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世系支派 弘揚鄒氏文化 提到圣旨,想必大家腦海里都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幕: 太監(jiān)手捧一卷金燦燦的提花錦緞,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么,圣旨為什么以“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開頭? 了解古代圣旨的格式、特征,及其歷史后,就知道我們族譜中記載的有關(guān)家族名人的圣旨是真的,還是后人根據(jù)傳說,想當(dāng)然自己寫的?特別要注意朝代的時間節(jié)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把命稱為制,令稱為詔。漢代蔡邕在《陳政事七要疏》中第一次把皇帝的命令稱為“圣旨”,至今已有1800多年。 而首次出現(xiàn)“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在明代朱元璋的詔書的開頭。所以,族譜中明朝以前的圣旨,有這一句的,都是不靠譜的。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造“奉天殿”。為了向人們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進一步闡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樣。朱元璋從此便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所以他頒發(fā)的詔書前面都要加上這六個大字,從此成為定制,被廣泛使用。 “承運”是用來修飾皇帝的定語。古代的圣旨書寫都要有主體,“皇帝”就是主體,所以“皇帝詔曰”在圣旨中一般會重起一行。而后面的倆字,會據(jù)圣旨的內(nèi)容和詔告對象的不同分。常見的有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敕曰”。 但當(dāng)代存世量最多的內(nèi)容還屬官員的獎諭、擢升、任免等,也就是誥命與敕命。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一句話,并不簡單。 第一:這八個字的讀法,并不是電視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應(yīng)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币馑际牵禾炫上聛淼幕实墼诎l(fā)言。在書寫上,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第一行寫“奉”,第二行頂格寫“天承運”,“皇帝詔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運”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第二:并不是所有圣旨都以這八個字開頭。比如唐代便一般由“門下”開頭,因為當(dāng)時的圣旨一般由門下省審核頒發(fā),《肅宗命皇太子監(jiān)國制》的圣旨,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元代則因為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開頭有用“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 到明太祖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大力宣傳皇權(quán)受命于天觀念,以昭示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明太祖朱元璋的詔書開頭首次出現(xiàn)“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從此成為定制,被廣泛使用,因此明代之前的電視劇如果出現(xiàn)這八個字打頭的圣旨,那明顯是穿越了。 第三:并不都是“詔曰”?;实鄣氖ブ?,根據(jù)內(nèi)容不同,措辭也會有所不同,主要有“制曰”、“詔曰”、“敕曰”。 所以電視劇里向官員頒發(fā)而非昭告天下的圣旨,用“詔曰”顯然也是不對的。 電視劇里皇宮太監(jiān)總是展開一卷黃綾來宣讀圣旨。其實,真正的圣旨不一定是黃色的,而是五顏六色的,一道圣旨往往分段織成,每段的顏色還都不一樣。這些顏色不是染上去的,也不是布料拼接的,它是一氣呵成直接織出來的。顏色的選擇也許與“五德始終說”有關(guān),黃、紅、白諸色可能代表金木水火土。 圣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頒給六至九品官員的圣旨為敕命,單色純白; 頒給一至五品官員的圣旨為誥命,誥命的色彩因官階的不同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別。圣旨的底紋圖案有祥云、瑞鶴、獅子等,絢麗多姿,光彩照人,盡顯華美高貴、雍容富麗。而五品以下的官員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純白綾所做,無底紋。 |
|
來自: 阿牛哥8mi3kbb7 >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