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形陶器與陶塑藝術(shù) 陶塑藝術(shù)在制陶工藝產(chǎn)生后不久出現(xiàn)。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陶塑作品,有河南密縣莪溝北崗出土的陶塑人頭,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豬與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豬頭等。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屬工藝裝飾雕塑,或者系陶器上的附飾物,其中不乏優(yōu)秀遺例。 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頭像,高12.5厘米,陶色橙黃,額上用泥條堆塑發(fā)辮,臉型圓潤豐滿,五官部位妥帖,藝術(shù)手法頗為洗煉概括。
陜西洛南出土人頭形器口紅陶壺,通高23厘米,壺口捏塑成微微昂首的女孩頭像,形貌頗為秀麗。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由于瓶身三列具有廟底溝類型特征的圖案襯托,仿佛是一位身穿花襖的小姑娘。
此外,甘肅天水柴家坪及陜西扶風(fēng)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的浮雕陶人面,傳出甘肅東鄉(xiāng)、今藏瑞典遠(yuǎn)東博物館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人頭形陶器蓋,也是各具特色的人像陶塑作品。
1986年安徽蚌埠雙墩遺址出土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的陶塑人頭像,殘高6.3厘米,陶質(zhì)為夾砂粗灰陶,用捏塑、堆貼加錐劃的方法塑造,臉盤較寬,眉弓粗而長,雙目炯炯有神,兩頰各戳印著五個排列整齊的小圓窩,額上刻劃重圈文,是一位紋面孩童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紅山文化陶塑與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國20世紀(jì)80年代初重要的美術(shù)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1982年,在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中,首先發(fā)現(xiàn)一批小型陶塑孕婦像;1983年,又在遼寧建平、凌源交界地帶的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發(fā)現(xiàn)一件與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頭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動,頗具神秘色彩。
附近還有更大的女性塑像殘塊出土。研究者一致認(rèn)為它們是豐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參見《座談東山嘴遺址》,《文物》1984年11期) 在塑造動物形象方面,陜西華縣太平莊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晚期的鸮形陶鼎,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豬形陶鬶與狗形陶鬶,江蘇吳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鳥形陶壺等,皆為實用與美觀緊密結(jié)合的工藝裝飾雕塑的早期典范,開商周時代鳥獸形銅尊、卣造型之先河。
此外,湖北天門鄧家灣出土石家河文化的紅陶狗、象、猴、鳥、等小動物,黑龍江寧安鶯歌嶺出土的陶塑豬、狗、熊,形體雖小,但形象生動,體態(tài)各異,體現(xiàn)了我們的先民在刻畫動物神態(tài)方面的技藝。 玉石雕刻 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圓雕石刻,首推內(nèi)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興隆洼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刻女神像,只是制作手法比較稚拙粗率;其次是河北武安磁山遺址采集的一件石雕人頭,五官造型頗夸張,作瞪目張嘴狀,屬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遺物;再次為北京平谷上宅遺址出土的猴形石飾,用黑色滑石雕成,長3.1厘米,上端刻成圓目、尖頜、聳耳的猴頭,下端呈圓錐形,中段有一橫孔,可以系繩佩掛。
比上宅文化稍晚的遼寧東溝后洼屯遺址,1984年清理出土數(shù)十件滑石雕刻作品,包括半身人像、人獸復(fù)合頭像、大頭曲身的虬龍等,高2--6厘米不等,刻工粗率,形象古樸。 最重要的一批史前石刻人像,出自河北灤平后臺子紅山文化早期遺址,較大的幾件石人高約30厘米,五官清晰,臉型豐滿,身軀呈溜肩鼓腹?fàn)睿轮鞫拙嶙藨B(tài),其造型頗似孕婦,當(dāng)與紅山文化崇拜女神的宗教觀念相關(guān)。(湯池:《灤平出土紅山文化早期石雕女神像考察記》,《文物天地》1993年6期)
重慶巫山大溪、甘肅永昌鴛鴦池、陜西神木石峁和山東滕縣崗上村,皆發(fā)現(xiàn)史前的浮雕玉石人面,作瞠目吼叫狀,額上或面部均有穿孔,推測皆屬原始巫術(shù)活動中使用的護(hù)身符。 我國史前玉雕作品,以1971年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紅山文化碧玉龍、1986--1987年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透雕神人玉冠飾、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玉雕人像等最為出色。
三星他拉玉龍(上圖碧玉龍)體高26厘米,整體呈玦形,龍首似豬,斜目方鼻,鬃鬣向后貼身彎曲上翹,龍身蜷曲,尖尾,無四肢及鱗甲。龍背居中處有一穿孔,如系繩懸掛,全龍呈垂首拱背勾尾的形態(tài)。 浙江余杭反山12號墓出土的大玉琮與玉鉞上,運用淺浮雕與陰線刻相結(jié)合的技法,雕出神人與獸面組成的神徽圖案,形象神秘威嚴(yán)。這種圖形或繁或簡地出現(xiàn)在反山和瑤山墓葬出土的大量玉器(禮玉)上,應(yīng)是良渚部落尊崇的神圣徽幟,代表軍事或宗教首領(lǐng)的權(quán)威。
蚌殼擺塑 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遺址的一座墓葬(45號墓,距今約6000年)中,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了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形象,作為墓主權(quán)威的象征,這是中國墓室裝飾的開端。
其中龍長178厘米,形體特征已與后世的龍相近,體態(tài)修長,曲頸昂首,有前、后肢,足趾有利爪,是我國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龍圖形,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其東龍西虎的布局,可否視作方位神觀念之淵源?值得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