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讀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今天跟大家分享常建的五言律詩《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破山寺后禪院》,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題壁詩。所謂題壁詩就是在墻上寫的詩,這在古代也是一大類詩。古人的書寫、出版,條件都比較簡陋。那詩人的表達(dá)欲、傳播欲又很強(qiáng),怎么辦呢?詩人呢一旦詩興大發(fā),經(jīng)常是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寫。比方說我們之前講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那就是崔護(hù)在人家田莊的大門上寫的呀。還有,很多人都喜歡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句話最早的寫法是“大海憑魚躍,長空任鳥飛”,那就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一個和尚在竹葉上寫的。詩人性之所至,隨處都可能題詩,但是題詩最多的地方還是旅館和寺院。為什么呢?一方面是旅館容易觸發(fā)詩人的飄零之感,而寺院呢,容易引出詩人的出世之情,這兩個地方都算是自帶詩意。另外一方面,因為旅館也罷,寺院也罷,那都是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在這個地方寫詩,很快就會傳播出去,有點類似于今天發(fā)朋友圈的效果,所以題詩的人就多。那題詩的人多了,很多旅館和寺院,就掛出了詩板,就是一塊木板,專門供詩人在上頭寫詩。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就是這樣一首寫在寺院里的詩。詩題中的“破山寺”,又叫興福寺,始建于南朝的齊,位置就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到常建生活的年代,已經(jīng)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是一座相當(dāng)有名氣的古寺。不過呢,常建這首詩雖然寫的是破山寺,但是它和一般的題寺詩可不大一樣。不一樣在哪兒呢?他不是題破山寺,他是題破山寺后禪院,也就是破山寺的和尚們住宿修行的地方。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比你去參觀北京大學(xué),你既不寫圖書館、教學(xué)樓,也不寫博雅塔、未名湖,偏偏去寫學(xué)生宿舍。或者說你到了北京飯店,不進(jìn)大堂,卻直奔后廚一樣,這樣的關(guān)注點,顯得很不同尋常。那如此不同尋常的關(guān)注點,怎么寫呢?先看首聯(lián):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這聯(lián)特別有趣,有趣在哪兒?它不僅僅是兩句詩對仗,“清晨”對“初日”,“古寺”對“高林”,“入”對“照”,更重要的是什么呀?它的一句之內(nèi),兩個名詞之間,也是相互對應(yīng)的。你看第一句“清晨入古寺”,清晨和古寺是不是對應(yīng)關(guān)系?當(dāng)然是。“清晨”是新鮮的,“古寺”是古老的,這是拿新和舊相對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還是名詞之間相互對應(yīng)?!俺跞铡笔浅跎奶柭?,它剛剛爬上山峰,看起來很低吧。那“高林”呢,“高林”是高大的林木啊,看起來仿佛比太陽還高,這是拿高和低相對。問題是我們也知道,清晨它是一個時間概念,亙古以來,已經(jīng)有多少個清晨反復(fù)出現(xiàn)了。因此,清晨再新鮮也永遠(yuǎn)比一個寺院更古老。同樣太陽再低,也比最高的樹還要高。所以這個對比本身是不合理的,可是呢,雖然不合理,但是我們都能夠理解,而且仿佛就看見了當(dāng)時的景象。一大早,詩人已經(jīng)走進(jìn)了古老的破山寺,旭日東升,金紅色的陽光灑向寺院,也灑向寺院周圍高高的山林。整個山寺一片清新、一片光明?!扒宄咳牍潘拢跞照崭吡帧?,兩句話既體現(xiàn)出詩人愉快的心情,而又含而不露地贊美了破山寺的古老、莊嚴(yán)和輝煌,起得自自然然而又相當(dāng)漂亮,這是首聯(lián)兒。
那首聯(lián)已經(jīng)進(jìn)入古寺了,下面該寫大殿如何宏偉,佛祖如何莊嚴(yán)了吧?那是一般的寫法啊,我們剛才說了常建可不是要寫這座寺院,而是要寫它的后禪院。所以呢,佛堂寶相一概略過,直接就進(jìn)入后禪院了,怎么進(jìn)去的呢?頷聯(lián):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穿過大殿,只見一片竹林掩映,一條小路向著竹林深處蜿蜒。那沿著這條小路一直往前走吧,忽然一個轉(zhuǎn)彎,一排禪房就出現(xiàn)在詩人眼前。這禪房四周花木茂盛,一派生機(jī)盎然。這句詩啊,歷來都講寫得好,好在哪兒呢?你看竹林是縱向的,禪房是橫向的,竹徑通幽,這是何等的神秘、幽暗吶!而到了禪房花木的地方,確是豁然開朗,一片光明,一片芬芳。這是在講什么呢?這不僅僅是在講小路,講禪房,這也是在講學(xué)佛道路的曲折和學(xué)成之后的光明啊!兩句詩看起來自然而然,甚至根本就不對仗,但是呢,你仔細(xì)品味卻又覺得美不勝收。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最喜歡這兩句話了,每次都要仿寫,可是怎么寫也寫不出來,為什么呢?他自己也知道“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這樣的詩句呀,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渾然天成,不費力氣,一旦你刻意為之,非要仿造,反倒沒法兒寫好。那當(dāng)然,這一聯(lián)詩還有一個寫法叫做“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樣寫也很好,只不過呢,它和竹徑不一樣?!爸駨酵ㄓ摹?,重點是寫竹林掩映,它更清幽。而“曲徑通幽”,重點的是寫小路彎曲,它更曲折。其實無論用哪一個字,都是婉轉(zhuǎn)幽深的,不讓僧房一下子就暴露在游人面前。這個意象本身就特別好,太符合中國人崇尚含蓄的理念了。所以后來這句詩,干脆演化成了一個成語,就叫“曲徑通幽”。那首聯(lián)寫古寺,頷聯(lián)寫禪房,頸聯(lián)呢,頸聯(lián)其實是進(jìn)一步往前走,往縱深看。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這一聯(lián)詩歷來都認(rèn)為是警句。那它好在哪兒呢?首先當(dāng)然是對仗工整,意境清幽嘛。所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自然就是山光使鳥性悅,潭影使人心空。但是呢,你把動詞放到兩個名詞中間,一下子句子的節(jié)奏感就出來了,就有跳躍性了。那山光幻彩,連小鳥都被打動,發(fā)出喜悅的啼聲;潭影清澈,讓人雜念全消,仿佛放空一般。這意境是不是非常的輕靈優(yōu)美?問題是為什么山光能使鳥性愉悅,潭影能使人心放空呢?因為鳥也罷,人也罷,其實都是有感受力,有佛性的呀!鳥感受到山林之趣,自然會和山林呼應(yīng),婉轉(zhuǎn)歡唱;同樣,人看到澄澈見底、倒影著山光人影的潭水,也自然會覺得浮生如幻。既然浮生如幻,那還有什么消除不了的俗慮呢!那自然也就會覺得,心是空的了吧。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空可不是幻滅呀,是通透。因此它透著一種覺悟了的喜悅感和自在感,這和小鳥對山光的喜悅,不是渾然一體嗎?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鳥性、人性,還有佛性就都融在一起了呀。一旦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的感覺,這一聯(lián)詩不僅僅是工整漂亮,而且還意味深長。警句出來了,接下來怎么結(jié)尾呢?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其實這是在直接承接上一句。既然人心已經(jīng)進(jìn)入空靈境界,自然覺得大自然和人世間的一切聲音都寂滅下去,只剩下鐘磬悠揚,仿佛正在引導(dǎo)人進(jìn)入純凈愉悅的極樂世界。上一期說過王維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是以有聲襯無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還是以有聲襯無聲;這里的“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仍然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早晨的時候,鐘磬悠揚,更顯得寺院清幽,人心自在。這不僅僅是自然的感召力,更是佛教的感召力,是破山寺的感召力呀!結(jié)到這兒,不僅僅是對自然狀況的描寫,更是對破山寺的贊美。但是呢,這個贊美不露痕跡,飄渺空靈,所以這句話一出來,又一個成語誕生了,什么成語呢?“萬籟俱寂”。一首詩創(chuàng)造出兩個成語,可以想象這首詩是多么簡潔洗練,又多么意味深長啊!
讀罷全詩,一派禪意飄然而至,讓人心寂靜,頓生出塵之感,這就是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偉大之處。其實呢,常建在唐朝是不算重要詩人的。他生活在開元、天寶盛世,但是卻并不熱衷功名利祿,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之間漫游。寫詩的風(fēng)格有點接近王維、孟浩然,但是呢,同樣的題材王維更高妙,孟浩然更清淡,而常建卻更閑雅清雋。這樣一比才能見得大唐的天空真是群星閃耀,連小星星也能熠熠生輝呀。再讀一遍: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