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 法 摘要 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現雖有多種,歸納一下,其產生的原因,不外是 納和化,升和降,燥和濕這三對矛盾能否統(tǒng)一的結果。致令這三種特性和作用 反常的原因與癥狀雖也有多種,而歸納一下,其臨床表現的證,則不外寒、熱、 虛、實四大綱。因此,治療雖然有多種多樣,歸納一下,也不外溫、清、攻、補四 大類。
| 補法類 | 1. 助脾益氣法本法主要應用于脾氣虛弱之證,脾氣虛弱的臨床表現,大都在運化功能方面’如運化無力,則能食而不能化,因此,飲食不為肌肉而消 瘦;不能益氣生血,則少氣懶言,四肢無力,面色不華,唇淡,舌質淡紅而脈緩弱;清氣不升則頭昏,神倦,思睡等。
助脾益氣的成方很多,常用的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資生丸等,由于脾 氣不足的程度有淺深輕重,兼夾的證也多種多樣,因此,在臨床應用時,必須加 減化裁。
四君子湯與參苓白術散二方,對一般脾氣虛弱,運化功能無力之證,最為 穩(wěn)妥,如有飲食不為肌肉者,則資生丸功效更好。下面介紹一些比較常用的加 減化裁方法。
如治脾氣虛弱,不能益氣生血,而癥見血虧者,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當 歸。如屬黃胖病貧血而面蒼黃浮腫者,則可醋炒針砂15 ~30g先煎。
在慢性肝炎過程中,如出現脾氣虛弱證,不及時助脾益氣則易招致肝木來 克形成臌脹而預后不良,可用四君子湯合四逆散或柴芍六君子湯加人雞內金、 白蔻仁、麥芽等開胃進食,??色@得良好效果。
助脾益氣法又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病人,因脾為生痰之源,本病多痰,每 與脾氣虛弱有關,助脾益氣則脾氣充足而濕化不至生痰,肺為貯痰之器,肺無 痰貯其咳喘自平??捎昧訙珵榛A,加人炙百部15 ~30g,炙冬花15 ~ 30g,有背惡寒者,加北細辛36g;喘甚者,加佛耳草2124g,痰涎不斷者,加 牙皂角1.5~3g,不效再加炮南星9 ~12g。體極虛者,方中黨參,易以紅參。 另外,方中陳皮,可以毛化紅代之,鎮(zhèn)咳祛痰作用更好。 飲食不為肌肉者’資生丸確有良好效果,有一例,連服2個月,體重竟增加2. 5公斤,方如下:
扁豆9g,薏苡仁9g,黨參15g,西蔻仁6g后下,炒白術4.5g,藿香梗6g,茯 苓9g,橘紅6g,甘草2. 4g,黃連3g,山楂9g,白蔻仁4. 5g后下,麥芽15g,蓮子 肉9g,水煎服。每日1劑。
總之,助脾益氣法可用于多種慢性疾病,以上所述不過是個例子。李東垣 的《脾胃論》,認為元氣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而元氣的產生,全在脾胃’ 助脾益氣就是使脾胃強健從而元氣充足的一種方法。
2. 溫補脾陽法本法應用于脾陽不足,食人不化,下利完谷不化;或寒從 內生,惡寒,脈遲,脘腹脹痛等癥,方藥如附子理中湯等。 “氣即陽也”,前人曾有此說,氣和血比較,相對的說,氣屬陽而血屬陰,氣 和陽,好像是一回事,但在臨床上辨證施治,是有嚴格區(qū)別的。因此,助脾益氣 和溫補脾陽,有完全不同之處,決不能與“氣即陽也”之說,混為一談。
氣虛和陽虛,在發(fā)病機制上是有聯系的,輕則為氣虛,重則為陽虛,故有氣 虛之甚則陽虛之說,因此,在臨床表現上不會一樣,它們是有輕重之別的’但是 必須注意氣虛乃陽虛之漸;陽虛乃氣虛之甚,所以氣虛者未必陽虛,而陽虛者 其氣必虛,這點和辨證用藥有密切關系。
氣虛和陽虛的鑒別,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就是陽虛者必生寒,有 無寒象,就是兩者鑒別的要點。 用藥方面,補氣藥其性大多是甘溫,而溫陽藥則大多是苦溫、大熱或溫燥 之品,甘溫藥如黃芪、黨參;苦溫乃至溫燥藥,則如附片、肉桂、干姜等。它們雖 同屬于溫藥,而在具體應用時,有嚴格區(qū)別。氣虛而陽未虛者,絕不可用溫燥 藥,若用之則不僅不能補氣,反能傷氣。如屬陽虛者,則在溫陽藥物之外,加上 補氣藥,相得而效益彰。因此在溫補脾陽的方劑中,除溫陽的溫熱燥烈之藥 外,大都還選用了甘溫的助氣藥。臨床上許多事實告訴我們’氣虛之證,誤用 附、桂,反而出現氣津兩傷現象,甚至發(fā)生血證,不可不慎。
3.補氣升提法脾氣不升則不僅不能運化精微,甚至相反下降,從而出現脫肛、子宮脫垂、大便滑脫不禁等癥者,名為中氣下陷,補氣升提法,即針對 此證而設。
補氣升提的典型方劑,為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后人在他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 造了許多新的方劑,如張景岳的舉元煎(人參、黃芪、甘草、升麻、白術),近人 張錫純的升陷湯(黃苗、柴胡、知母、桔梗、升麻,虛極加人人參)等。
補氣升提法,不僅可應用于上述諸癥,而且可用來治療許多疾病,如白細 胞減少癥,低血壓,及某些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因為這些疾病或癥狀,在臨床上常 常會出現中氣下陷之證。
在這些方劑中,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主要是黃芪、升麻二味,而桔梗、柴 胡則能加強這種作用,因此不必用原方,而僅在四君子湯或其他方劑中,加人 此數味,也同樣能取得療效。下面介紹一些臨床上的實踐經驗: (1)治療白細胞減少癥:本癥在臨床上大都會出現一系列的較嚴重的氣 虛癥狀,如少氣懶言,四肢乏力,畏冷,面色不華,脈緩而虛等。起初,曾用“助 脾益氣法”而功效不顯著,乃試用補氣升提法,在四君子湯中加人大量黃芪 (30g以上)、升麻(15g左右),有時也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亦用大劑量。 一般在十余劑后,氣虛證候即明顯好轉,而且白細胞也逐漸上升。一般白細胞 總數在二千左右者,欲其恢復至四千以上,大約須服藥2 ~3個月,療程雖較長 但療效穩(wěn)定。如能在服藥同時用生黃芪3060g燉母雞(去頭及腸雜翅足)食之,每周一、二次,則收效更速。
(2) 治療低血壓:一般低血壓病人’也會出現一系列的氣虛癥狀,用舉元 煎或四君子湯加大量黃芪,常獲得滿意效果。對接近休克狀態(tài)的低血壓患者, 則用升陷湯加人參、附片,去知母,亦能取挽救死亡的效果,但病例不多,其升 壓機制如何,尚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3) 治療發(fā)熱:某些原因不明或用多種解熱劑無效的發(fā)熱,用“補氣升 提”方劑,曾獲得很好的療效。這類發(fā)熱’ 一般體溫不甚高,大都在38SC左右, 而日久不愈,白細胞大都正常,同時具有一系列的氣虛癥狀,如少氣懶言,納 減,神倦、乏力、大便軟溏,脈虛或虛數無力等,同時也可能有些口干,舌質紅, 唇紅等,因此常易誤診為“陰虛”,而用養(yǎng)陰清熱,服之無效或發(fā)熱反甚,這類 癥狀,可用甘溫除大熱法,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獲效。方中黃芪、黨參在 24g左右,柴胡則在15g左右,柴胡本為解熱藥,但在這種情況下,如不與參、 芪同用,則不能退熱,甚至相反傷正而其發(fā)熱反甚。
4.補脾攝血法本法適用于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血液妄行,出血不止, 婦女崩漏等證。典型方劑如歸脾湯。
補脾攝血的歸脾湯,曾一度盛傳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后經實踐研究,療 效并不可靠,但從其表現癥狀來看,是與脾不統(tǒng)血理論有關的。 5.滋養(yǎng)胃陰法本法適用于胃陰不足,或由熱病之后,熱邪灼傷胃陰,癥 見不思飲食,舌質嬌紅,甚則舌光如鏡,口干而不欲飲,心煩,不寐,大便干結等 癥。方藥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等。
胃為燥土,易得熱證,故亦易傷陰,故有胃喜潤而惡燥之說,葉天士創(chuàng)立的 滋養(yǎng)胃陰法,本來是為溫熱病而設的。但在內傷雜病的臨床上也能應用。如 慢性胃炎就常常出現胃陰不足證,而用滋養(yǎng)胃陰法每可取效。 在臨床實際應用時,由于脾胃疾病的發(fā)生,不僅限于本臟自病。還有許多是由于他臟影響而起。因此治療脾胃疾病,除了治療本臟之外,有時還必須治療他臟。另一方面,由于 脾胃發(fā)病之后,可影響他臟,因此,又必須兼治他臟。脾胃為后天之本,有時疾 病雖然在他臟,不在脾胃,但可從脾胃治療以達到他臟疾病治愈的目的。這些 問題在脾胃與其他臟腑的關系中,提到了 一些,為了更明確,下面舉例討論下:
在他臟影響方面,如肝氣郁結則肝胃失其條達之性,而出現脘悶、納減、郁 郁不樂等癥,表面看來脘悶、納減是個脾胃失調,而實際它的原因是由于肝氣 郁結,其主要矛盾在肝而不在脾胃,因此治療應抓住肝氣郁結而用疏肝和胃 法,以四逆散或柴胡舒肝散等疏肝方劑,肝氣能恢復其條達活潑之性’則脾胃 的癥狀自然消除。又如肝氣橫逆每可乘克脾胃,如痛瀉要方證,癥狀表現腹瀉 的脾胃病態(tài),而從腸鳴腹痛、脈弦來看,腹瀉是由于肝木橫逆,因此治療應以抑 木為主而扶土為次。 又如脾胃運化力減弱是由于“腎陽不足”命火不能蒸化,或者說是“火不 生土”的癥狀,五更泄瀉就是這種類型的腹瀉。治療應該用補火生土,四神 丸,附桂理中湯等,就是根據這個理論而創(chuàng)作的。
至于調治脾胃從而消除他臟疾病的例子,最常用的如補土生金法,不僅可 用于肺虛的癆瘵病,也可用來治療各種慢性病的虛證,因為脾為后天之本,也就是張景岳所謂的“調脾胃即所以安五臟”。又如黃疽病實際是肝膽病,而具 體治療還是在脾胃,所謂“清利濕熱”就是調理脾胃。
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調治脾胃的各種方法,在實際應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梢灾T法并用,如脾濕的產生,每每同時有脾陽不足,因此燥濕健 脾法又可與溫補脾陽法同用;胃火證常常合并陰虛,因此“清胃瀉火法”又可 與“滋養(yǎng)胃陰法”同用。由此類推,上述治法雖然只有4類21法,但在實際應 用時是可以化裁為多種多樣的方法的。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