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胃下垂。 所謂胃下垂,就是各種原因,例如,膈肌活動力降低,腹腔壓力降低,腹肌收縮力減弱,胃膈韌帶、胃肝韌帶、胃脾韌帶、胃結(jié)腸韌帶過于松弛等等引起膈肌下降,而膈肌下降又會導(dǎo)致胃下垂。 患者會有腹部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用中醫(yī)來說就是食無味,不嗜食,食不消,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 中醫(yī)治療的方法很多,我今天要介紹的是李東垣的升陽益胃湯。 李東垣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物,他創(chuàng)立的方劑至今屢試不爽,總的來說宋金元時期,中醫(yī)人才輩出,張從正,李東垣都見識卓越,不可輕視。 一般來說,肺虛用黃芪,脾虛用人參,甘草,但是黃芪這個藥有升舉陽氣的作用。 我們要理解升陽益胃湯,就必須先要理解李東垣的理論。 他認(rèn)為: 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芪、甘草之氣味上升。升麻,柴胡苦平,屬于味之薄之,乃陰中之陽,可引清氣上升也。氣亂于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 所以,我們要理解李東垣的方子,我們就必須要理解他對每一味中藥升降浮沉的理解。 回到升陽益胃湯組成比例如下: 黃芪75克 ;半夏(脈澀者用) 人參 甘草 各37克;白芍,防風(fēng),羌活,獨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9克;澤瀉(不淋者勿用)9克;柴胡,白術(shù)各9克;黃連6克。 宋代的人非常喜歡用散劑,所以你一看到一些經(jīng)典的散劑,就知道多數(shù)是宋代創(chuàng)立的。 所以,上面的藥,要打粉,然后每次用9克,再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去核,水三碗熬到一碗,去渣,溫服。 如果小便多,則去茯苓,澤瀉;如果胃口已開,則不可飽食;需要吃一些薄滋胃之食以助藥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