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悸、胸悶、自汗,喝這個補心湯可好? 心虛這個詞,一般是指做了虧心事會心虛,或是膽小心虛等。但如果這個心虛是指病理上的呢? 由于百病生于氣,“氣血沖和,百病不生”。所以,說到病癥類的心虛,當然得在中間加個“氣”字——心氣虛。 氣的生化不足,會導致心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出現腎氣虛,肝氣虛、脾氣虛等,這也是平常見得比較多的名詞,比如腎氣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分別表現為盜汗或是怕冷等癥候。肝氣虛會導致頭目昏花,視物模糊等。那么,如果心氣虛,又會是出什么表現? 很多人都知道,心主血脈,藏神,心的功能全賴心氣為動力。心氣不足,會導致心主血脈和藏神明的功能降低,胸中氣機不暢而見胸悶氣短、自汗、體倦乏力等癥。又由于氣血相互為用,氣虛必致陰血虧虛,不能養(yǎng)心則心神不寧,表現為心悸怔忡、面色淡白等。這種情況,如果看舌頭,會發(fā)現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等。治宜益氣養(yǎng)血為主。 補心湯,出自《魏氏家藏方》卷二。具有益氣養(yǎng)心,安神定志之功效。主治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心悸不安,面色淡白,時或自汗,或吃東西少,腹中容易脹滿,喉中多痰等。 組成: 人參(去蘆)、枳實(去瓤,麩炒)、龍齒、當歸(去蘆,酒浸)、桔梗(去蘆,炒)、甘草(炙)、遠志(湯泡,去心)、白茯苓(去皮)各一兩,茯神(去木)七錢,黃芪(蜜涂,炙)一兩三錢,半夏曲(炙)、桂心(去粗皮,干)各一兩六錢三分。 用法: 上藥共為粗末。每取四錢,水一盞半,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此方是以什么原理治心氣虛呢? 方中用人參、黃芪為君。黃芪益氣升陽固表,藥力向上和向外走。人參大補元氣,補脾補肺,生津止渴,安神,調理體虛,藥力主要向內走,能固五臟之氣。兩者同用,不僅升清,更各以所長補其所短,內外氣同補,益氣養(yǎng)心、安神定志。 當歸補血,可改善因為氣血瘀滯所致的心陰不足。 龍齒、茯神鎮(zhèn)心安神(龍齒是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等的牙齒的化石,具有鎮(zhèn)驚安神、清熱除煩等功效)。茯神是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是茯苓的心。有寧心安神、利水的功效。后人言治心病必用茯神,正所謂請回神明之義。 茯苓健脾燥濕,安魂魄, 養(yǎng)精神。半夏曲化痰止咳,消食寬中,養(yǎng)胃氣降逆氣。 枳實一藥,既可行氣消積除滿,又可與半夏配合,降氣而調氣機。 桔梗之用,既可開宣肺氣而化痰,又與枳實、半夏相對,一升一降,使氣機升降有度,補氣而不滯氣。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消腫等功效,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瘡瘍腫毒等。 心氣不足,推動無力,每易致心脈瘀滯,故又佐一味桂心(桂心是肉桂中的一種。肉桂為桂樹的皮。而“桂心”系去掉外層粗皮的“桂通”),以溫通心脈而調暢氣血。 最后,甘草、生姜、大棗,可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生姜不僅通神明,并可制約半夏之毒,佐大棗厚腸。 綜觀全方,補而不滯,寓補于行,故有養(yǎng)心定志、升降營衛(wèi)之功。 臨床可用于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的治療。 另外,由于本方用藥偏溫,故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哦。秋冬季是食用此方的最佳時機,可配制成丸劑,長期小劑量服用。用藥期間忌食寒涼食物哦。 一個提醒:本文意在分享,醫(yī)家講究辨證施治,用藥請咨詢醫(yī)生哦。 我們吧 不要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