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今日共讀內(nèi)容丨 《心經(jīng)的智慧》 第26課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心經(jīng)的智慧》 第26課 昌樂法師·講述 - 輪回游戲的通關秘籍——十二因緣 - 一、觀十二因緣無我 《心經(jīng)》的第二十六講,二十六講的題目是觀十二因緣無我。經(jīng)文是無無明,乃至無老死。 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它是在說從無明,乃至老死,生命所循環(huán)表現(xiàn)出來的十二因緣法,每一法當中,它都沒有一法是常恒、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佛陀的正觀來看,十二因緣法當中,也沒有一法可以常恒、永恒地存在,所以是十二因緣法皆空。如果按照經(jīng)文來講,就是照見十二因緣皆空。上面我們講十八界是照見十八界皆空。十二因緣法與前面的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 拿電腦來作比方的話,六根,特別六根當中的身根,關于色法的是我們的硬件,由六根、六塵產(chǎn)生六識,六識產(chǎn)生受,受產(chǎn)生想,這個想是我們作為一個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的。為何有種種的妄想和種種的行為出現(xiàn)?它是由因緣法決定的,由這十二因緣決定。也就是十二因緣是我們的操作系統(tǒng),是軟件背后的軟件,叫操作系統(tǒng)。 我們在平常的修行當中,如果單單就這六根、六塵、六識去修行的話,那無異于是我們在玩一個游戲,叫打地鼠。打地鼠這個游戲,在超市邊上都有,小朋友很喜歡玩。那問題來了,請問,打地鼠游戲玩得最好的人,應該是怎么樣的?是動作最敏捷的,還是力氣最大的?還是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答非所問的答案是,拔掉電源,Game over。而這里的十二因緣就是那個電源系統(tǒng)。 如果說這兩年我在法義上有很大的提高和認知的話,主要的方向就是關注了早期的《阿含經(jīng)》。所以講《心經(jīng)》的過程,我并沒有把《心經(jīng)》往禪宗的方向,也沒有往著所謂《中觀》的玄論的方向去引導,而是把《心經(jīng)》當中所表述的空,從佛陀的真實教導《阿含經(jīng)》當中尋求答案,這也是這幾年來可以說我學佛最大的收獲。而在關注《阿含經(jīng)》以后,我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我用了兩年時間給大家講了27講但還沒有講完的十二因緣,當對因緣法每一法都仔細有去體會學習,體察觀察和探究之后,我就覺得佛陀的智慧實在太博大了。他一針見血地展示出人性當中的種種,一針見血地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去修行,應該如何去覺悟自己的人生,應該如何不再愚癡。那這是題外話,我們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十二因緣。 二、十二因緣結(jié)構(gòu) 1、輪回原因 十二因緣,我把它分為五個大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輪回的原因。輪回的原因是無明緣行,行緣識。我們前兩次講座講過,五蘊當中的行,它不是指行動,而是麻木行動背后的動力是我們的習氣和業(yè)力。我們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有一個人格,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人格,只有習慣,我們把習氣、習慣當成了人格,習慣不是人格,所以要正覺正知才有真正的人格,否則只是認賊作父而已。 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輪回的一個根本原因。不是我們的人格塑造了我們的生命,而是我們認為的人格,實際上是業(yè)力、無明塑造了我們生命的常態(tài),這才是我們有時候高興、有時候痛苦,而生活當中苦多樂少的最根本原因。因為我們認為生命是隨機的,而實際上,內(nèi)在秩序是相當?shù)幕靵y。 2、內(nèi)在結(jié)構(gòu) 佛陀說生命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怎么樣的呢?生命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識緣名色。色心二法不一不異,在這一點上,佛陀他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用唯物主義來看待這個世界,他不用本體論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上次在《人間佛教的原理》上跟大家講過,他說追求世界第一因的本體論,必然不能打開生命的解讀之門,這是十四無記的問題。他在詮釋生命的時候,他說我們不用探究生命是否有第一性,因為第一性是追求一個常恒、永恒存在的法,這是根本無明。佛陀是以尊重生命事實的存在,來觀察生命具體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什么?色心二法不一不異,就是精神跟物質(zhì)如火與柴之間的關系一樣。所以這叫識緣名色。識緣名色是生命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無名緣行,行緣識是輪回的原因。 3、事實樣態(tài) 生命表現(xiàn)出來的事實樣態(tài),是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這就是我們說的六根、六塵生六識,六識生受。我們上次講過,這是內(nèi)在的機理,我們就是這樣展示出生命的常態(tài)的。 4、輪回動力 受苦或者輪回的根本原因和內(nèi)在動力是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我們在愛字上吃盡了苦頭。這里的愛不是愛情的愛,是貪欲的愛,是欲望的愛。然后取緣有,想從愛當中獲得永恒,如同龜毛兔角一樣不可得,這是輪回的根本動力、內(nèi)在動力。 5、苦海無邊 我們不斷地讓我們的欲望膨脹,占有這個世界更多更多更多,于是有,這里面的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乃至憂悲苦惱,純大苦聚。 具體的這十二因緣,我們?nèi)蘸髸俑蠹易鲈敿毜慕榻B。那對十二因緣當中,經(jīng)文當中說,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我再強調(diào)一下,是佛說無無明,乃至無老死,這十二因緣法當中沒有一法是常恒、永恒的存在,沒有常恒、永恒的存在,故說無我,無我故空,它是這個機理。最后,按照上一講的風格,我們把佛陀講十二因緣的這部經(jīng)節(jié)選出來,放在講座的最后,希望大家去經(jīng)常地讀誦,然后以能夠明了佛陀所說十二因緣的法義。 三、起無間等知十二因緣 在《雜阿含經(jīng)》第285經(jīng)當中,佛陀把他自己去覺知、體察生命真相,乃至覺悟過程當中是如何發(fā)現(xiàn)有十二因緣法的這個過程展示在經(jīng)典當中。所以這第285經(jīng)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經(jīng)文是這樣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 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 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在經(jīng)文當中,最后我要強調(diào)一點,佛陀對于十二因緣的觀察是起無間等知,不是我們坐在這里,腦子當中想象,是禪定當中用自己的專注力去觀察到,生命在流轉(zhuǎn)過程當中有這些種種令我們生起純大苦聚的苦惱而有的節(jié)點。佛法我們還要強調(diào)這一點,它不是理論,更不是我們認為就這樣念佛、這樣打坐就可以解脫的。它是要獨一靜處,專精禪思,起無間等知的,有這樣一個前提條件。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我們是在散亂心當中用理論學佛,我們是在散亂心當中,只是機械地按照佛陀,按照常規(guī)的拜佛、念佛去修行的話,這不能夠使我們得到解脫。 我們要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然后起無間等知,我們才能對生命產(chǎn)生起如實的觀察。而這種如實的觀察,也才能夠使得我們趨向佛道。如果不建立在所謂的禪定基礎之上,我們學佛很可能是門外漢遇見了佛法,我們與它錯過,這是這個世界上我覺得最憂傷的事情。如果遇見了佛法,我們能得到解脫,我覺得這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原因緣,希望大家能抓住這個因緣。 《心經(jīng)》的智慧·共讀預告丨佛法的精髓《心經(jīng)》到底說了些什么? 第1課 | 經(jīng)典讀誦的三個階段,你處于哪個階段? 第2課 | 般若,所有智慧的統(tǒng)稱,人類文明的總和
|
|
來自: chenyige > 《《心經(jīng)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