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青強教授認為,失眠之癥有虛實之分,實證多表現(xiàn)為氣滯、瘀血、痰火郁結,虛證多表現(xiàn)為陰虛、氣虛、血虛。正氣虛弱是其發(fā)病的根本,臟腑功能失調是發(fā)病的基礎,治療應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大法。 失眠癥是指在具備良好的睡眠條件,且無軀體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出現(xiàn)入睡困難、反復易醒、早醒,并且每周多于4個夜晚,連續(xù)1個月以上失眠,因睡眠的時間和質量不能滿足機體生理需要而出現(xiàn)白天功能異常的一組綜合征。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公布的最近一期全球睡眠中國區(qū)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存在失眠人群高達42.5%。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與生活質量。西藥治療本病存在副作用大,容易形成耐藥性及依賴性的缺點,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一定的優(yōu)勢,且副作用小,使患者容易接受。藍青強教授為我院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醫(yī)4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筆者作為藍老學術繼承弟子,有幸親身跟從藍老從事臨床學習,受益匪淺?,F(xiàn)將藍老臨床治療失眠癥的經(jīng)驗作一簡介,以饗同道。 1、導師心語 1.1病因病機 失眠之癥《內經(jīng)》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難經(jīng)》始稱“不寐”,《中藏經(jīng)》稱“無眠”。祖國醫(yī)學認為,失眠是因為外感或內傷等病因,致使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心神不安,以致經(jīng)常不得入寐的一種病證。臟腑功能紊亂、邪氣阻滯、氣血陰陽平衡失調、神志不寧是發(fā)生失眠的基本病機。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理論,失眠可分肝火擾心、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膽虛怯、痰熱內擾、胃氣不和、心火熾盛等類型。 1.2辯證分型 根據(jù)歷代醫(yī)家觀點及多年臨床實踐,藍老認為失眠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常見證型: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陰虛火旺證,心膽氣虛證,痰熱擾心證,瘀血內阻證,脾虛濕困證,心火熾盛證,肝郁化火證及肝胃不和證等證型。其中尤以心脾兩虛和肝氣郁滯較為常見,這與目前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造成多數(shù)人心理、情感波動起伏較大有關。 1.3治法治則 失眠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治則。藍老師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多采用疏肝解郁法、交通心腎法、化痰清熱法、滋陰養(yǎng)血法、活血化瘀法和補益心脾法等法治療,常取得較好療效。 1.3.1疏肝解郁法 適用于肝郁氣滯或肝脾不和所致的失眠患者,其臨床表現(xiàn)為:夜寐不安,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夢易驚,每遇情志不遂則加重,伴有胸脅脹滿、善太息,平時性情急躁易怒,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數(shù)。肝主情志,調達氣機。若情志不遂,七情所傷,則肝氣郁結,肝失疏泄,可傷及五臟,久郁傷神,心氣為之所累,心神不安則不寐。 治宜疏肝解郁,養(yǎng)血安神。臨床多應用逍遙散加夜交藤、合歡皮、生龍骨、生牡蠣或自擬柴芍龍牡湯加味。常用藥物為:柴胡10g,白芍20g,當歸10g,香附10g,茯神20g,夜交藤30g,合歡皮20g,生牡蠣20g,生龍骨20g。肝郁化火加山梔子10g,夏枯草10g;若心肝陰虛,心經(jīng)有熱或肝陽亢躁,心神不寧加珍珠母30g。 1.3 2交通心腎法 適用于腎精虧虛或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患者,其臨床表現(xiàn)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目眩,健忘,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咽喉干痛,小便黃赤,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常見久病體虛者或老年人,由于臟腑功能逐漸衰退,腎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調而不寐。腎精虧虛,腎水不能上濟于心;亦可見氣血虛衰,心血不足則血不養(yǎng)心,心火獨亢,不能下濟于腎而心腎不交,心神不安則不寐。 1.3.3化痰清熱法 適用子痰熱內擾所致的失眠患者,其臨床表現(xiàn)為:不易入睡或多夢易醒,甚則徹夜不寐,夜間精神無睡意,伴心煩易怒,脅脹胃堵,頭重,痰多,胸悶,大便干結,舌紅,苔膩,脈滑或弦數(shù)。情志不遂,憂思傷脾,脾失健運,痰熱內阻,痰熱擾心,心神不安則不寐。 治宜清化痰熱。臨床多應用除痰降火湯化載。常用藥物為: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龍膽草6 g,山梔子10g,竹苑10g,青皮10g,枳殼10g,珍珠母30g,夜交藤20g,夏枯草10g。 1.3.4滋陰養(yǎng)血法 適用于心陰不足所致的失眠患者,其臨床表現(xiàn)為:心煩不寧入睡困難,精神不振,常伴有盜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熱,舌尖紅,少苔,脈細數(shù)。 心之陰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陽不入陰,神不安寧以致不寐。 治宜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常用藥物為:生地15g,玄參15g,天冬15g,麥冬15g,丹參15g,當歸10g,黨參15g,茯神20g,酸棗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遠志6g,龍齒20g。 1.3.5活血化瘀法 適用于瘀血阻滯引起的失眠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或易于驚醒、夢多或徹夜不寐,久治不愈,伴有煩躁不安,頭痛、心悸、肌膚甲錯,舌質紫暗,脈澀或弦緊。常用于頑固性失眠癥患者。素體不足,因病致瘀,血絡瘀滯,心脈受阻,心神失養(yǎng),陽不入陰,神不守舍而不寐。治宜活血化瘀,寧心安神。 1.3.6補益心脾法 適用于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伴有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無味或食后腹脹,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象緩弱。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無以奉養(yǎng)心神而致不寐。 治宜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方用歸脾湯加減。具體藥物為:黃芪15g,黨參15g,當歸10g,桂圓肉15g,石菖蒲10g,遠志6g,合歡皮20g,生牡販20g。心陰不足加五味子10g,柏子仁10g;心血虛加阿膠10g;脾虛加白術10g,茯苓20g。 1.4治療體會 1.4.1注重調整氣血陰陽 《靈樞·寒熱病》謂:“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決定了睡眠和覺醒的生理活動?!鹅`樞·營衛(wèi)生會》云:老年人“晝不精,夜不瞑”是因為“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滎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伐”;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不寐》說到“血虛則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證?!睔庋乃ド倩蜻\行不暢,都會致使臟腑組織功能失調而發(fā)生病變,易導致失眠?!瓣幤疥柮?,精神乃治”,而氣血失和,陰陽失調,則神失其常而不寐。因此在治療失眠時,藍老師認為要注重調整氣血陰陽。臨床上常用半夏與夏枯草、半夏與該仁與苡仁、百合與蘇葉等藥對調和陰陽;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少量調氣或活血藥如柴胡、桔梗、香附、枳殼、薄荷、蘇葉、丹參、三七、川芎、赤芍、蒲黃等藥促進氣血流通。 1.4.2注重安神藥應用 安神法是治療失眠的基本治法,根據(jù)安神藥物作用的不同,結合不同治法選用。臨證時可根據(jù)病情需要,合理選擇。如虛證,常加用柏子仁、酸棗仁、小麥等養(yǎng)心安神藥;而龍齒、龍骨、牡蠣、磁石等重鎮(zhèn)安神藥主耍用于實證,一般安神藥難以取效者;黃連、丹皮、扼子、蓮子心、生地、百合等清心安神藥,可用于火熱擾心所致失眠。 1.4.3注重輔以心理疏導 造成失眠的因素頗多,臨床發(fā)現(xiàn),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由于心理原因導致的失眠在非器質性失眠癥中占大多數(shù)。藍老在藥療的同時,注重輔以心理疏導。針對患者不同的病情階段,與患者溝通和交流,分析失眠產(chǎn)生的原因和形成的過程,充分調動患者治療的能動性,逐步培養(yǎng)激發(fā)患者自我領悟、自我認識和自我矯正的能力,促進患者自身轉化,并要求患者加強體育鍛煉、做到調攝情志、按時作息,以減輕緩解消除癥狀,鞏固療效。 1.4.4注重服藥時間 為了能夠使中藥達到血內一定的濃度,最大程度地起到鎮(zhèn)靜安神的目的,服藥時間安排為一天3次,為早上8時、午后3時以及晚上睡前半小時。 2、病案舉例 屈某某,男,40歲,2010年3月10日初診。患者自訴失眠反復發(fā)作十余年,近兩個月加重,每晚僅能睡3_4小時左右,白天精神差,倦怠乏力,晚上入睡困難,多夢煩躁易醒。曾多次到本地各大醫(yī)院就診,服用過安眠藥、抗抑郁藥及中藥,效果不佳。近兩個月失眠加重,每晚需服用安定3片,仍睡眠不佳,入睡困難,次日頭暈乏力,只能勉強支撐工作,如不服用安定片,則通宵失眠,每到晚間睡眠成了苦惱與負擔,毫無睡意。現(xiàn)感心煩口苦,見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略數(shù)。中醫(yī)診斷:頑固性失眠癥;辯證屬肝郁化火,上擾心神證;治療應舒肝清火,養(yǎng)心安神。自擬柴芍龍牡湯方:柴胡15g,白芍30g,當歸10g,白術20g,茯苓20g,龍骨30g,牡蠣30g,丹皮10g,山梔子10g,酸棗仁30g,元胡15g,合歡皮20g,半夏10g,夏枯草10g。5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二次。二診:睡眠較前改善,安眠藥減至兩片,睡眠質量較好,仍乏力,舌質偏紅,脈弦數(shù),仍守上方出入,方為:珍珠母30g,代赭石20g,龍骨30g,牡頓30g,半夏15g,夏枯草10g,柴胡15g,白茍20g,元胡15g,遠志10g,石菖蒲10g,甘草6g。5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二次。三診:服用中藥后較快入睡,睡后仍易醒,舌紅,苔白,脈弦。守上方加琥珀10g夜交藤50g。 5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二次。四診:失眠明顯好轉,不服用西藥安眠藥,只服用中藥后能較快入睡,睡眠質量較好,頭暈乏力改善,舌紅,苔白,脈弦。 方為:生地20g,麥冬15g,黃連10g,半夏10g,夏枯草15g,龍骨30g,牡蠣30g,珍珠母30g,夜交藤30g,遠志10g,酸棗仁30g,五味子15g,元胡20g,柴胡15g,白芍30g,合歡皮30g。5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二次。藥后睡眠已恢復正常,停藥后隨訪半年未再復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