 斷舍離也是整理收拾,但核心是教人們學會“舍”及如何“舍”。日常的整理掃除,是對物品的收納和移動,而收拾或者說“舍”,是整理收納的基礎,強調(diào)的是“扔”。只有把不用沒用的東西扔出去了,留下的物品才需要整理收納甚至不需要整理收納。對于如何“扔”,這個東西能用不能用,留著還是扔掉,不是看這個物品本身的功能和價值,而是首先要問自己這個東西適不適合自己。斷舍離過程中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人,是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準取舍物品。思考的不是“東西還能用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語永遠都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xiàn)在。什么東西最適合現(xiàn)在的自己就保留,不需要的就必須放手。通過這個過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關注物品轉(zhuǎn)換為關注自我,將身邊所有我“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我“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讓生活環(huán)境變得清爽,心靈環(huán)境也將得到改善,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最終實現(xiàn)對自己深刻徹底的了解并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使外在內(nèi)在煥然一新。把看似普通的收拾整理行為提升到整理內(nèi)心改變觀念的高度,一句話,通過舍,丟掉不需,開發(fā)內(nèi)“需”。 山下英子把生活比喻成水池,水池的入口就是“斷”的閘門,出口就是“舍”的閘門。物質(zhì)泛濫如同亞馬遜河洪水,朝著“入口閘門”洶涌而來,難以抗拒外力壓迫,閘門就經(jīng)常開著。但通往下游負責排泄的“出口閘門”卻反倒經(jīng)常關著,因為那上面已經(jīng)長滿了“可惜啊麻煩啊”這樣一類的鐵銹了。環(huán)境適宜的話,人們原本是像居住于清水當中的香魚一般來去自由,但在“不斷涌進只進不出的”狀態(tài)下,家里堆滿物品,把本來悠閑的空間全堵死了,人們就像鯰魚一樣因為四處堆滿淤泥而無力游動。淤泥一點點向下沉淀,但最上層的水是清的。人們只關注上面這一層水,自然察覺不到已經(jīng)陷入淤泥中了。那些深藏在清澈水下的淤泥就是人們莫名的精神疲憊源頭。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不愿動彈還有一個理由,如果翻騰的話,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層水面也會變得渾濁,寧愿在殘存的清水里喘息,也不愿意把池塘翻個底朝天。要是下決心實施斷舍離,也就是要把柜廚里的東西全都拽出來,把立體的摞得高高的東西變成平面,鋪滿整個房間,所謂“五倍的物品三倍的灰塵”,這陣勢不要說家人看到吃驚,就是自己也會覺得這個工程太大了有什么必要,先就產(chǎn)生畏難情緒,還沒開始就失敗了。結(jié)果,那些淤泥又回到水下,生活又回到原點。這是目前人們普遍的狀態(tài)。 了解斷舍離實踐斷舍離。我毫不猶疑扔掉了多年可用可不用的舊沙發(fā)舊柜子,屋子頓時寬敞了很多。將那些積壓了很長時間不穿的舊衣服甚至新衣服打包,捐給專門為貧困地區(qū)輸送衣物的網(wǎng)絡公益平臺。通過大小不斷地“扔”或送,感受到做了這些事心情真的舒暢。 山下英子發(fā)現(xiàn)她的學員只要克服了畏難情緒,敢于邁出實踐步伐,結(jié)果都是非常好的。在“舍”的過程中,她(他)們動了那些多年寄托了對親人朋友情感的曾視為絕不可丟棄的物品之后,都在心理上獲得了巨大變化且對這種變化感到激動和欣喜。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立馬把幾十個看似精美有用的塑料盒子瓶子一股腦放進了袋子里,準備當作廢塑料給賣掉。這些盒子瓶子裝的東西買時都不便宜,我挺喜歡,覺得總有用處可以放這個放那個,但相當長的時間下來,卻毫無使用機會依然占據(jù)著半個柜子。柜子要不時放其他東西,時不時要把它們挪來挪去,這種無效勞動自己都覺得可笑,為什么不扔了?可能以后用的著唄。其實看看家中,多年不會打開的箱柜,柜子頂上那些過時的小家電、各種旅行袋、從舊房間拆下的裝飾畫、拉鏈有點小毛病的舊箱子、一包包以前的資料等等等等太多的東西,已被生活證明是完全用不著的東西,本質(zhì)上就是垃圾,放在那里也是垃圾。山下英子說的對,“舍”,才是一切整理的基礎,事實證明,這些你現(xiàn)在根本用不著的東西,以后就更用不著了。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 ,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恰恰是當今社會人們難以做到卻非常需要做的事情。面對高速發(fā)展的物質(zhì)社會,面對人與物的情感,面對強烈的物欲和占有欲,斷舍離不僅是某個生活層面的技術(shù)問題,更是對人性弱點的挑戰(zhàn)。建議朋友們有空讀一讀《斷舍離》,想一想生活當中,該有多少問題需要斷舍離。 |
|
來自: 毛江eu2laq4j7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