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開始邁向心智的成熟,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不再追求“安全感”。 1. 據說在一些原始部落里有這樣一種傳統(tǒng)。 當一個男孩長到10歲時,部落里的男人們會戴上面具,裝扮成怪獸,在一個深夜將這個孩子從他母親的懷中搶走。 母親會在這個時候裝作保護孩子,但在一群怪獸面前,她無能為力。 這個儀式是為了在潛意識層面告訴孩子:“媽媽沒用了,你不能再依賴媽媽?!边@是男孩和他的“安全基地”完成分離的第一步。 接下來,這些部落長輩扮成的怪獸,會把孩子驅趕到樹林里。他們恐嚇他、鞭打他,使孩子進入一種Trance的狀態(tài)。然后通過儀式,或者分派任務的形式,來徹底摧毀這個孩子的安全感,摧毀他對恐懼的逃避。 通過這樣的洗禮,“男孩”就已經在精神上死亡了,他成為了一個“男人”,然后他將跟隨長輩學習制作工具,狩獵,和戰(zhàn)斗等男人要做的事情。 如果這個儀式失敗,男孩在儀式中沒有“浴火重生”成長為男人,那么部落里的長輩就會將他殺死。 因為他們不能指望仍舊還是“孩子”的男人來保護自己的部落。 2. 人在心理上“未成年”,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潛意識中將追求“安全感”作為第一需求。 也就是說,哪怕這個人的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會對外界抱有一種恐懼,他做任何事情都會以“讓自己感到安全”作為第一需求。 于是我們會看到,許多“心理未成年”的成年人,他們會擁有這些共同的特征: 他們害怕風險,做選擇時永遠傾向于保守的、消極的那一個; 其實能夠在精神層面完成這種由“孩子”到“成熟”的轉變的人,并不多。我們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著、許多自己早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為什么我們多數(shù)人都無法完成這一心理上的成長呢? 3. 人能夠在心理上蛻變?yōu)槌墒欤ǔS羞@么四種原因。 第一,在早年時,這個人的父母的人格就非常的成熟,他的父母懂得在給他足夠“抱持”的前提下,給予他充分的去經歷風險的空間。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能夠在一個很安全的環(huán)境下,不知不覺的就卸載掉對安全感的需求。 第二,這個人早年經歷過非常重大的創(chuàng)傷,通過這次創(chuàng)傷,他會領悟到一種“虛無”。 這個“虛無”的意思是世界在本質層面上的無意義,于是他看破了“安全感”這層虛幻的追求,自然而然的就無所畏懼了。 但是這種情況是存在著風險的。多數(shù)人并不能通過創(chuàng)傷“浴火重生”,而是被那樣的創(chuàng)傷將極度的恐懼或悲傷烙印進他的靈魂,成為他或許終其一生都難以放松、無畏的做自己的最大障礙。 第三,這個人天生就對世界抱有充沛的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會令他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具體的事物和他所感興趣的領域中,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安全感”是一種對他來說沒什么意義的概念。 第四,人在進入大學、或者初次踏入社會的時候,也擁有一次邁向成熟的機會。 它背后的原理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始終執(zhí)著于追求安全感,原因之一在于我們周圍多數(shù)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尤其是當我們還在校園里時,周圍的人都是同我們一樣的“孩子”,所以事實上我們并沒有充分的見到并且接觸過“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父母、長輩等這些已經為我們所熟悉的“成年人”,我們對他們的認知已經定型,所以無法從他們身上獲得來自于陌生人才能帶給我們的對生活認知的沖擊。 那么如果你在大學、或者步入社會后,擁有了豐富的社會體驗,擁有多彩多樣的人際關系,那么這也能夠破除你對安全感的執(zhí)著。 因為你會通過和多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接觸,從而理解到人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這會打破你狹隘的、固化的生存理念。于是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于安全感的卸載。 4. 但問題在于,以上四種情況都并不常見。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都沒有一個足夠成熟的父母,也沒有一個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是在學校中和其他人的相處,這些總會充滿很多的攻擊和傷害。 當我們承受著來自外界的傷害,卻又因為生活閱歷不足、不具備足夠的應對經驗,同時也沒有合適的人給予我們保護,那么“追求安全感”這樣一種信念就會固化下來,并貫穿于我們今后的生活之中。 但是不管基于何種原因,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對安全感的追求本質上是因為我們沒有完成與自身感受和情緒的分離,成為了感受和情緒的奴隸。 5. 追求“安全感”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個人沒有認清“感受”的真相。 安全感、愉悅感、自我效能感、孤獨感、恐懼感等這些所有的感受,它們其實都是不可控的。這些感受是我們的身體在處于外界不同情境中時,所本能的會做出的反應。 這些反應一方面是充當提醒信號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充當身體激素分泌調節(jié)器的作用。 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感受”在某種意義上并不是實有的,它只是我們主觀的一種感覺,反而試圖去控制它。 事實上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因為情緒和感受本身就是“無?!钡?,會不斷波動的;另一方面在于感受都是我們處于某種情境下,生理與心理綜合作用而直接形成的一種反應。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會窮思竭慮,想要找到令自己能夠“擁有”安全感的方法,但事實上并沒有這種方法。 那些變得成熟、心智變得更為強大的人,他們并不是通過什么方法“擁有”了安全感,而只是意識到了感受和情緒都是“非實有”的,只有當你執(zhí)著自己的感受為真時,你才會受到情緒和感受的影響。 因此,他們只是學會了不再被“不安全感”所擺布,不再為了滿足自己早年的種種未完成的渴望、為了過去的創(chuàng)傷而疲于奔命。 他們理解了如果一個人永遠止步于自己小小的、內在的心理世界之中,他們將永遠無法擁有豐富精彩的人生。 6. 怎么理解這層意思呢? 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并不是因為現(xiàn)實中有什么恐怖的事情要發(fā)生,而是因為我們產生了恐懼的感受,所以認定了有恐怖的事情將要發(fā)生,因而更加恐懼。 比如當我們看恐怖電影時,是因為被恐懼淹沒了理智,認為那些電影里恐怖的場景會發(fā)生在現(xiàn)實中,所以才會越來越恐懼。然而事實上電影中的恐怖場景并不會發(fā)生在現(xiàn)實中。 再比如社交恐懼,當事人因為擔憂自己在社交中會臉紅出汗,舉止不得當而害怕與人交際,但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恐懼,才令他在社交中表現(xiàn)出那些令他覺得不能接受的行為。 如果他在一開始就沒有恐懼,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社交中那些不得當?shù)男袨椋?/p> 但因為他在一開始就認同了自己的恐懼,他被自己的恐懼給控制了,所以反而在現(xiàn)實中做出了不好的表現(xiàn),這又更為加劇了他的恐懼。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所有的情緒和感受本身都難以被我們直接去控制,我們很難通過刻意的努力讓自己擁有或消除某些感受。 對于感受,我們能做的只是學會越來越不去受他們的影響,專注在自己具體的、實際的生活中。 而不是被感受與情緒裹挾,成為那些在本質上根本就無法被滿足的虛幻的感受的奴隸。 7. 不成熟的人,他們在潛意識之中的第一需求是為了自己的感受服務。 譬如我們本文著重探討的安全感;再比如很多人還會被自卑感、孤獨感、憂郁感、優(yōu)越感等諸多感受所縈繞。 當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追求自己感受上的平衡或愉悅時,這其實并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愉悅,反而阻礙了你去感受真正的快樂。 何以故? 因為當一個人以安全感、自卑感等這些感受作為生活中的重要衡量標準時,他就不再能夠從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本身里獲得真實的體驗。 他的不安全感、自卑感會渲染到他生活的絕大多數(shù)的事情中,令他無法如實的知見事實。 就比如一個人打王者榮耀,如果這個人想充分的體驗玩游戲的樂趣,他必須心無雜念的,純粹的投入游戲之中,他在投入的時候是“放松”的,是帶有“享受”的心態(tài)的; 但一個總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他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根本無法去“玩”,因為他根本無法放松,他不敢肆意的、充滿激情的去享受游戲,他會小心翼翼的盯著死亡數(shù)、人頭數(shù),他很怕被隊友罵,怕自己死的次數(shù)太多了,害怕輸,害怕自己被打野抓。 所以他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怎么贏,而是怎么讓自己死的次數(shù)少一些、數(shù)據好看一些,所以如果他玩法師,不管任何法師他第一件裝備絕對喜歡出吸血書; 如果他玩ADC,不管任何射手他第一件裝備也絕對出飲血劍。 其實這個道理和我們的生活也是相通的。一個總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他肯定很難從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因為快樂的第一前提就是放松,始終不敢放松的人無法享受真實的樂趣。 8. 一個成熟的人,他在潛意識中的第一需求就不再是安全感、自卑感等等這些感受了。 他開始關注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事物,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無我”了。 就是對于他來說,“我”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他不再執(zhí)著于自己一個人狹小的世界里,他開始關注他人、關注世界、關注具體問題。 這種“無我”并不是謙遜的舍己為人,或者“覺得自己很渺小”之類的。 而是因為他意識到整天糾結于自己的這些感受沒有絲毫的意義,你只會不斷的在自己的感受里繞圈子,如果你現(xiàn)在不放棄追求安全感,你會一輩子始終都在追求安全感,而且將始終都沒有辦法令你的安全感得到“滿足”。 他發(fā)現(xiàn)不管追不追求安全感,事實永遠都是那個樣子。 事實不會因為你擁有了安全感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為你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壞,事實的發(fā)展只取決于你付諸了怎樣的行動。 因而他開始關注具體的現(xiàn)實。 這并不是說要一個人變成如動物草木那樣的“無情”,而只是說感受和情緒被放到了第二位,不是將它們完全忽略,而只是不再像過去那樣自己非常敏感的被自身的感受所裹挾和控制。 如果再往上,一個成熟的人進化為一個“卓越”的人,那么他在潛意識之中的第一需求也不再是追求具體問題的解決,而是開始追求“自我實現(xiàn)”。 這種“自我實現(xiàn)”也可稱之為使命,這個人開始決定用他接下來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做一件“大事”,做一件他認為最有意義、最能體現(xiàn)他個人價值和思想的事業(yè)。 當然能夠真正成熟的人本來就不多,更遑論自我實現(xiàn),這更是鳳毛麟角。 其實成熟的人還有一條進化路徑,就是開始追求“解脫”。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 而且“解脫”之道本身是非常高深、非常需要人的智慧層次做基礎的。 但由于“解脫”的智慧被太多平庸的人所把持和解讀,反而令“解脫”的智慧淪為了燒香拜佛、行善積德這些庸俗的行為儀式和心靈雞湯,于是那些最根本的智慧和真理被庸俗的見解所污染和稀釋,反而令現(xiàn)在的許多人根本認不得“解脫”的根本面目,不得不說是太過可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