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黃芪(病甚,勞役熱者一錢)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當歸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 以和血脈),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dǎo)氣,又能益元 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 氣上騰而復(fù)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 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白術(shù)(三分,降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李東垣曰:“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并解釋其病機為“ 陰火上沖,則氣高而喘,為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wèi),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內(nèi)傷熱中證的機理是據(jù)“火與元氣不兩立”的矛盾而開展,陰火勝則元氣削弱,元氣削弱則脾胃虧虛,水谷生化的精氣下陷于腎,因而“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補中益氣湯是被后世推崇備至的“ 甘溫除熱第一方”,方中重用黃芪,補脾而益肺氣,人參、甘草甘溫益氣健脾,白術(shù)苦甘溫健脾燥濕,共收補中益氣之功。橘皮理氣和胃散滯氣,當歸調(diào)血和營,使陽生而陰長。甘草兼能清瀉火熱。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還于脾胃。 升麻、柴胡升陽之說已成定論,習俗相沿,以至今日。然則升麻、柴胡升清以外仍有它途。《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 …… 辟溫疫、 瘴氣、邪氣、蠱毒。”《七略別錄》認為其“ 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痛,喉痛口瘡”,是一味明確的清熱解毒、辟溫退熱藥物。 再以柴胡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 主心腹腸胃中結(jié)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七略別錄》指出其“ 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jié)實,胸中邪逆 ……” 《藥性論》認為其“ 主時疾內(nèi)外熱不解”。總之,金元之前歷來把它作為一味祛邪退熱 、 清火消結(jié)藥對待。 根據(jù)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補中益氣湯陣壘分明,由黃芪、人參、白術(shù)、當歸等扶正藥物治其本,升麻、柴胡、 甘草等祛邪藥物治其標,同時升麻、柴胡有升陽作用,是一首溫清并用,標本同治的方劑。李東垣在補中益氣湯后立加減用藥法,原方加五苓散、黃芩、黃連、玄明粉等,更顯示了甘溫除熱之真諦。 特別提醒: 望聞問切微課堂視頻以及文章只做教學指導(dǎo),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咨詢醫(yī)生。 |
|
來自: 馮七公kg6eiql9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