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yī)書友會第 1851 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寫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著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勞動成果被淹沒在雜亂的消息列表中,小編們表示好心碎。在這里真誠的邀請書友們給中醫(yī)書友會加上星標或置頂,具體操作很簡單,只要三步:①點擊本文左上角“中醫(yī)書友會”——②右上角“. . .”——③選擇置頂(安卓)或星標(蘋果)。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信任和支持。 I導讀:經(jīng)方的使用,每個醫(yī)生都有一些獨到的經(jīng)驗,就如本文的5個醫(yī)案,看似與方劑主治無關(guān)系的疾病,一旦詳細的辨證后,用方往往超出常規(guī)。這五個醫(yī)案寫的很詳細,作者也記錄了一些自己的失誤和思路上反思,也是很寶貴的經(jīng)驗。(編輯/居業(yè)) 經(jīng)方新用五則 作者/錢光明 一、抵當丸治增生性腸結(jié)核 郭某,女,22歲,農(nóng)民,1984年11月24日初診。 患者1984年1月發(fā)病,每次起于右少腹,繼而全小腹硬滿,絞痛難忍,甚則大汗淋漓,哭喊打滾,大便時溏時結(jié),便秘則痛發(fā),便溏則緩解,經(jīng)過本院內(nèi)科診斷為增生性腸結(jié)核引起的回腸末端不完全性梗阻,行抗結(jié)核治療乏效。諸中醫(yī)多用活血化瘀,行氣通腑之類,迭進治10個月之久不效而求治于余。 診之,除上述見證外,尚有口干喜飲便秘,察右少腹及其下硬滿拒按,捫之有塊而疼痛,固定不移,但神志清,小便自利,月經(jīng)正常,舌尖紅,苔黃膩,脈沉滑有力,證屬下焦蓄血,治當活血化瘀,通下瘀熱。方用桃核承氣湯加味: 桃仁、大黃、三棱、莪術(shù)、當歸尾、川芎各10克,芒硝(分沖),桂枝,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三劑后雖腹瀉數(shù)次,但腹痛又作,諸癥不除。 余躊躇許久,竊思攻而不除,莫非藥輕病重,遂改投抵當丸,攻逐蓄血:水蛭、虻蟲各6克,大黃、桃仁各10克,共研細面,煉蜜為9丸,每服一丸,日三次,開水送服。 藥下腹痛異常劇烈,頻頻瀉下黑水便3天,而后倦怠乏力,遂調(diào)理休養(yǎng)旬日,諸癥皆失,病遂告愈。 1985年4月15日因他病來診,說五個月來腹痛未發(fā),捫之腹柔軟,小腹包塊和壓痛均失,觀其面紅體胖,與病時判若兩人。 按:本例腹痛異常10月,醫(yī)皆用活血化瘀行氣久治乏效。余初誤在辨證粗疏,用桃核承氣湯加味不效,后細考其證,捫之小腹硬滿絞痛拒按,時發(fā)時止,神志尚清,悟出證屬傷寒蓄血緩證,非輕劑可療,故改投抵當丸峻藥緩攻,竟收全功,余從臨證得知,桃核承氣湯與抵當丸證,雖同屬蓄血證,但一淺一深,一輕一重,實同中有異,不容混淆,驗之臨床,奇效迥異。 二、大柴胡湯治外傷后精神失常 李某,男,30歲,工人,1985年11月18日初診。 患者于半月前騎摩托車不慎翻車,致右大腿肌肉外傷腫痛,拍片未見骨折,曾內(nèi)服云南白藥,洗擦樟腦酒后腫痛減輕。 近日來發(fā)現(xiàn)神志呆癡,精神萎靡,嗜睡,覺往來寒熱,口干咽干,默默不欲飲食,便秘腹脹,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證屬少陽陽明合病,治當和解少陽,兼瀉陽明,方用大柴胡湯:柴胡24克,黃芩、枳實、半夏、白芍、大黃各9克,生姜片3克,大棗5枚,水煎服。 一劑后,大便輕瀉三次,神志轉(zhuǎn)清,腹痛及日晡潮熱皆減,原方略事加減:柴胡24克,黃芩、大黃、枳實、香附、陳皮、青皮各9克,生姜甘草各6克,水煎服一劑,1月后隨訪,病愈未發(fā) 按:跌打損傷人多重視局部外傷,而忽視外傷驚嚇致病。余初診亦誤在囿于俗習,用活血化瘀之藥為治,忽略了病人的七情內(nèi)傷,無疑是舍本逐末,《素問·舉痛論》曰:“驚則心無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焙髞碛鄰恼w出發(fā),切中驚則氣亂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氣亂則少陽樞機不利,氣滯郁久的陽明腑實這一病機,和解少陽肝膽,兼瀉陽明腑實,用大柴胡湯加減,二劑收功。 三、茵陳蒿合小柴胡湯治頭面腋汗三年 宋某,女,48歲,干部,1984年11月10日初診。 患者素嗜飲酒,自1981年始,三年來兩腋下及頭面部時時大量出汗,尤其冬季衣常被濕透,冰冷難受,不得已每天幾換,但下半身無汗。 經(jīng)本院內(nèi)科診斷為植物神經(jīng)紊亂,用復合維生素B,谷維素等治療無效,外用西施蘭夏露反致兩腋皮膚過敏,紅腫潰爛,頗感痛苦而求中藥止汗。余遂與玉屏風散加味,桂枝湯加味,竟腋汗反??! 何以反???再經(jīng)細心察問,除上述見證外,尚見面色黃穢,煩渴引飲,每天需喝三熱水瓶水,消谷善饑,大便秘結(jié),口苦咽干,胸脅苦滿,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shù)有力。脈證合參,證屬濕熱郁蒸在里,少陽三焦不利,濕熱上蒸流注,治當清熱利濕,疏利少陽三焦,方用茵陳蒿合小柴胡湯: 茵陳30克,柴胡24克,山梔子、大黃、黃芩、半夏、黨參各9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大棗7枚,水煎服。 兩劑后大便稍稀,頭面腋汗及諸癥減半,效不更方,守方再與三劑,諸證盡除,與小柴胡湯改丸善后,隨訪一年,并無再發(fā)。 按:本例初診誤在病家索中藥止汗,而余未詳詢辨證,套成方與之,用益氣固表止汗,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劑于濕熱內(nèi)蘊之體,腋汗反劇,實屬火上加油,后重溫仲景經(jīng)文: “······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span>方頓開茅塞。 詢之素體多濕多痰,加之嗜酒,致濕熱內(nèi)蘊,腑實不通,故見面色黃穢,煩渴引飲,消谷善饑,大便秘結(jié),濕熱郁遏則三焦疏機不利,故見口苦咽干,胸脅苦滿,濕熱不能外越而上行則頭面汗出,下半身反無汗,濕熱流注腋下則腋汗不止。 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曰“有兩腋汗,······久久不愈者,濕熱流注也。”故用茵陳蒿湯以清熱利濕通便,合小柴胡湯樞轉(zhuǎn)氣機,通利三焦,調(diào)上達下,宣通內(nèi)外,藥中病所,使?jié)駸崛?,三焦暢,故?shù)劑汗止而愈。 四、小柴胡湯加味治腹瀉二月 張某,女,29歲,1986年8月30日初診。 患者2月前病起感冒,并且每晝夜瀉下溏便約8次,左少腹和臍下隱痛,經(jīng)用黃連素、痢特靈、慶大霉素等西藥及藿香正氣丸,迭治2月不愈,后轉(zhuǎn)余診治。 經(jīng)細心察問,除上述見證外,尚有口苦,咽干痛,目眩,惡心,不欲飲食,頭暈乏力,面色萎黃,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沉弦細,證屬邪戀少陽,內(nèi)傳太陰,脾虛泄瀉,治當和解少陽,健脾補中,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湯加味: 柴胡24克,黃芩、半夏、黨參、生姜、白芍各9克,木香、炙甘草各6克,大棗12枚,水煎服。 三劑后腹瀉、腹痛、口苦諸癥大減,食欲增進,舌淡苔薄黃,脈沉弦,守方再進兩劑,1986年9月15日三診,除倦怠乏力之外,諸證皆失,病遂告愈,與小柴胡湯丸善后,隨訪半年未發(fā)。 按:本例初用藿香正氣丸和西藥治腹瀉2月不愈,實屬見瀉止瀉,自然藥不奏功。后余詳詢細查,仔細辨析,從整體出發(fā),悟出病起外感,邪陷少陽,故見口苦、目眩、咽干痛、惡心,少陽郁而不解。正不勝邪,反內(nèi)傳太陰,故見久瀉不止,腹痛食少,面色萎黃,頭暈乏力。 本方柴芩合用,和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姜夏降逆止嘔,參草棗益氣和中,扶正祛邪,芍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加木香以調(diào)達氣機。余經(jīng)臨證得知,仲景雖未明示小柴胡湯可治腹瀉,但細玩其方義即可悟出,本方雖治在肝膽,有培補中氣,雖清解熱邪,又杜內(nèi)傳太陰,方中參棗草并非平淡輔助之品,后人謂之“安內(nèi)攘外”絕非過譽,故本例用小柴胡湯加味治久瀉不止,僅五劑而竟全功。 五、桂枝湯治大便難一月 者某,男,69歲,1976年12月初診。 患者年事雖高,但素體強健,一月來感冒不愈,伴大便難,醫(yī)用大承氣湯數(shù)劑,通而復閉而邀余診,其子曰:“吾父年高,病久不愈,請脈之是否臨終近矣?!庇^其神清自汗,發(fā)熱惡風,食少納差,臥床不起,雖大便難而腹無甚苦,舌淡苔薄白,脈浮緩,再詢知小便清長,脈證合參,斷為太陽中風,治當解肌發(fā)汗,方用桂枝湯: 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藥后約10分鐘,飲熱粥一碗,兩劑后大便通,感冒愈,諸癥悉平。調(diào)理詢?nèi)諠u復。 按:本例前醫(yī)只知用承氣湯攻下,表證里治,故不效,仲師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示后人雖有大病難,仍須以小便色清白與否為辨證眼目,以分辨病位在表或在里。 本例所幸病者素體強健,雖屢用承氣湯攻下尚未引邪入里,太陽中風證仍在,蓋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津液得以下行,大腸傳導司職自順,故用桂枝湯表解里和告愈。 I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