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詞讓你讀懂上海的冷
冷絲絲、冷冰冰、冷颼颼、陰勢刮撘、刮刮抖(讀著都覺得冷?。?/span>
上海人過冬必備“武器”
阿拉上海人不叫秋褲,儕叫棉毛衫、棉毛褲。
棉毛衫貼身保暖,因此還有“養(yǎng)女兒是棉毛衫”的說法,比喻貼心。
洋氣的上海人還想出這些單詞:
棉毛衫褲 me more say cool
羊毛衫 young more say
羊毛褲 young more cool
更坑爹的事還有 care down cool(開襠褲)
棉毛衫、棉毛褲、絨線衫、絨線褲、羽絨褲
湯婆子、鹽水瓶、熱水袋
湯婆子是以黃銅鑄成個,扁圓形狀,與現(xiàn)在比賽用個冰壺蠻像。只是湯婆子要小上一號。銅做的湯婆子過于導(dǎo)熱,太燙手了。因此沖進(jìn)開水后就塞進(jìn)被窩里來預(yù)熱被窩。
湯婆子
用湯婆子有風(fēng)險,常有它燙傷人的記錄。在當(dāng)時一只優(yōu)質(zhì)湯婆子也要“老價鈿”了。精心保護(hù)是必須的。湯婆子陪人睡覺。天亮之后就出空身體,壺里的水還有余溫,用來主人家早晨洗臉洗手。一點點不浪費是上海人家的持家傳統(tǒng)。做人家,一滴溫吞水也不舍得。到了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節(jié)約為本的上海小姑娘、老阿姨就用吊光了鹽水額玻璃瓶來代替熱水袋。
鹽水瓶
上海人家里少不了有一只、幾只熱水袋。熱水袋是用橡膠做成個。沖進(jìn)熱水甚至開水后擰緊蓋頭,就可以用來取暖了。剛剛灌進(jìn)燒得“噠噠滾”的開水,怕燙到人,就縫一只棉布袋子套上??季恳稽c的人家,就以絨布來做套子。熱水袋捧辣手上、焐在胸口也算是老上海冷天里的一道風(fēng)景線。
駱駝絨羅宋帽
還有一樣老上海冬天的穿戴,現(xiàn)在年輕人看也沒有看見過,這就是“羅宋帽”,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應(yīng)該記憶猶新。
羅宋帽
羅宋帽的料子是駱駝絨,柔軟、輕巧、暖和。戴在頭上,把帽子放下一半可以遮耳,耳朵不生凍瘡;把帽子全部拉下可以遮臉,似如今影視劇中案犯或特警戴的面罩,可抵擋撲面而來的寒風(fēng)。
姆媽們的“蚌殼”棉鞋
為了御寒,上海姆媽們在冬天來臨之前,必須為一家老小的棉衣、棉褲、棉鞋忙乎好大一陣子。當(dāng)年沒有人造纖維,只有棉花,所有的衣著和床上用品,原材料都是棉花,條件許可的,或許會采用絲綿。從自制的“蚌殼”棉鞋,到系帶的燈芯絨棉鞋,差不多就是過去上海人冬天的“足下”。
取暖神器滑雪衫
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有的上海人才開始穿滑雪衫。個辰光,穿件滑雪衫屬于時髦個。所以還有“兒子像滑雪衫”的說法,意思是外表看看蠻漂亮,實際上不貼心。
還有人講,軋公交車一定要穿滑雪衫,穿了滑雪衫,一滑,就擠上公交車。這樣,上班才不會遲到。
有一種癢不能撓
凍瘡大概算是上海冬季特產(chǎn)了。冷的時候,硬硬的,痛痛的;熱的時候,軟軟的,癢癢的。每到睡前熱水泡腳的時候,千萬別碰它!碰到的感覺那叫酸爽。
曾經(jīng)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當(dāng)年戴著頂羅宋帽,內(nèi)著節(jié)約領(lǐng),騎著自行車在冰天雪地中趕著去上班,每月拿18元工資的“小日子”也有著“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