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土于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是商代和西周時期最常見的玉器之一。《易·系辭下》“謙,德之柄也”,《國語·齊語》“治國家不失其柄”。然而,從商周時期玉器的普遍意義上觀察,其祭祀功能應當是不言而喻的,如《儀禮·少牢禮》中就有“覆之南柄”的記述,《儀禮·大射禮》中也有“有柄”的內容,說明柄形玉器這種器型還與禮儀有關。 長期以來各界專家對這類器物(玉柄形器)的定名與功能性質分析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有的說是用來彈琴的,因此稱之為“琴撥”;有的說是用來束發(fā)的頭飾,因此稱為“簪形器”;也有的認為是作為兵器的銅劍的劍柄;還有的認為是人身上的佩飾。日本著名學者林巳奈夫教授則認為應是一種禮器瓚的把柄,文獻中稱為“大圭”,因屬貴重之器,給有資格參加儀式者佩戴;與此相近的說法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石主”,相當于后世的牌位。從考古發(fā)現(xiàn)柄形器的出土情況及其質地和形制特征看,后兩種觀點可能較為接近實際。因此,目前學界多認為其屬于禮器,但其具體的功用與象征意義,則仍是待解之謎。 西周神人風紋玉柄形器 現(xiàn)藏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周神人風紋玉柄形器 現(xiàn)藏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局部 局部細圖 西周神人風紋玉柄形器 現(xiàn)藏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周神人風紋玉柄形器 現(xiàn)藏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