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福建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并稱為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的天津天后宮,不僅是媽祖文化在北方傳播的中心,也是天津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天津東臨渤海,北倚盤山,背負九水,海河直流入海,大運河南下,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特別是運河與海上漕運的發(fā)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經(jīng)濟地位。金代在此建立直沽寨,自元代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2年)開始海運漕糧,后來海運漕糧連年猛增,漕糧運量從數(shù)萬石增至350余萬石,大直沽至海河上游三岔河口就成為漕糧轉(zhuǎn)運京師的中轉(zhuǎn)碼頭。元代在大直沽設立了接運廳,并于延佑三年(1316年)將直沽寨改為海津鎮(zhèn)。從此天津進一步興旺起來,元人王懋德所寫“東吳轉(zhuǎn)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的景象。 這時,作為城市概念的天津衛(wèi)還沒有形成,萬灶沿海河及運河而居。以元代至元年間始建、泰定三年(1326)又由朝廷下令敕建的天后宮為中心,先后建起宮南大街、宮北大街、宮前街、水閣大街和玉皇閣大街等。直到明代永樂二年( 1404),朝廷才在這個天子渡津之地正式筑城鑿池,如此算來天后宮早于天津設衛(wèi)筑城近百年。因此可以說,天后宮與天后娘娘不僅伴隨著天津人的民俗生活走過漫長的歲月,而且還見證了天津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時也與這座運河、港口城市建立起一種獨特的精神血緣關(guān)系。“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wèi)”,即是這種關(guān)系的真實寫照,更為天津民間留下了膾炙人口、意蘊深刻的歷史佳話。 在天津歷史上共有16座天后宮,其中最著名的兩座,建于1316年的坐落在大直沽的天妃宮被稱為“東廟”,多年之后為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火所毀?,F(xiàn)已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建于1326年的坐落在三岔口小直沽的天妃宮被稱為“西廟”,幸免于難保存下來,即現(xiàn)存的天津天后宮。 天津大直沽天妃官又稱天妃靈慈宮 , 是天津市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通柱式媽祖雕像成為該宮的標志。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遺址見證了歷史上大直沽成為海運、河運、漕糧的樞紐,成就了“天津東南第一村”的繁榮。 明永樂二年在天津衛(wèi)設城,城廓范圍日益擴大,南糧北運,南北物資交流進一步發(fā)展。天津鹽業(yè)、漁業(yè)、航運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日益發(fā)達,天津城東的天后宮香火越來越興旺。到清代對于天后宮的信仰從保護航海擴大到成為保護天津地方的神靈,譽天后宮為“天津福主”,燒香膜拜的已不僅僅是船工、漁戶、航海船家,而更多的是乞求子嗣的老媼少婦。隨著天后宮道士(天后宮原屬道教的寺觀)為適應人們的迷信心理,不斷在宮內(nèi)增添各類神像及神殿,諸如天后宮圣母身旁的子孫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以及王三奶奶等;正殿兩側(cè)設財神殿、龍王殿、河伯殿、關(guān)帝殿、火神殿、灶君殿等等,供奉大小100多位各類神像,適應了天津舊社會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人們的迷信需要,所以香火極盛。 天后宮內(nèi)供奉的天后是一位保護海上航行的神,在歷史上實有其人,被眾人崇拜而附會為神的。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因從出生到滿月一直沒有聽到她的哭聲而取名單字“默”。據(jù)記載林默自幼“生而神異”,聰明伶俐,習水性,“能乘席渡海,云游島嶼間”,曾多次救助遇難船只,被眾人稱道,贊她為龍女。雍熙四年(987),林默在一次海上救助中被特大臺風奪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時年僅27歲。她逝世后,當?shù)匕傩帐謶涯?,每當在航海中遇到風險時,就幻想一種超人的力量來拯救,祈禱林默的保佑,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當人們航行闖過風險而平安渡海之后,就越加附會于神女林默的靈驗。起初只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后被官方承認并啟奏當朝,在南宋紹熙元年開始封林默為“順濟夫人”,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年)晉封為天妃,經(jīng)歷代多次晉封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又晉封為天后。民間尊稱“娘娘”、“圣母娘娘”,南方新昵地稱“媽祖”、“娘媽”。 天后宮建筑群占地面積約為5350平方米。傳統(tǒng)廟宇一般是坐北朝南,而天后宮的主體建筑則坐西朝東,面對海河。究其原因,廟門朝東開正好直沖著海河,往來船只可以就近在三岔河口拋錨,赴廟進香;一些無法靠岸的航海者,甚至可以直接在船上面向廟門朝拜天后。 依中軸線由東向西,主要建筑為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jīng)閣和啟圣祠。南北兩側(cè)設有過街樓張仙閣、鐘鼓樓、碧霞元君殿、臺灣殿、財神殿、關(guān)帝殿和元辰殿等。 戲樓與山門之間是能容千人的廣場,戲樓上“樂奏均天”的匾額與山門門額整磚上鐫刻“敕建天后宮”五個字遙遙相對。每年皇會均有曲藝名角表演助興,許多老藝人如程長庚、譚鑫培等,都以參加媽祖誕辰紀念的義務演出為榮耀。 ![]() ![]() 遠眺天后宮山門,兩棵高達26米的幡桿直上云霄。昔日津門夜晚,幡桿上大串燈籠紅光搖曳,在黑暗中為夜航人指引方向,被譽為海上“神燈”。兩大幡桿每逢節(jié)日即將旗幡懸上,兩面旗幡上繡著:“津門藝萃百肆迎春,溟波浴日濟運通航。” ![]() 天后宮山門外北側(cè)是過街的張仙閣 ![]() 山門為傳統(tǒng)布局的青瓦歇山頂式,門額為磚刻金字“敕建天后宮”,中間的圓形拱門內(nèi)正上方懸掛“佑護三津”匾額,山門背面是“靈護萬方”的磚額。 ![]() 山門后方在石臺之上是飛檐斗拱式牌樓,正面中央為“天后宮”的豎嵌匾額,下方為“海門慈筏”,背面為“百谷朝宗”。 ![]() ![]() 兩側(cè)是重新整修的鐘鼓樓,寓意鐘鼓齊鳴。 ![]() ![]() 牌樓后方的前殿,是天后宮的早期山門。殿內(nèi)為護法神王靈官、加善、加惡、千里眼和順風耳,前殿外部正上方匾額上書“三津福主”,后方為“普天同濟”。 ![]() ![]() ![]() 正殿是天后宮等級最高的建筑,七檁單檐廡殿頂,整體為三勾連式,前接懸山抱廈,后接卷棚鳳尾殿,正面懸掛“護國保民”“資生錫類”和“宇宙精靈”三匾,殿內(nèi)供奉天后娘娘塑像,鳳冠霞帔,雍容端莊。四名彩衣侍女捧印、抱瓶、執(zhí)扇恭立兩旁。上方懸掛匾額為“垂佑瀛堧”“盛德在水”和“萬里波平”,表達人們對娘娘的歌頌和美好愿望。 ![]() ![]() ![]() 大殿后是面闊五間上下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藏經(jīng)閣,在閣內(nèi),分別鑲在下層南北山墻上的壁碑,可見“重修天后宮后樓牌記”,是民國12年重修的記錄。 ![]() ![]() ![]() 藏經(jīng)閣后是啟圣殿,系供奉天后父母的面闊三間的小殿。在這次修葺時,在小殿南墻內(nèi)側(cè)發(fā)現(xiàn)壁畫,內(nèi)容是道教的“四值功曹”。正殿和藏經(jīng)閣兩側(cè)重建共20間配殿,最后在啟圣殿西北角重建面闊四間、上下兩層外廓式的皇經(jīng)堂。 ![]() ![]() ![]() ![]() 現(xiàn)在的天后宮內(nèi)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廟內(nèi)兩側(cè)廂房陳列,介紹天津城、天后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 明永樂年間設衛(wèi)建城時,朝廷從皖北鳳陽調(diào)大軍駐守,這些人便成為津城的主要人口,他們帶來了與北方人迥異的生活方式,一口獨特的天津話(鳳陽腔)600年沒變。便利的交通,發(fā)達的經(jīng)濟,吸引了操著南腔北調(diào)的人來此定居,天津就此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點,形成了一套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 舊時天后宮每月初一、十五兩次開門,這新年頭一次開門,眾多商賈堵在天后宮旁宮南宮北兩條大街的集市上,巴望著賺取新年的頭一份財。無數(shù)善男信女爭著搶著擠進天后殿,要去給媽祖娘娘燒頭一炷香。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官府都會派出大批差役在天后宮附近站崗巡邏。為了避免男女混雜發(fā)生意外,差役們不論良莠,推推搡搡地把所有男人隔在大殿以外,任憑他們在院子里猛灌西北風,生性幽默的天津人把這個景象形象地稱為“長袍胡同”。 ![]() 置辦年貨時,已經(jīng)成家的女人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去“洗娃娃”。舊時天津女性求子是要去天后宮的。媽祖神像的腳下放置有許多精工細作、惟妙惟肖的泥塑小娃娃,每逢初一、十五天后宮開廟,已婚婦女向媽祖進香禱告之后,就可以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回家,這就是天津特色風俗“拴娃娃”。還有那求子心切的女子會趁人不備,偷偷“順”一個泥娃娃回家,人稱“偷娃娃”。不論是拴來的還是偷來的泥娃娃,都被當做親生的孩子“養(yǎng)”在家里,尊稱為“娃娃大哥”,津城老話講“娃娃大哥坐炕頭,老大吃喝不用愁”。一旦此女日后產(chǎn)子,就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親生的孩子只能排在泥娃娃的后面,排行第二。因此,舊時天津人彼此的稱呼多為“二哥”“二姐”,沒有“大哥”“大姐”。在孩子過百天之前,產(chǎn)婦必須回天后宮還愿,還得從娃娃鋪買來99個泥娃娃還給天后娘娘,預備給后來求子的人拴。 既然娃娃大哥是神仙賜的,過新年了,如果娃娃大哥沒有長大,就是當媽媽的失職,沒有照顧好孩子,萬一天后娘娘怪罪下來可怎么辦呢?不用著急,聰明的天津人自有辦法。每年臘月十五,女人們就成群結(jié)隊地趕去天后宮南面的襪子胡同,那里聚集著大大小小的娃娃鋪,花上幾個錢就可以拿舊娃娃換一個大一些的新娃娃,天津人管這事叫“洗娃娃”。娃娃每年都去洗,結(jié)果娃娃越洗越大,從區(qū)區(qū)兩三寸那么高,一點點地長到了一尺二寸,這時再洗娃娃就不是簡單地讓其再長高一點,而是要讓它從孩子長大成人,換下童裝穿上長袍馬褂,慢慢地蓄起胡子,坐上太師椅,輩分也跟著長了,成為“娃娃大爺”。還有些娃娃伴著長壽的媽媽一起慢慢變老,長成了兩鬢如霜、鶴發(fā)童顏的“娃娃太爺”。那時候天津衛(wèi)每家每戶都少不了大小各異的娃娃,很多娃娃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求子祈福的最初意義,而是代替那些不能常伴雙親左右的子女,成為老人們的心靈寄托。 ![]() ![]() 早年,每逢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天后圣母華誕之日,津門都要舉行獨具地方特色的“娘娘會”和酬神演出。這本屬民間花會的娛樂活動,何以后來一步登天,被冠以“皇會”之名呢?這還和乾隆皇帝御駕南巡有段不解之緣?! ≡捳f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天津時正值東門外天后宮舉行娘娘會。乾隆爺玩興大發(fā),擠在人群里仰著脖兒直愣愣地看了一天。那場面果真氣派:只見法鼓喧天,中幡耀眼,各路花會集結(jié)在天后宮依次出行,沿街表演:抬黃旗的、扭秧歌的、踩高蹺的,好不熱鬧!一過午夜十二點,主角“娘娘會”開始正式上場,一時間觀者如潮,萬人空巷,就連見過無數(shù)大場面的乾隆爺都看呆了。第二天天大亮,文武群臣這才發(fā)現(xiàn)皇上不見了,一通好找終于在天后宮門口見到了萬歲爺。乾隆意猶未盡啊,拍著手高興地說:“好好好,演得好!朕賞你們黃馬褂、金項圈,外加兩面龍旗。今后每年的娘娘會,就改叫皇會吧,還得熱鬧才好!”打這兒以后,天后宮的娘娘會就晉升為皇會了,而且越辦越紅火,甚至都把召開皇會的海報都貼到上海去了,很多南方人竟然專程趕來赴會,可見皇會在當時有多么轟動! 天后宮皇會的一大亮點,就是戲樓上舉行的令人回味無窮的酬神演出。這座與東門外天后宮山門遙遙相望的戲樓,曾是津門最早的露天舞臺和大眾自娛場所,更是令梨園名流爭相登臺的演出勝地。 ![]() 如今,每逢天后誕辰、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民俗節(jié)日,天后宮內(nèi)仍然經(jīng)常舉辦民間喜聞樂見的高蹺、中幡、小車、獅子和大鼓等民俗表演。宮內(nèi)依然人頭攢動,游人如織,盛景不減當年。 ![]() ![]() ![]() ![]() 600年時光流轉(zhuǎn),當年的小渡口已經(jīng)演變成現(xiàn)代化大都市。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也伴隨著城市的變遷,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一代又一代的傳奇。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經(jīng)濟化的時代,天津這樣一個大城市無法始終在過去的輝煌中淺吟低唱,而只能用“現(xiàn)代化”這一名片,確定自己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的身份和地位。天后宮恰似一塊反映天津歷史年輪的活化石。來到了這里,你就能從一座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化城市中追尋到那些已然逝去的往事。 ![]() |
|
來自: yg760 > 《專業(yè)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