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丸即補中益氣湯制丸而成,補中即補中焦脾胃,益氣即補益脾胃之氣。是目前臨床上常用中成藥,臨床主要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李杲的《內(nèi)外傷辨惑論》,原方為:黃芪(勞役病熱甚者)一錢,人參、甘草(炙)各五分,白術、當歸身、升麻、柴胡、橘皮各三分。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是李杲為“茍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位。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wèi),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而設。由此可知,補中益氣湯以補益脾胃之氣為主,兼以泄(陰)火。舉凡因脾胃之氣不足所出現(xiàn)的氣高而喘、身熱而煩、頭痛、渴不止、寒熱不調(diào)等見癥,均可用補中益氣湯(丸)治療。同時對“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之泄瀉、中氣下陷、內(nèi)臟下垂、脫肛等病癥也很適用。是目前中醫(yī)臨床用于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脫垂癥的主要方藥。 方中以黃芪補益脾胃兼益肺氣為主,人參、炙甘草益氣寧心安神為輔,助黃芪以益肺氣、固腠理、和營衛(wèi)、止汗平喘、瀉火除煩;白術益脾氣,當歸養(yǎng)陰血,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陳皮降濁以和胃,共為佐使。全方有補中益氣,升清降濁,瀉火除煩之功效。清代醫(yī)家柯韻伯對本方的認識可謂別具慧眼,認為“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也;亦可以補肝,木郁則達之也。惟不宜于腎,陰虛于下者不宜升,陽虛于下者更不宜升也?!笨梢?,本方適用于氣虛、營衛(wèi)不足之證,補氣和營衛(wèi);而對于陰虛火旺及陽虛水冷之證,則不適合,如用之則就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 現(xiàn)代醫(yī)家將本方用于治療多種疾病,一方面基于本方配伍合理,另一方面也基于所選用的藥物本身具有多種作用。如黃芪味甘,性溫,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主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自汗,煩熱消渴等。藥理研究認為對免疫系統(tǒng)、細胞代謝、血液及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均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并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等。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等功能,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細胞功能、心血管及血液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均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對核酸、蛋白質、血糖的代謝有較好的調(diào)節(jié)功用,并有良好的抗腫瘤效用及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補中益氣丸(湯),通過加減變化,可以治療諸如感冒、發(fā)熱、支氣管炎、肺炎、肺心病、變應性亞敗血癥、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低血壓、白細胞減少癥、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脫肛、便血、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結石、失眠、重癥肌無力、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五官科疾病等共計100多種病癥??梢姳痉脚R床運用相當廣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本方藥時,必須要遵醫(yī)囑使用,或加減變化,或與它藥合用,以使藥更對證,取得良好療效,并避免產(chǎn)生不良反應。 其他與補中益氣丸(湯)相類似的中藥方劑,還有不少,雖然其中許多方劑目前還沒有成藥可配,筆者還是作如下簡介,以供參考。如治療脾胃虛弱不能制濕的升陽益胃湯;中氣不足,清氣不升,耳目失聰?shù)囊鏆饴斆鳒?;脾胃虛弱,火邪?nèi)盛生大熱的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夏季熱甚,元氣損傷的黃芪人參湯;脾胃虛弱,肢節(jié)煩滿,不思飲食的調(diào)中益氣湯;長夏濕熱暑氣大勝,脾胃虛弱的清暑益氣湯等,不勝枚舉。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歸脾丸(湯),即是補中益氣湯(丸)去陳皮、柴胡、升麻,加大棗、酸棗仁、茯苓、生姜、遠志、木香、龍眼肉而成。主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而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面色萎黃等,以及婦女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淋漓不止等。(鄭建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