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jié) 溫中和胃法 (概述] 溫中和胃法是治療寒邪凝滯中焦,胃氣不和所致諸 證的治療方法。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寒邪直中,常導致陽 虛,又寒主收引,凝滯經脈,多阻滯氣機.故本法常選用溫中行 氣的高良姜、干姜、吳茱萸,厚樸花,砂仁,香附等組成方劑,以 治療寒犯中焦,氣滯疼痛,得熱則舒,遇寒加劇,舌苔白滑,脈 象沉弦等病證。 [常用方劑] 1.厚樸溫中湯(見行氣和胃法) 2.良附丸(《良方集腋}) 本方由高良姜,制香附二味藥等量組成。功能疏肝行氣,逐 寒止痛。主治胃脘疼痛,胸悶不舒,喜溫喜按等證。原方為丸劑, 亦有研末沖服者,每次3—6克,溫開水送服,或作湯服。 本方為肝郁胃寒所致胃脘疼痛而設。故方以高良姜溫胃散寒, 香附子疏肝理氣。以米飲湯、生姜汁,食鹽為丸者,以取其和胃 之意也。 (主治病證) 1。寒滯胃痛 寒滯胃痛多因嗜食生冷,饑飽失常,損傷脾胃,或稟賦不足, 陽氣衰微,寒自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氣滯于中,發(fā) 生疼痛。臨床以胃痛隱隱,時泛清水,喜溫喜按,神疲乏力,四 肢欠溫,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弦或脈細弱為主要表現(xiàn)。治當溫 中和胃。良附丸加砂仁、陳皮、炒白芍、延胡索之類。 2.寒瘀胃痛 胃痛之病,初起在氣,久病在血。在氣者,既脹且痛,痛無 定處,時作時止,聚散無形,此乃無形之氣痛。在血者,則多持 續(xù)刺痛,痛有定處,舌質暗紫或見瘀斑,此乃有形之血痛。寒瘀 胃痛者,病在血分也。蓋寒為陰邪,.其性凝滯。。寒氣獨留,則血 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素問.調經論》)治 當溫中散寒,祛瘀止痛。方如良附丸合失笑散加味。痛甚加丹參、 延胡索,氣滯加砂仁,枳殼,寒甚加附片,干姜、吳茱萸,出血 加炮姜炭、一伏龍肝,白及。 3。胃寒惡阻 惡阻一候,有氣虛,陽虛,胃寒,胃熱、痰滯,肝熱之別。 胃寒惡阻,嘔吐不食,或吐清水,中脘痞脹作痛,喜食熱飲,體 倦畏寒,倦臥肢冷,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乃因 中陽不振,妊后胞門閉塞,臟氣內阻,沖脈隸屬陽明,寒飲逆上 而成。治宜溫中和胃,降逆止嘔。良附丸加黨參,干姜、丁香, 白蔻,半夏、老蘇梗。 . [臨證心得] 溫中和胃法,適用于中寒氣滯所致胃脘疼痛、 嘔吐、呃逆以及胃寒惡阻等病證的常用方法。筆者認為,使用本 法必須緊扣一個“寒”字?!端貑枺庩枒蟠笳摗吩疲骸昂畾馍鷿?, 濁氣在上,則生臏脹?!敝嘘柌徽瘢畯闹猩?,不能運化水濕,則 寒濕凝滯,阻礙氣機,導致脾胃升降失和。寒凝氣阻,“則生臏 脹”,可見中寒氣機阻滯,乃是本法所主之病證的病機所在。 良附丸是治療中寒氣滯的良方。一般二藥用量相等。但如寒 偏重,則高良姜為主,用量可倍于香附,而制香附3~6克即可, 若氣滯偏重,胃痛且脹,或攻痛走竄,則以制香附為主,用量可 達6-15克,而高良姜3—6克即可。筆者體會,使用本方宜加丁香, 白蔻則效更佳。蓋丁香、白蔻乃辛溫芬香之品,功能行氣暖胃, 寬膈消痞。虛多又宜加黨參、白術,寒甚干姜、吳茱萸,泛酸吐 清水者,烏賊骨、煅瓦楞子也須佐入。對于中寒氣滯疼痛,筆者 常用良附丸和民間驗方二胡散合用,其效卓著。二胡散乃由胡椒、 延胡索等量組成,功能溫中行氣,散寒止痛,而主治胃寒作痛, 凡遇胃寒劇痛,不及煎藥服用時,先以二胡散研末3~6克,沖開 水內服,用之立效,待痛止后,再予辨證處方以求根治,此乃備 急之方也。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71.對癥辯證選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