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藕汀·藥窗詩話》 戲里的斬馬謖 紙上談兵借地形, 無人救援失街亭。 一聲敗了魂銷散, 羅網(wǎng)身投不夢醒。 蜀漢馬謖在歷史上是位悲劇人物,《三國志》里的“下獄物故”?!度龂萘x》里的《馬謖拒諫失街亭》,以致《孔明揮淚斬馬謖》。戲文里的《失街亭》無不以可悲可泣可感告終。馬謖出場,戲里很少。在《劉先主遺詔托孤兒》這出《白帝城》里,卻安排了馬謖登場。因為先主臨終之時可以說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句話,為了斬馬謖后孔明唱“我哭一聲馬參謀,叫一聲馬幼?!保藿?。趙云暗上,接唱“丞相為何淚如麻”??酌鞯溃骸袄蠈④姡蚁胂鹊郯椎鄢峭泄轮畷r,言道: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山人一時大意,錯用了馬謖,失守街亭。我哭的先主,何曾哭的馬謖?……”正是“揮淚猶思先帝”的張本。其實并不實在?!度龂尽分T葛亮傳注里說:“郭沖三事曰:亮屯于陽平,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唯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dāng)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yuǎn),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蜻夁€白,如亮所言。”他說的是陽平關(guān),并不在失街亭之后。裴松之注里說他不是事實。“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zhèn)宛城。至曹真死后,始與亮于關(guān)中相抗御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無復(fù)有于陽平交兵事?!覜_與扶風(fēng)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手藭e引皆虛?!边@事經(jīng)過《三國演義》里的一番渲染,司馬懿“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遂成了流傳的佳話。 這出戲文,開場蜀軍的四員大將,旦飾趙云,小生飾馬岱,末飾王平,副凈飾馬謖。歷史上的馬謖是參謀軍務(wù)的人物,這里卻變成了一員將官,也是全身甲胄,插上令旗,而且勾了白臉。這個才氣過人的馬幼常,生平就是“好論軍計”,參軍的職責(zé)“信任頗重”。在戲里,孔明坐帳云:“昨日探馬報道,司馬懿帶兵前來奪取街亭。”“哪位將軍,領(lǐng)兵前去鎮(zhèn)守街亭者?!壁w、馬、王三將各自攤攤手,好像無此能力。馬謖一見“并無人應(yīng)聲,待俺進(jìn)帳討令。啟稟丞相,末將不才,愿帶領(lǐng)人馬,鎮(zhèn)守街亭?!痹凇败姛o戲言”下,“愿立軍狀”。三將退縮,一將出頭,遭到了殺身之禍。故而有人說,好像做好一個圈套,教人去鉆,雖不中而去之不遠(yuǎn)矣。馬謖一下,藥已合成,王平愿往同鎮(zhèn)街亭。王平奉令出帳,我看老戲做法,行至臺前,略作凝思,似有悔意,一頓,舉令而去,表示王平還有良心??酌魉煜铝钰w云鎮(zhèn)守柳城,馬岱押解糧草,就不要“當(dāng)帳請令”了。 馬謖出兵,鎮(zhèn)守街亭,連“那位副帥”還不知道。等到王平上來,“參見元帥”才明白,“一同傳令”。到了街亭,上山一望,馬謖心中有數(shù),違背孔明叮囑“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與王平爭執(zhí)。王平分了一些人馬,去山下扎營。馬謖孤立無援,安得不敗。《三國志》里說馬謖“大敗于街亭,眾盡星散。唯平所領(lǐng)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其中“徐徐”二字,描寫盡矣??梢娡跗健八佼嫷乩韴D形”,就是稟報大事告成?!度龂萘x》也說是王平“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于山上下寨”幾語而已。倘使不是為了“諸葛從來不弄險,險中又險顯才能”,這出《空城計》本是多余的。斬謖之前,趙云得勝回來??酌骶淳疲蛔饕徽Z。趙云欲語,揮之使下。恐其說情,無所置喙??芍才湃μ祝缬星岸?。 后人以為馬謖為了“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斷送了街亭要地?!爸坏抿?qū)殘兵,殺下山西逃奔。”被人取笑“好個熟讀兵書,深明韜略”,竟至“失律被誅”。孔明表章里也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逼鋵嶑R謖未嘗不是“英才”,否則統(tǒng)府事蔣琬也不會說:“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從事邵邈以亮將殺馬謖,陳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竟以“失亮意,返蜀”。馬謖之死,甚至“十萬之眾,為之垂淚”。世之輿論,當(dāng)然還不至此。以戲論戲,當(dāng)年關(guān)羽也曾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擋曹,《三國演義》也說:“云長曰:‘愿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崎L便寫了軍令狀”,便是。及至關(guān)羽義釋了曹操,回來只有“將功贖罪”四字了之,軍令狀成了一張廢紙。對馬謖為何不也如法炮制,可能關(guān)羽有他的背景,動也動不得,馬謖則不然,“用法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