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05 09:54 今日天后宮正殿 天后神像 天津俗語有云:“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wèi)。”媽祖(天后)民俗文化在天津影響深遠,是天津城市聚落形成與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人文現(xiàn)象之一,并成為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媽祖民俗信仰源于繁盛的河海漕運。 媽祖實有其人,她本名林默(960-987),祖籍福建莆田,本是一普通漁家女,生前不畏艱險,乘席渡海,最后因救助海難而獻身,年僅27歲。林默死后被百姓奉為海神,經(jīng)宋、元、明、清歷代敕封褒揚(宋代14次,元代6次,明代4次,清代8次),關(guān)于她的故事和信仰遂廣泛傳播于中國沿海各地。 天津的媽祖民俗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運。位于渤海之濱的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元朝設(shè)大都(今北京)后,天津即成為最重要的漕糧轉(zhuǎn)運樞紐,帆檣林立,吞吐量與日俱增,來往官船、民船為保平安,無不酬謝媽祖,祈禱海神護佑?!对贰ぜ漓胫尽酚涊d:“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媽祖封號),至元(1264-1294)中以護海運有奇應(yīng),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弊栽詠?,天津先后建有數(shù)十座天后宮,遍布津沽各地,其中以距今近700年歷史的三岔河口天后宮(西廟)和大直沽天妃宮(東廟)最為著名。三岔河口天后宮至今保存完好,即我們今天所常說的天津天后宮。它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宮中供奉著的慈眉善目、儀態(tài)端莊的女神就是媽祖。為拉近與天后的關(guān)系,天津人親切地稱天后為“娘娘”或“老娘娘”,天后宮也由此被俗稱為“娘娘宮”。 媽祖信仰造就了500多年歷史的宮前集市。 天后民俗信仰多層面、多角度地影響著天津城市的發(fā)展,天后宮山門前有500多年歷史的集市貿(mào)易就是最好佐證之一。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天津衛(wèi)城內(nèi)原有的商業(yè)集市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明弘治六年(1493),天津城區(qū)附近又設(shè)五集一市,宮前集即位于今天后宮前廣場,分為宮南、宮北二集,逢初一、十一、二十一行集。宮前集的應(yīng)運而生,使天后宮一帶的街市更為繁盛,店鋪林立,游人如織。逢吉日或慶典,天后宮的香火與宮外的商業(yè)活動交相輝映,“數(shù)日之內(nèi),廟旁各鋪所賣貨物,亦利市三倍”。天津人春節(jié)如不去宮南、宮北走走,就好像缺了點什么。 宮前年貨市場熱鬧非凡。人們覺得“娘娘”身邊的年貨商品更富意義,更能寄托未來的美好。宮前年貨集市引發(fā)的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消費活動與消費心理的滿足。天津開埠后,宮前年貨市場的發(fā)展并未受到周邊商業(yè)環(huán)境變化的太大影響,依然在百姓的篤信中悄然發(fā)展。紅的字條、紅的金魚、紅的花朵、紅的福字,還有那孩子紅紅的臉蛋兒,使古老的街市至今仍洋溢著一片生機。 媽祖信仰與天津人助人為樂之民風。 天津人的性格特征與媽祖民俗也有著頗深的關(guān)聯(lián)。在天津這極具碼頭文化特征之地,往來的商船、漁戶的財產(chǎn)性命無不與驚濤惡水息息相關(guān),人與人之間常常要互相幫襯援助。天津人的這種幫襯總是無私的,這與媽祖林默生前樂于助人極為相近。海神媽祖的美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天津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船戶們生死相依,平安抵達天津后,紛紛泊船登岸,祭拜天后。如此也就自然形成了天津人講義氣、助人為樂、真誠待人等鮮明性格。 天津人的“義”又有扶貧濟困的一面。眾所周知,天后宮碼頭及三岔河口一帶是往來于天津的南北商民最早的聚落點之一。移民而至,五方雜處,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波折與困難。誰家的孩子病了,左鄰右舍都來問候關(guān)照,拿出舍不得給自家孩子吃的雞蛋送給人家;哪家一時揭不開鍋,對門的嫂子早給鍋里添好了米,甚至連爐子都給端過來了。 平民媽祖與天津城市市民色彩。 天后娘娘十分平民化,人在老娘娘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使天津城市充滿市民色彩。許多老天津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不竄頭,不張揚,老婆、孩子、熱炕頭,真是滋潤。在有七成以上是平民的天津,沒有人熱衷于捧大款,寵名角兒,更不崇尚貴族。你在高墻大院里錦衣玉食,我照樣在矮屋里粗茶淡飯睡土炕,井水不犯河水,各過各的日子,所以天津的平民和富賈顯貴總有各自的生活圈子。 平民之間最讓人瞧不起的是那種“充大尾巴鷹”的人。多么紅的明星到天津來演出也得規(guī)規(guī)矩矩,若是在平民觀眾中擺譜兒耍花腔,那下邊的看客可藏龍臥虎,一準把你哄下臺。有錢人使闊叫板在他們自己的圈子里、在租界地還行得通,若是在平頭百姓堆兒里是沒人看你吹牛的,總得找個什么茬口給你栽了。天津人總愛說:甭來這一套,就是天王老子到老娘娘面前也得磕頭。 媽祖信仰與天津女子衣著。 媽祖信仰習俗還影響到天津的服飾文化。傳說媽祖林默曾身著紅裝,乘席渡海,護佑漁家船夫,因此歷史上有“海上翻飛著朱衣”的記載。其祖籍福建蒲田地區(qū)至今仍有不少婦女穿紅褲,稱為“媽祖服”。 饒有趣味的是,天津女子衣著也崇尚紅色,且自明初設(shè)衛(wèi)建城后一直流傳至今,這在很大成度上與天后民俗信仰有關(guān)。舊時天津婦女不僅自己愛穿紅,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以紅色裝扮孩子。尤其在大年夜守歲之時,長輩更喜歡兒孫們穿得越紅越好。兒女繞膝滿堂紅,紅色儼然是一種真切的希望。初一一早又穿紅配綠地趕到天后宮進香,寶座上天后娘娘的紅裝將人們的朱顏紅衣映襯得更加艷麗。正如清末一首詩中所言:“稱體衣裁一色紅,滿頭花插顫綾絨。手提新買金魚缸,知是來從天后宮?!被鹄崩钡募t色給天津人血液里注入了熾烈的溫度,也塑造了天津女子的無限熱情。約十年前天津街上流行紅裙子,到近兩年又崇尚華服,可以說天津人對紅裝的偏好依然不改,已成為天津獨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心態(tài)之一。 稿源: 北方網(wǎng) 編輯: 劉輝 |
|
來自: 網(wǎng)羅天津衛(wèi)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