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醫(yī)案
孫xx,男,34歲,工人。
【辨治經過】
初診(1975年3月4日)
胃痛反復發(fā)作已四年余。二年前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平時饑則胃脘隱痛,得食則減,近來痛無定時,食后覺脹,有灼熱感,但又喜溫惡寒。舌質胖,舌苔膩,脈弦細。長期服解痙止痛劑,效果不顯。久病多虛,久痛入絡。治擬健脾和胃,理氣化瘀。
黨參三錢,白術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一錢半,制香附三錢,木香二錢,青陳皮各三錢,紅花一錢半,煅瓦楞一兩。六劑。
二診(3月11日)
服藥后胃痛及燒灼感均減輕,素患頭痛,近來頭痛隱隱。舌苔膩微黃,脈細弦。仍守原法。
原方。六劑。
三診(3月18日)
胃痛已瘥,惟口苦,頭項隱隱牽痛。苔薄黃膩,脈弦細。胃氣漸和則痛減,內熱未清故口苦苔黃。再從原方加入清熱之品。
原方加黃芩三錢。七劑。
四診(3月27日)
胃痛未發(fā),胃納尚好,口苦而粘,頸部牽痛。舌苔黃膩。原方加減。
原方去瓦楞,加葛根四錢。七劑。
五診(4月3日)
胃痛消失,納谷甚香,口干粘。苔黃膩,脈弦。再予前方加減。
制香附三錢,黃芩三錢,陳皮三錢,川連六分,白芍三錢,蒼術三錢,川樸一錢半,藿香三錢,佩蘭三錢。六劑。
六診(4月10日)
最近胃痛又發(fā),有燒灼感,痛勢較輕,得食則安。舌質紅,苔厚膩微黃,脈細弦。氣滯作痛,濕熱停留胃中。再予理氣化濕暢中。
制香附三錢,木香二錢,金鈴子三錢,元胡索二錢,藿香三錢,佩蘭三錢,川樸一錢半,制蒼術三錢,白芍三錢,青陳皮各二錢。七劑。
七診(4月19日)
胃痛已減,尚有灼熱感,口苦。脈弦細,苔黃膩,舌質胖。與胃中濕濁蘊蒸有關,再予前法出入。
制香附三錢,木香二錢,金鈴子三錢,黃芩三錢,元胡索三錢,煅瓦楞五錢,川樸一錢半,制蒼術三錢。七劑。
八診(4月26日)
胃痛已止,灼熱亦減,胃納尚好,右側頭痛時作,口苦。胃中濕熱未清,肝陽易升。今擬平肝和胃。
白蒺藜三錢,黑穞豆四錢,杭菊花三錢,鉤藤四錢,白芷一錢,川芎一錢半,金鈴子三錢,元胡索三錢,黃芩三錢。六劑。
九診(5月3日)
胃脘疼痛灼熱等癥,均已消失,胃納甚香,頭痛時作,脈小滑,苔黃膩。再予平肝潛陽,清熱化濕。
真珠母一兩,白蒺藜三錢,黑穞豆四錢,杭菊花三錢,鉤藤四錢,白芷一錢,川芎一錢半,金鈴子三錢,元胡索三錢,黃芩三錢。六劑。
十診(5月10日)
胃痛未發(fā),頭痛明顯改善,已停服西藥,咽干。苔黃膩,舌紅,脈弦。再予平肝潛陽為主。
真珠母一兩,白蒺藜三錢,黑穞豆四錢,杭菊花三錢,北沙參三錢,白芷二錢,川芎二錢,黃芩三錢。六劑。
【按】
本例胃痛已久,痛無定時,有灼熱感。由于久病正虛,故用黨參、白術以益氣;久痛夾瘀,不僅用香附、瓦楞等以理氣,并加紅花以化瘀;甘草、芍藥之甘酸以緩中止痛。服藥后胃痛漸減,后因出現口苦、苔黃膩等癥,故用黃芩、黃連、蒼術、川樸以苦化濕熱。
患者初診時即有頭痛,由于胃痛甚劇,急于解除胃痛,故將頭痛一癥隱而未述。待胃痛漸瘥,矛盾轉化,遂將治療重點,逐步轉入平肝潛陽為主。調治二月余,胃痛、頭痛等癥基本痊愈。一月后隨訪,停藥以來,舊癢未發(fā),飲食睡眠均佳,精神亦振,已能勝任比較緊張的工作。
|醫(yī)家簡介| 黃文東(1902-1981年),字蔚春。江蘇省吳江人。幼承庭訓,攻讀古典經史,14歲考入上海中醫(yī)專門學校,受業(yè)于孟河名醫(yī)丁甘仁先生門下,1921年以首屆名列第一畢業(yè)于該校。畢業(yè)后,返回原籍震澤鎮(zhèn)懸壺應世。1931年應丁濟萬(丁甘仁先生之長孫)院長的邀請,返母校(是年學校改名為上海中醫(yī)學校)執(zhí)教,并任教務長之職,當時年僅29歲。任職期間,還擔任《本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yī)婦科學》、《名著選輯》等教材編寫及課堂教學。前后凡17載,直至1948年該校停辦。執(zhí)教期間,同時開業(yè)于上海武定路寓所。
建國后不久,黃氏即主辦上海市中醫(yī)進修班、中醫(yī)師資訓練班。歷任上海中醫(yī)學院中醫(yī)科教研室主任、附屬龍華醫(yī)院內科主任、上海中醫(yī)學院院長、中華醫(y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上海市中醫(yī)學會理事長、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副會長。1978年授教授職稱。
黃氏著作頗多。建國前執(zhí)教時主編的教材,已見上述。建國后撰有《丁氏學派的形成和學術上的成就》、《繼承整理李東垣學說的體會》等論文20余篇。主編全國中醫(yī)院?!吨嗅t(yī)內科學》教材和《著名中醫(yī)學家的學術經驗-----中國現代醫(yī)學家叢書之一》。龍華醫(yī)院整理出版了《黃文東醫(yī)案》。
來源:摘自《黃文東醫(yī)案》,上海人民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