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回 案一 呂××,女,52歲。1977年8月19日初診: 三年來胃脘疼痛,有時痛連右脅,服辛開苦降、燥濕等中藥不效,近三個月來疼痛加劇,發(fā)作頻繁,伴惡心嘔吐苦水,納差,神疲肢倦,睡眠不實,大便結,小便黃,面色蒼白少華、形體消瘦,腹部膨脹,叩之呈鼓音,肝肋下可觸及邊緣有壓痛,肝功能正常,經膽囊造影及鋇餐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舌質紅嫩而光有瘀斑,脈象沉細而弱。 辨證:胃陰不足,肝氣橫逆,胃失和降。 立法:養(yǎng)陰益胃,疏肝止痛。 方藥: 生地四錢,麥冬三錢,石斛三錢,白芍四錢,甘草二錢,丹參四錢,香附三錢,金鈴子三錢,柴胡三錢,全瓜婁六錢,枳殼三錢。六付。 復診: 8月25日二診: 腑氣已通,胃痛輕減,宗原方去瓜蔞、枳殼、加郁金。石斛三錢,生地四錢,麥冬三錢,白芍四錢,甘草二錢,丹參四錢,香附三錢,金鈴子三錢,柴胡三錢,郁金三錢,六付。 9月12日三診: 胃痛消失,仍宗養(yǎng)胃陰之法以善其后。 按語 胃喜潤惡燥,肝體陰用陽,今患者久痛不愈,肝郁化火,氣火橫逆,胃失和降,故脘痛長期不愈,上逆嘔惡不止,舌紅嫩而光,諸證必現(xiàn),治用酸甘涼潤,柔養(yǎng)肝胃之陰,陰津得養(yǎng),胃氣自能通降。 故方以白芍、生地酸甘以養(yǎng)肝陰,石斛、麥冬甘平以養(yǎng)胃陰,瓜蔞、枳殼甘潤微苦以降氣通腑,配以柴胡、香附、金鈴子以疏肝理氣止痛,丹參活血,甘草和中,氣暢胃和,所以收到較好效果,既往用辛開苫降,苦寒燥濕不效,乃是不切病機,反更傷陰之故。 案二 胡XX,女,24歲。1977年8月20日初診: 胃脘疼痛已三年,已鋇餐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近二月來胃脘疼痛頻繁,痛無定時,喜暖喜按,有時頭昏、鼻衄、心悸,面色欠華,大便時結時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細弱。 辨證:脾胃虛寒、氣血瘀阻、不通則痛。 立法:先以行氣散寒,化瘀止痛。 方藥:良姜三錢,香附三錢,川楝子三錢,元胡一錢半,五靈脂三錢,陳皮三錢,枳殼三錢,全瓜蔞四錢,佛手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二錢。六付。 復診: 9月1日二診: 藥后脘痛好轉,鼻衄未見,但畏寒肢冷明顯,上方去瓜蔞,加桂枝。良姜三錢,香附三錢,川楝子三錢,元胡一錢半,五靈脂三錢,陳皮三錢,枳殼三錢,佛手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六付。 9月14日三診: 疼痛已止,惡寒肢冷未除,且心悸乏力,上方去枳殼、五靈脂,加黃芪、當歸補養(yǎng)其氣血。良姜三錢,香附三錢,川楝子三錢,元胡一錢半,陳皮三錢,佛手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二錢,黃芪四錢,當歸三錢,桂枝三錢,守方共服二十余劑,痛止癥除病情穩(wěn)定。 按語 本案胃痛三年,久病由胃及脾,由實轉虛,故見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時結時稀,畏寒肢冷,舌淡脈弱等癥,初診時胃痛頻發(fā)不止,伴鼻衄、頭昏,乃虛中挾實,氣血瘀阻,郁火上炎所致,治時先擬良附丸合金鈴子散以行氣散寒、泄肝化瘀,配合芍藥甘草湯以緩急止痛,枳殼、瓜蔞下氣通滯,陳皮、佛手以理氣和胃,待痛勢緩解后,即取黃芪當歸建中湯意緩圖治本善后調理。 |
|
來自: 清茶清清 > 《醫(yī)話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