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陜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zhèn)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陜南地區(qū)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jīng)濟區(qū)和成渝經(jīng)濟區(qū)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素有“漢家發(fā)祥地,中華聚寶盆” 的美譽。漢中自古就被贊譽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xiāng)”,因境內洋縣生存有世界瀕危鳥類、“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稱為“朱鹮之鄉(xiāng)”。 特色美食有漢中面皮、菜豆腐、漿水面、紅豆腐、寧強核桃饃、寧強王婆麻辣雞、黃酒、罐罐茶、西鄉(xiāng)牛肉干、本菇蛋包飯、草鞋饃等。 紅豆腐 紅豆腐,川陜等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當?shù)剜l(xiāng)村老百姓幾乎家家都會制作,在冬天,制作紅豆腐時,先將榨干的鮮豆腐切成小方塊,以不挨著的間距,平擺在稻桿上,放到溫暖的容器中,過些天,豆腐表面長滿了毛霉以后,取出在白酒中浸一下,在食鹽、辣椒粉中滾一圈,然后放入壇中,撒少許生姜顆粒,壇口用泥土密封好,可以用大香、草果、良姜等香料煮水冷卻后浸泡,幾周后,壇中的東西,在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了酒精,乳酸,以及芳香的酯類,這就構成了紅豆腐特有的香味,因所拌辣椒粉為紅色故名紅豆腐。又因豆腐是長過霉的,部分地方也稱之為“霉豆腐”。 漢中菜豆腐稀飯 菜豆腐又稱菜豆腐稀飯,是陜西省漢中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漢中四大小吃之一(分別是:面皮,菜豆腐,漿水面,核桃饃)制作歷史悠久。是漢中的名小吃,原在漢中是招待賓客的佳肴。菜豆腐吃起來口味清爽,不油不膩。做起來卻是一門絕活。菜豆腐稀飯是雪白似乳的豆?jié){,上面托著質細如白綢般的珍珠豆腐塊,夾雜著綠菜豆腐塊,再佐以用香菜、韭菜或蔥花、蒜苗花、核桃仁、變蛋等與油辣子或香辣醬拌成的小菜。入口豆?jié){香甜,豆腐細嫩,小菜咸辣,其美味無窮也。只有到了這個份上,才稱得上為地道的漢中菜豆腐稀飯。 漢中雞蛋醪糟 漢中人非常喜愛醪糟。漢中市知名書法家徐永基先生說,不僅過年過節(jié)必定要自己做著吃,平時也有做著吃的。特別是在漢中以水稻為主的地區(qū),老百姓都要用一塊地專門種糯米,以備做醪糟之用。公社化那時,不能自己種,也要設法兌換一點,至少春節(jié)時是非做醪糟不可的,萬不得已,用大包谷糝子也要做。婦女臨產(chǎn)時,家里必定做醪糟,因為吃雞蛋醪糟對產(chǎn)婦極富營養(yǎng)。紅白喜事,蓋房上梁,都要用醪糟招待客人。 漢中漿水面 漢中各地均喜食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稱花辣菜)為佳,或用白菜、芹等制作,將菜在沸水中煮燙至蔫,放入瓦盆罐,加入漿水湯,一至二日菜色變成金黃色,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蔥花、姜末、花椒粉等調料及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內作臊子。漿水面條人工搟作,頁寬、條長、片薄。熟面條調上漿水菜臊,澆上辣椒紅油。其色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并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 罐罐肉 八里關罐罐肉是從清朝末年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美食,是選用上好五花肉用油炸至淺黃色,然后用蔥、姜、蒜腌制一個多小時,再放入罐里燉至8成熟,加上紅蘿卜、土山藥、木耳,吃的時候是一罐肉、一罐湯,再配上鍋盔饃,饃有饃香、肉有肉香,健康有營養(yǎng)。此小吃已選入留壩縣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還榮獲了“留壩縣第一屆紫柏山宴食神大賽”八大名小吃金獎。 觀音涼粉 觀音涼粉是選用山上的一種天然樹葉,俗稱“神仙葉”制作而成的,又叫神仙涼粉。傳統(tǒng)作法是將鮮嫩的葉子用清水浸泡撈水,放到鍋里加少許食用堿熬煮、過濾之后,形成粘稠的糊糊兒,然后涼冷凝固,再用清水漂一天左右,切成塊或條放在碗里,澆上備好的調料湯即可食用。吃起來清涼爽口,別有一番風味。正宗的神仙涼粉是不摻其它佐料的。它的色澤呈棕褐色,剔剝透亮,略帶苦味卻苦得可口。吃神仙涼粉,不但能清熱、消暑,還具有治便秘、降血壓之食療功效。之所以稱之為“神仙涼粉”,是因為過去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窮苦人沒糧吃,用它來保命度饑荒,意為神仙相助?,F(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提倡綠色食品,神仙涼粉又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金絲臘肉 留壩地處高寒山區(qū),山民們在冬季有宰殺年豬熏制臘肉的習俗,這種久遠的習俗隨著人們代代的傳承,如今已形成了賦予地方特色的美食。深冬時節(jié),人們選用生長周期一年以上的土豬,宰殺后,用精鹽并佐以七八味上好的調料經(jīng)過兩周以上的腌制,在用柏樹枝、松枝等熏制兩月就成了地方特色的臘肉,食用時肉質深紅,口感臘香,氣味悠遠。 漢中梆梆面 漢中梆梆面是陜西省漢中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小吃。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擔上市,敲梆叫賣而得名。酸辣鮮香,利濕暖胃,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特點:酸辣鮮香,利濕暖胃,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又含有一定脂肪、維生素B和鈣、磷、鐵的當今面食小吃。正宗的梆梆面,條寬,極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蔥、醋為主做成湯料,濃而不膩,加上雞絲或切碎的蛋餅、香菜等點綴,吃起來很光滑、柔軟,有筋性,風味特別,直誘人垂涎。 留壩糟肉 糟肉是選用上等五花肉,切成薄片擺放在碗底(最好用土碗),再用農家自產(chǎn)的醪醩蓋在肉上面,再放上枸杞大棗冰糖等配料,上籠蒸1個小時左右可食。味道清香撲鼻,口感甜而不膩,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此菜制作流程復雜、傳統(tǒng),平時在大酒店很難吃到,是留壩的一道傳統(tǒng)美食。 略陽漿粑 玉米延伸的食品很多,在原來以粗糧為主的年代,是人們的主食。漿粑是略陽農村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中將玉米改良衍生出的特有飯食,現(xiàn)在仍是人們改善口味的特色飲食之一。漿粑的做法是把嫩玉米打磨呈乳汁狀,煮熟做成甜絲絲、酸溜溜的食品,叫人越吃越愛吃,吃漿粑時最好是搭些紅薯或洋芋,先把紅薯或洋芋放入水中煮軟,再把漿粑放入開水中煮,鍋里熱氣騰騰地股氣泡,股股乳香撲鼻,令人流饞。也可以將漿粑上籠蒸成漿粑饃或是在油鍋里炕成漿粑餅,又是另外一種風味。雖是時令時節(jié)的一道小吃,但偶爾吃一回,也是別致新鮮。 麻辣雞 20世紀50年代初,寧強逐漸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雞,為群眾節(jié)日佳肴和招待賓客之名菜。特點:由于它有著色澤鮮艷,肉質細嫩含脆,肥而不膩,麻辣爽口的獨特風味,隨著歲月的推移,喜歡的人愈來愈多,今天已成為這里街頭方便小吃中的奇葩了。 西鄉(xiāng)清真涼糕 清真涼糕是深受西鄉(xiāng)人民喜愛的小吃之一。它有“年年高”之意,意指越來越好。過年過節(jié)為了討個吉利百姓們都會食用,吃起來又涼又甜甚為爽口。 泡姜雞 泡姜雞應該算是漢中的一道名菜了,顧名思義,是用當?shù)氐耐岭u、生姜做成的,輔之以魔芋、香菇、白菜、辣椒、大蒜等,看上去極其的誘人!雞肉清香可口,配菜辣而不沖,鮮湯美味營養(yǎng)。漢中的泡姜雞是用大盆裝的,何止是足夠吃,簡直就是吃不完??! 洋縣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是江西、廣西桂林、湖南、安徽六安、陜西商洛等地飲食中最富特色的漢族小吃。這是一種泡在水里、口感滑溜、吃到嘴里涼生生、苦隱隱的食品。色澤淡雅、清香味濃,口感舒適的綠色食品。說到洋縣華陽的美食,這里的土生土長的人們會給你帶來另外一種驚喜,一個屬于大自然的饋贈。古時,當?shù)厝擞靡环N名叫“神仙樹”的植物莖葉加工制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這種“神仙樹”學名“雙翅六道木”屬于忍冬科六道木屬的灌木類植物。將其莖葉手搓或搗成糊狀,加適量水,攪勻之后用荷葉蓋住,放置陰涼處10-20分鐘即成。“神仙豆腐”使用天然植物作為原材料,做法質樸簡單,無任何添加,質感滑溜,入口清涼,味道微苦,通常切成細絲狀,佐以食醋、辣椒油等香辛料拌勻。味道麻辣酸香,輕快爽口,可謂“只品神仙,不見豆腐!”?!吧裣啥垢痹緦儆谀戏綇V西、湖南一帶的常備食物,因華陽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歷史變遷,“神仙豆腐”就在此安家落戶。 假魚 寧強縣特色小吃“假魚”相傳是從當?shù)厮伢壑蟹只鰜淼那逑阈屠浔P。原料有:豆腐衣、黃豆芽、豆腐、竹筍;調料有:蔥花、姜末、熟食油、食鹽、花椒粉、胡椒粉、味精。先將黃豆芽、豆腐、竹筍等亂刀剁碎,并將蔥花、姜末與之拌勻,再加入適量其他調味料,這便是餡。豆腐衣泡軟,切成長寬各十公分作皮,包餡成為約一公分的魚形餃,上籠蒸十分鐘即好。食用時澆上自己喜愛的佐料。其形略似河魚,色晶瑩而斑斑斕斕,清香撲鼻爽口。假魚在寧強年代久遠,早已深入千家萬戶,成為群眾餐桌上經(jīng)??梢姷娘L味食品之一。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做餡時也有加入適量大肉的,還有的將瘦豬肉切成約七八公分的條形,用食鹽、醬油、花椒粉、胡椒粉、味精、蔥姜絲浸泡半小時后,裹上面糊,入油鍋炸至金黃,再放進酸辣湯中,一碗酸、辣、香、鮮的湯汁假魚便會捧上筵席,叫您饞涎欲滴。不過,最普遍也最愛歡迎的仍是豆腐衣制作的那種素味假魚。 漿水菜 漿水菜是陜南一種常見的菜食。漿水菜之所以普遍,可能是應了原料的廣泛。如白菜、蘿卜纓、芹菜、包心菜、油菜等等,只要是長綠葉子的蔬菜,一般都能制作漿水菜。野菜如薺兒菜、蔓菁、米蒿子等也是天然的制作漿水菜的好原料。 棗糕饃 唐宋以來即為地方風味食品,以紙坊棗糕著稱。棗糕饃,用優(yōu)質面粉為主料,大棗、菜油和白糖為輔料,面粉發(fā)酵后又反復和搋,面坯偏硬成形,兩側各塞2塊碎棗,旺火蒸制而成。熟后頂部兩側各印紅梅花點,以顯其特色。其饃食之味甜,綿軟可口,回味馥香,耐貯存,不走味,不發(fā)霉變形,為款待賓客之佳品,亦可饋贈親友。據(jù)縣志載,明代起洋縣棗糕饃就也馳名漢中地區(qū)內外。 寧強核桃饃 寧強核桃饃,陜西寧強著名的傳統(tǒng)特色面食,將核桃仁去皮后與椒鹽、芝麻等一起制成餡泥,再將油面經(jīng)過三次發(fā)酵后,抹上核桃泥,放入烤爐里烘烤后制得的糕點。本品口感酥脆,味道香甜,特別適合老年人及兒童食用。 鍋塌塌 農耕歷史悠久的略陽山區(qū)坡地旱田居多,本土的骨干農作物長期以來首推玉米種植,自然就成了略陽縣百姓終年四季的主糧。而以巧手慧心粗糧細作,在略陽縣的飲食文化中,是獨樹一幟的秦嶺南麓山地特色。玉米在本地稱作包谷,多以磨制為面粉食用,而包谷面中最有特點的則非略陽鍋塌塌莫屬。鍋塌塌乃一種家常粗糧蒸饃,顧名思義,是不借助籠屜而直接將面團塌在加水的鐵鍋邊再施以旺火連蒸帶烤而成的面食妙品。 洋縣面皮 面皮是洋縣一種極普通的飲食。它以本地特產(chǎn)大米為主要原料,制作簡使,家家會做。面皮既是主食,吃兩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獨特的美昧,所以人人愛吃,久吃不厭。鄉(xiāng)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進城還是找面皮擔子,因為既經(jīng)濟又實惠。面皮雖是洋縣最平常的飲食,卻以洋縣的面皮為最。這有兩個理由,一是洋縣的面皮歷史最悠久。民間就有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在群眾家里吃面皮的傳說。因為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個“饞太守”的笑稱;二是洋縣的面皮在制怍、調料、花樣、口味諸方面多有獨到之處,風味別具一格,而名噪市井。 漿水魚魚 漿水魚魚,陜西小吃。漿水魚魚曰魚,其實并不似魚,酷如蝌蚪。陜西人土話叫“蛤蟆骨斗”,意即小蝌蚪的意思。漿水魚魚一般有兩種:玉米面和一般白面的,可熱吃也可放涼吃,味道十分鮮美。漿水魚魚曰魚,其實并不似魚,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戲謔者夸口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嘆為觀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