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正如《千字文》以下幾句:“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 律召調陽 雲(yún)騰致雨 露結為霜?!?/span> 日,太陽。月,太陰。 盈,月滿為盈,又稱望。每月月中,夕陽未落,明月已升,彼此相望,多么詩情畫意,故陰歷每月十五稱望日,每月十六稱既望。月初一無月,稱朔;月末無月稱晦。每月開始,C型月稱新月,反D形稱上弦月,D形稱下弦月,之后稱殘月。 昃,音仄,日西斜。太陽行天至至正至中謂之午,才到正午馬上西斜,即昃。 辰,廣義指星的總稱,除日、月以外的發(fā)亮天體;狹義指北辰,北極星。《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宿,廣義也是星的總稱。狹義,一組星。古人將星空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將之作為背景和坐標來觀察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和地球的運動。如水星公轉周期88天,觀其方位可定四季。金星(太白),早晨出現(xiàn)在東方時叫啟明,晚上出現(xiàn)在西方時叫長庚?!对姟ば⊙拧ご髺|》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句,南朝陳徐陵有“金星將婺女爭華,麝月與常娥競爽”句。觀金星可計時。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大意:天地誕生之后,伴隨著日升日落、月盈月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排列張掛于浩瀚的蒼穹。
“寒來暑往”語出《易·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講的是地球的寒暑季節(jié)變化。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一寒一暑,一春一秋,一年就過去了。后來,才分春、夏、秋、冬四季。 “秋收冬藏”語出《鬼谷子·持樞·全篇》“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yǎng)成藏,亦復不可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又《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span> 又《黃帝內經(jīng)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span> “秋收冬藏”可認為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略語。古代以農立國,一般指農事,又泛指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大意:一年四季,寒季來了,暑季離去;春生發(fā)、夏滋長、秋收獲、冬貯藏,人們要按照這樣的規(guī)律合理安排全年的各種活動,不容紊亂。
“閏余成歲”語出《尚書·堯典》“汝羲暨和。朞(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統(tǒng)歷法(漢歷,漢武帝時議造漢歷)根據(jù)日月運行的規(guī)律,太陽紀年,太陰紀月,設置閏月、24節(jié)氣、72候,協(xié)調日月運轉周期,陰陽合一,是古老而科學的歷法。以月之盈虧記12個月,共計354天。一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平均大約為365天零6小時,相差多余11天,稱閏余。 歲,年。也指歲星,即木星。古人很早觀測到木星約12年運行一周天。根據(jù)木星運行規(guī)律用來紀年的方法,叫歲星紀年法。故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 “律召調陽”,智永真草千字文不同版本,有的寫“律呂調陽”,有的寫“律召調陽”。周汝昌先生認為“律召調陽”正確,具體見《千古奇文千字文》。 冬至(又名一陽生、數(shù)九、冬節(jié)、亞歲、小年)是24節(jié)氣中最早確定的。由周至秦,以冬至日作歲首。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專門過“冬至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漢書》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載敬堂集》說“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古人是如何知道陽氣起的呢? 杜少陵《小至》詩寫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音莢,蘆葦)六琯(管之美稱)動飛灰”,透露了秘密。古人把定音樂陽律的六個管子裝上葭莩(音浮,蘆葦稈里面的薄膜)灰(用蘆葦稈里的薄膜燒成的灰,極輕),埋在地下,等到冬至這天啟開管子,葭莩灰就會因陽氣的鼓動而自行浮涌飛出。冬至時陽氣還很微弱,但的確發(fā)生了萌動轉化的現(xiàn)象。這就是古人的“候氣”之法,厲不厲害? “閏余成歲 律召調陽”大意:先人觀測日月行天規(guī)律,科學地把閏余加到閏月當中,歲成而年來。律管蘆灰感召飛動,大地陽氣調節(jié)回生。 冬至大如年,該拜壽的拜壽,該祭祖的祭祖;該吃餃子的吃餃子,該吃湯圓的吃湯圓,該吃餛飩的吃餛飩。鬧熱又祥和,美著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