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振華 媽祖文化,自宋代發(fā)祥,經(jīng)元、明、清不斷演繹,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遺產(chǎn),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媽祖一生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如今,媽祖文化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精神動力和聯(lián)系海內(nèi)外華僑、華人的橋梁和紐帶。 《重建御碑記》一文是民國丙寅年(1926年)邑人黎問夫撰寫的一篇碑記。該文充分顯示了媽祖文化在宿松的流傳與發(fā)展的經(jīng)歷,充實了媽祖文化的內(nèi)涵,為宿松媽祖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提供了歷史依據(jù)。此外,小孤山媽祖廟是繼湄洲島后最早的媽祖殿,開媽祖文化在內(nèi)陸發(fā)展之先河。為弘揚媽祖文化精神,傳承、彰顯地域文化,特對《重建御碑記》作如下解讀和簡析。 小孤山,孤、獨、奇、秀,為江南?。ò不帐∨f稱)第一勝景。山門上置匾額一塊,曰:“啟秀寺”。寺中有天后殿,專為祭祀海上女神媽祖所設。媽祖系福建省莆田縣人,宋代都巡檢林愿之女,自幼聰慧,能預測兇吉禍福,且多準確無誤,被譽為神童。成人后,能乘一片竹席,暢行于波濤洶涌的海浪之上,為航海者保駕護航。后患急疾病逝,升天成為海上女神,經(jīng)常在湄州島上顯圣,保佑海運平安。后人為祭祀這位護國佑民的女神,在湄州島上建立了媽祖廟。因小孤山為海門,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所以,在小孤山的啟秀寺為媽祖建立了行宮,即寺中的天后殿。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同陳友諒交戰(zhàn)于鄱陽湖及長江一帶。一天晚上,太祖的戰(zhàn)船在小孤山附近的長江上迷失了方向,太祖正處在慌亂之際,忽然,戰(zhàn)船前方出現(xiàn)兩盞紅燈,引導太祖軍戰(zhàn)船直達小孤山,此為女神媽祖顯圣,太祖才得以化險為夷。 早在宋朝初期,媽祖就被封為“助順安濟廣濟惠濟夫人”。元朝因媽祖保佑海運平安而屢屢靈驗,賜媽祖廣濟匾額,并加封“顯靈廣濟夫人”。明朝又加封媽祖為“天妃圣母”,永樂年間封“護國佑民妙靈照應宏仁普濟天妃”。嘉靖時期因山小廟宇狹隘,嘉靖帝下旨在距離啟秀寺以西一里多的草坪上另建廟宇,賜名為“護國寺” 。其建制規(guī)模宏大,一進九重,寺中天妃殿雕梁畫棟,氣勢恢弘,類似皇宮。清王朝歷代也都非常尊崇媽祖,時有祭祀,在此就不一一論述了。 據(jù)明史記載,嘉靖帝就是興獻王朱佑杬(1476—1519年)的大兒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弟朱厚聰。正德帝駕崩,因其無子,朝廷迎接襲封在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北)的興王朱厚聰即帝位,國號嘉靖(1522—1566年)。興王能登帝位,事前已有先兆。早在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嘉靖帝父親朱佑杬被封為興王時,船經(jīng)小孤山,上山游玩之際,頭頂曾出現(xiàn)飛龍在天,應是圣母顯靈,兆示自家有人要做天子。后來果然得到應驗,兒子朱厚聰做了皇帝。所以,嘉靖帝登基后即降旨為小孤山媽祖另建莊嚴宏偉的廟宇,賜名曰:“護國寺”,即位28年后,又追封父親朱佑杬為興獻帝,并下詔將其父游小孤山時所賦詩章刻于天后殿石碑上,以此來彰顯媽祖的神功。 到了明朝末期,“護國寺”因戰(zhàn)亂被毀滅。興獻帝所題御詩碑也倒地掩沒于荒草中。后當?shù)卮迕裼谢謴汀白o國寺”意愿,聚集民工將深埋于地下的原“護國寺”的磚石構件挖出來,在原廟址的東北角,改建一座廟宇,與小孤山媽祖殿相對應,廟名仍叫“護國寺”。 民國年間(1923年),民間七個社團集資增修“護國寺”,規(guī)模比以前更加宏大敞闊。過四年,即公元1926年,我到“護國寺”開館教私塾,發(fā)現(xiàn)寺前橫臥著四、五根石柱,皆一丈有余,石柱環(huán)周遍刻龍紋,栩栩如生。另有一石碑堅實厚重,碑旁還有一斷尾石龜。我詢問村民,這些石件從何而來?村民說是從明朝“護國寺”址抬至此處的,那塊石碑,就是明御詩碑。下課后,我手撫碑面,見字跡模糊不清,于是叫我的學生認真擦洗,然后抹上黑墨,碑文立刻清晰可辨,原來是明興獻帝就封興王時游小孤山所題詩刻,其詩文音節(jié)鏗鏘有力,字跡端莊遒勁。我平素愛好古詩古物,得此詩文后如獲璧玉,隨即抄下來送給山上明道主持看,明道讀完詩文后,欣喜地拱手向我道謝說;“小孤山只有拳頭大,明朝歷代皇帝象對待五岳名山一樣地尊崇祭祀,卻根本沒有遺留下來如祭祀五岳名山那樣的墨跡而光耀孤山。我因此感到有些遺憾。如今突然得到塵封幾百年的御詩碑文,這難道不是媽祖圣母顯靈不讓這樣華麗的詩章埋沒嗎?”當即擬定由修竹法師重新鐫刻御詩碑,將它安置在山頂梳妝亭后,永久流傳。原來的詩碑仍舊保存在“護國寺”內(nèi),并要我承諾把此事完整地記錄下來彰顯于后世。我雖才疏學淺,但贊賞明道的美意,哪能不欣然命筆?于是寫下了這篇《重建御碑記》。 附:《重建御碑記》原文: 小孤山,江南第一景也。山門顏曰啟秀寺,祀女郎,福建莆田人,宋都巡檢林愿女,幼談休咎多中,長能坐席濟亂流,后顯應于湄州海中嶼。小孤為海門,故行宮立焉。明初太祖攻友諒,夜渡小孤,舟迷莫行,神為雙燈前導。宋封助順安濟廣濟惠濟夫人。元以海運效靈,賜額廣濟,加封顯靈。明加封天妃圣母。永樂間,封護國佑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至嘉靖因山小廟隘,敕別建今廟西里許平蕪中,制度宏巨,匹宸居。有清亦崇之者,至不具論。按明史,嘉靖即興王厚,興獻王長子,正德從弟也。正德崩,迎即位。先是游茲山,圣母龍飛示兆,后果驗。故莊嚴佛土,以昭靈異。明季亂毀,御碑仆草中。居民有志興滅,鳩工掘瘞余磚,改建廟于故址東北隅,與孤山對峙,仍舊名曰護國寺,民國歲癸亥,七社集資增修,規(guī)模較前宏敞。越四年丙寅,余館此寺,寺前臥石柱四五,長十許尺,上繞龍如活,碑一甚堅厚,旁有石龜斷。詢村人,云自故址扛至,碑即御碑者。課余摩抄其上,字跡模糊,命門人日磨洗,拭以墨,今皆豁然可認,乃興王就封時所賦古詩一章也。音節(jié)鏗鏘,字亦莊重。予素好古,得此如獲拱壁,即抄陳山僧明道。明道卒讀,欣然揖予曰:“小孤拳石也,有明天子崇祀如五岳,絕無遺墨光此山,因以為憾。今忽得數(shù)百余年苔封蝕之碑文,豈非圣母顯靈,不使天藻終于滅沒耶?擬命修竹重鐫此詩于石,置絕頂梳妝亭后,以垂永久,舊石碑仍存護國寺,先生盍記其事,昭茲來許”。予學殖久荒落,然嘉其意,敢以不文辭!爰為之記。 中華民國丙寅年清和月中浣之吉,邑人黎問夫謹撰并書,漕洞第三十九世裔孫住持修竹敬勒。(標點符號為筆者添加) 注:此文鐫刻在小孤山頂疏妝亭后面的御詩碑背面。 作于2007年7月。 END 本期編輯:唐華棟 >>>>>>>>'詩鄉(xiāng)宿松”誠邀您加入>>>>>>>>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