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周歲的xxx,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70年,21歲的xxx留城分配到哈市道里區(qū)通江二糧店,當了一名付糧員,在以后的幾十年里,她見證了糧店的輝煌歲月,也經歷了糧店的衰落時光。
當年留城分配的時候,她有很多的選擇:郵局、商場、電業(yè)局……但她最終選擇了上糧店上班。“那年頭,在糧店上班是很神氣的事兒,找對象都好找?!?/p>
xxx所在的糧店一共有八個人,一個主任,一個冊籍員,兩個收款員,四個付糧員。她們糧店管的片一共有三千多戶,因為那時候人們都是在周日休息的時候買糧,糧店只能在周一休息?!澳菚r候糧店門口經常得排大隊,我們一般是早上八點開門,但人多的時候,早上六點就得開門。如果趕上春節(jié)供應花生、瓜子和香油的時候,那人就更海了去了?!?/p>
那時候一個月每個成年人的糧食定量是32斤,其中有7斤細糧:2斤米、5斤面,另外還有半斤豆油?!澳菚r白面一斤是1毛8分5,豆油是8毛1分4,大米按等級,有1毛8分5的,也有1毛7分5的,玉米面、高粱米都是9分5……”到了上世紀80年代,糧食充足了,白面就給到每人11斤、大米也給到每人5斤了。再后來,糧店就開始有了“生賣熟”的業(yè)務,就是把糧食加工成熟食,如燒餅、油條、麻花、月餅等等,放在玻璃柜臺里,在糧店門口賣。
在上世紀70年代,糧食還是很緊缺的,一有個風吹草動,比如收成不好、發(fā)水啥的,老百姓就會蜂擁到糧店門口排隊搶購糧食?!坝袝r候能排出一條街去!”糧店有時候就會采用“打假垛”的方式,來緩解居民的這種緊張情緒,“就是在四周都垛上糧食,但中間是空的,居民到糧店一看,這糧食不是挺多嘛,也就不搶了?!?/p>
那時候在糧店工作,講究的是“一口清”“一秤準”,“一口清就是營業(yè)員對于往來的賬目、冊籍員對于片區(qū)的情況,都要張口就來,一秤準就是要求付糧員能夠快速準確地稱出糧食的重量?!睆埮e鳳還給記者拿出了一張當年她參加“一口清”業(yè)務競賽時的照片說,那時候為了鍛煉和考察員工的基本功,市里兩年一次、糧管處一年一次,都要對糧食系統(tǒng)的員工進行考核和業(yè)務競賽。
那時候,作為一名糧店員工,不但覺得臉上有光,而且也還會有不少“實惠”?!澳悄觐^逢年過節(jié)的,各個關系單位都要給我們送東西,有送電影票的,有送自行車票的,我記得那時候友誼宮還給我們送過青島啤酒的票呢,那都是供應上級單位的,平常人你花錢都買不到?!?/p>
1993年,我國取消糧票制度,這是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在這個時候,開始有了議價糧店,叫高級糧店,也叫雜糧店。而到了1995年,個人也可以開糧店了,這對國有的糧店構成了很大沖擊,而國有的糧店一時還放不下架子,也跟不上市場的形勢,漸漸地就門庭冷落了。到2005年,國有糧店就都被拍賣了,賣出的錢給職工作為買斷工齡的補償,xxx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告別了糧食系統(tǒng),也告別了那段歷史。
糧店買糧要糧本,按定量買,去飯店.食堂需用糧票.
那個售糧的漏斗特別熟悉。每次去糧店買糧,最期待糧食通過馬口鐵漏斗傾瀉而出的時刻。
糧店,是墻上安了一個開關,大米可能就盛在墻壁里面。顧客把米袋張開對準開關口,售貨員一扳開關的長把,嘩~~~~~~米米就倒進了米袋里~~
|
這是糧店內部使用的提糧卡,交款、糧票后,用此卡到柜臺取糧。這是60年代后期的,很有時代特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