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xiàn)代醫(y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經(jīng)絡,祛寒以除濕,和血以止痛。
1.治足跟痛 處方:牛膝、木瓜、透骨草、嫩桑枝、威靈仙、海藻、昆布各20克,紫蘇葉、制川草、草烏各1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加水3000毫升,濃煎取液1500毫升,加入米醋,趁熱先熏洗患處,日洗2次,每次30分鐘,10天為一療程。 療效:熨洗一療程,疼痛消失而愈。 2.治足跟痛 處方: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藥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后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藥1次。 療效:用藥5天見效,有效率100%。 3.治跟骨骨刺 內(nèi)服處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歸尾各9克,漢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 外洗處方:皂角60克,人發(fā)16克。 用法:藥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處,日2次。浸后用三棱針在患足后跟正中線,紅白肉際處扎針2.6-3.3厘米深,捻轉(zhuǎn)留針30分鐘,日1次。 療效:內(nèi)外兼治3-5天,有效率100% 4.甘草芍藥方《傷寒論》 甘草芍藥各12克。內(nèi)服。 5.奇方速治腳跟痛(跟骨骨刺)(引自國醫(yī)圣軒博客) 足少陰腎經(jīng)脈入跟中,腎虛精怯,經(jīng)脈失養(yǎng),加之濕盛氣虛,氣血失于周流,寒濕痹阻,不通則痛。擬補陽還五合附桂八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合方化裁,下病治上,益氣溫經(jīng),活血通絡: 內(nèi)服方: 生芪120克,當歸、附子各30克,九地45克,油桂、川牛膝、木瓜、乳沒、通草、細辛、防己、澤泄各10克,吳茱萸(洗)、茯苓各15克,白芍30克,炙(zhi)草15克,化鐵丸(櫧實子、威靈仙)20克,“炮甲珠6克,象牙屑4克”(研粉熱黃酒送下),鮮生姜10片,棗10枚,五劑。 外洗方: 防風、苦參、紅花、甘草、透骨草各30克,水1500毫升,煎汁1000毫升,入白酒0.5公斤,微沸,趁熱搓洗,浸泡雙足。 上法,內(nèi)外兼治,一日痛緩,二日后可走路,五日后盲目癥狀消逝。古方化鐵丸,軟堅散結(jié)之力甚強,兼補肝腎;炮甲珠通絡,象牙屑善消骨刺。 按:余用此法加減經(jīng)治各類骨增生病約300余例,效果甚好。只因跟蹤方便,難以準確統(tǒng)計。腎主骨,治腎為本。腎四味、骨碎補,培元固本散,善后服之,可以治根。屢用屢效。 治療腳跟痛組方: 威靈仙、透骨草、獨活各三十克,雞血藤六十克,玄胡、白芍、川牛膝、乳香、沒藥各二十克,芒硝(另包)五十克,食醋二百五十毫升。 用法:將前九味藥物放鍋內(nèi),加冷水三千毫升左右,浸泡一小時,煎沸約半小時,然后過濾取汁,倒入盆內(nèi),加入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待水溫不燙時,將患足浸入盆內(nèi)。若水溫下降可再加溫。每次熏洗一小時左右。每日兩次。每劑藥可連用兩天。每次熏洗前需將藥液加熱。 6.腳跟疼痛 中藥熏洗方法簡單,易掌握,同時藥費便宜。藥方組成如下:劉寄奴、海桐皮、蘇木、白芷、生大黃、姜黃、羌活、透骨草、赤芍各20克,加水煮沸15分鐘。先用蒸氣熏,待水溫不燙時,雙足浸洗30分鐘,每日1~2次,第2天藥液加熱后仍可以用。7~10天為1療程。腳跟疼痛中藥熏洗效果好而且還可以促進局部受損組織的修復,治療后不易復發(fā)。摘自《家庭中醫(yī)藥》2009年第04期作者:秦紅松 7.五川靈仙湯(不可內(nèi)服,只可用于泡腳) 藥物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烏、川椒、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散寒,通經(jīng)活絡;元胡、川芎、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木瓜、川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芒硝軟堅散結(jié),消腫止痛;食醋含醋離子,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之力。諸藥水煎熏洗,藥物作用于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運行,軟化骨刺,促進炎癥吸收,從而使癥狀緩解或消除。 用法:將前12味藥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時,煮沸30~40分鐘,倒入盆內(nèi),加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少于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藥可用兩天。 8.足跟痛消散 藥物組成:A、桃仁、紅花、牛膝、木瓜、制川烏、制草烏、威靈仙、細辛、白芷、伸筋草(熏洗)B、威靈仙、急性子(透骨草)、生乳香、罌粟殼。(外敷) 功能主治:各種原因引發(fā)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發(fā)的各種酸麻腫痛不適。 用法用量:一、將A號半瓶放入沸水中熏足,至水溫可將足入水,然后泡足20分鐘擦干。二、取B藥粉適量與醋混合,置于容器中加熱,5分鐘后取出,攤于敷料上3-5毫米厚(敷料可選用紗布、保鮮膜),敷于患處30-40分鐘后取下,晾干后,洗凈。三、每日一劑6天為一療程。 方解:所謂足跟痛屬于中醫(yī)“痹癥”范疇,多為風、寒、濕等外邪入侵人體,閉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據(jù)此癥的特點,足跟痛消散運用辛散溫通、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的伸筋草、紅花、制草烏、制川烏、威靈仙、細辛、白芷組成。威靈仙辛咸溫,辛能走散,咸能軟堅,文能通絡,《藥品化義》:“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乳香調(diào)氣活血,定痛,追毒,《綱目》:“消癰疽諸毒,托里護心,活血定痛,伸筋”。兩方經(jīng)本研究所發(fā)掘、研究以及實踐針對足跟痛、跟痛癥、足跟骨刺有顯著之功效。 臨床應用:足跟痛消散適合足跟疼痛、跟骨刺、腳底部酸脹或針刺樣疼痛,步履困難。 9.偏方治療 滋陰活血湯 【組成方法】熟地、雞血藤各30克,肉蓯蓉20克牛膝、白芍、黃芪各15克,黑杜仲、當歸各12克,淫羊藿、紅花、干姜各9克,木香3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應用】滋陰補腎,活血祛痛。治療足跟痛。 【方劑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補陰湯 【組成用法】熟首烏60克熟地黃30克西杞子15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懷牛膝15克水煎服。 【功效應用】養(yǎng)陰補腎,壯筋骨。治療肝腎陰虛型的足跟痛,腰膝酸軟。 【方劑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透骨外洗方 【組成用法】透骨草、尋骨草、老鶴草各30克,黃蒿2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藥、血蝎各10克。水煎洗足。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7~10天為1療程。 【功效應用】活血通絡,搜骨止痛。治療各型跟骨骨刺。 【方劑來源】《中國民間療法》 二烏摩擦方 【組成用法】川烏、草烏、威靈仙、樟腦、桃仁各30克,獨活30克,紅花、當歸、生大黃、細辛各20克,白芥子50克。研末,以醋調(diào)敷,攤紗布上,以患足足跟踩踏。每次10分鐘,每日數(shù)次,1個月為1療程。 【功效應用】祛寒化濕,活血止痛。治療各型跟骨骨刺。 【方劑來源】《常見病簡易療法手冊》 10.內(nèi)服外用方 內(nèi)服方組成:熟地15克,補骨脂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川斷12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沖服),獨活12克,威靈仙12克,牛膝12克。 附外用洗方:生川烏、生草烏、川芎、三棱、乳噴鼻、沒藥、牛膝各15克,制馬錢女2克,細辛12克。 功能:補腎通絡,溫經(jīng)散寒,壯骨柔筋。 11.骨質(zhì)增生丸 組成:熟地黃2兩,雞血藤1兩5錢,骨碎補1兩5錢,肉蓯蓉1兩,鹿銜草1兩,淫羊藿1兩,萊菔子5錢。 出處:《外傷科學》。 功效:養(yǎng)血,舒筋,壯骨。 主治:肥大性脊椎炎,頸椎病,關(guān)節(jié)間游離體,骨刺,足跟痛,以及筋骨受傷后未能很好修復,而致經(jīng)常性痠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2丸,日2-3次。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錢。 12.清熱固經(jīng)湯 組成:炙龜板8錢(研粗末,先煎),牡蠣粉5錢(包煎),清阿膠5錢(陳酒燉沖),大生地5錢,地骨皮5錢,焦山梔3錢,生黃芩3錢,地榆片5錢,陳棕炭3錢,生藕節(jié)5錢,生甘草8分。 出處:《簡明中醫(yī)婦科學》。 主治:虛熱證兼腎陰虛,崩漏量多,色殷紅,每日到黃昏更多,有時顴赤,身體瘦弱,皮膚干枯,頭眩耳鳴或耳聾,咽喉干燥或干痛,口舌碎痛,牙齒動搖或牙齦痛,或午后潮熱,或骨熱酸痛,掌心灼熱,心悸心煩,夜寐不安,腰膝酸軟,足跟痛,夜有夢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黃澀,舌質(zhì)紅有裂絞,舌苔花剝,脈象虛數(shù),尺脈虛大。 用法用量:水煎,分2次,食遠溫服。 13.加減四物湯 組成:生地、白芍、歸尾、白術(shù)、蒼術(shù)、黃芩、黃柏、陳皮、牛膝、甘草梢。 出處:《醫(yī)學集成》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