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線裝的《十竹齋箋譜》,觸摸著柔軟的宣紙,感受著翻書時筒子頁的厚重,心神時而被行云流水的筆體和遒勁有力的筆鋒所陶醉,時而被惟妙惟肖的線條勾勒和逼真的色彩渲染所驚嘆。一股恬淡優(yōu)雅的古樸之風撲面而來,須臾間便將現(xiàn)代人的思維卷入流光回溯之中,回歸到古人雅致的情懷懷抱里:目眺遠方,獨倚青松,等風吹過,“聽濤”陣陣如海浪;磐石為席,以琴會友,輕撫琴弦,相坐“鳴琴”為樂;群山覽勝,興之所至,書童端硯齊眉,揮毫“題壁”;春來江水綠如藍,俯身岸邊,“臨流”幽嘆,最憶是江南……《十竹齋箋譜》中一張張筆畫簡潔卻意境深遠的畫作,給予了觀者風花雪月的調劑,得以溫厚寄情天下。 中國書店影刻的《十竹齋箋譜》向人們展示了前人精湛的雕版印刷技術 這部2013年由中國書店影刻的《十竹齋箋譜》,不僅讓現(xiàn)代人看到了古人的閑情逸趣,也讓作為后輩人的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前人精湛的雕版印刷術。書中的器物紋飾、飛禽白羽、草木魚蟲都是在“饾版”的基礎上用“拱花”表現(xiàn)出來的,既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效果,又韻味獨特。 雕版印刷術起源于隋唐時期,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在唐中后期開始普遍使用。宋代雖然出現(xiàn)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是世界現(xiàn)代印刷術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有著突出貢獻,為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條件。由于雕版底版存世稀少,雕版技藝傳承難度高等原因,在書店中已難覓雕版刷印古籍的身影。 把千古歲月濃縮成文字雕刻成書,用崢嶸的印刻記錄中華文化的經典,這樣的古書有溫度、有刻度、有厚度,更有風度。為了讓愛書之人走近古籍,走入古人的世界領略古風,品到原汁原味的古籍,中國書店十余年來通過對店藏的四萬余塊雕版底版進行摸底、整理、造冊,陸續(xù)出版了一百余部兼具版本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新印古籍。近年來影印、影刻、刷印出版的《十竹齋箋譜》《趙孟頫書道德經》《重刻唐詩畫譜》等優(yōu)秀作品受到市場的歡迎,掀起了一股新的收藏熱。 觸摸歲月 有一種歷史歲月看得見也摸得著,就像中國書店總經理于華剛此時手中捧著的《十竹齋箋譜》。 在位于西城區(qū)琉璃廠東街115號中國書店二層的工作室中,于華剛左手托著《十竹齋箋譜》,右手食指在書中一頁畫作上慢慢摩挲,不時地感嘆:“這花蕊、花瓣、瓶沿兒、海水的觸感極好。我們再現(xiàn)了雕版印刷的‘饾版’‘拱花’技藝,如果不親手觸摸,后人哪會知道‘拱花’是什么,哪能找到讀古書的感覺!” 明代人胡正言首創(chuàng)的“拱花”印刷技術在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廣泛應用于裝潢印刷 《十竹齋箋譜》由明代人胡正言輯印。胡正言(1580-1671)字曰從,號十竹主人,安徽休寧人。嘗從李如真攻六書之學,于書法、繪畫、制墨、印箋無不精通。明亡以后,他隱居南京雞籠山側“十竹齋”中,專心從事藝術活動,以印箋、篆刻、出版各種圖籍為業(yè)。其主持雕版彩色套印的《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是中國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精品?!妒颀S箋譜》最初印行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全書共分四卷,每卷按“清供”“勝覽”“孺慕”等專題形式共匯印了近三百幅箋紙紋飾,內容多樣、形式新穎,尤其是印刷箋譜所采用的“饾版”和“拱花”技術,推陳出新,將傳統(tǒng)版畫藝術推向更高的境界。 于華剛介紹,“饾版”是按不同顏色分別勾摹彩色畫稿,分色分形刻成不同的小木版,然后逐色由淺入深依次套印。因其堆砌拼湊,有如饾饤,故稱“饾版”;“拱花”則是用凸凹兩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紋,以凸起的線條表現(xiàn)圖案?!妒颀S箋譜》中的行云流水、器物紋飾、飛禽白羽、草木魚蟲都是在“饾版”的基礎上用“拱花”表現(xiàn)出來的。甚至在“無華”“寶素”兩類專題中,全部以“拱花”表現(xiàn)圖案,宛如浮雕,雖不施以色彩,卻惟妙惟肖。 中華民國時期,《十竹齋箋譜》明刊本流傳稀少,世人難見。為使這樣一部絕世作品能夠廣為流傳,魯迅先生與鄭振鐸先生商量以中國傳統(tǒng)雕版技法復制《十竹齋箋譜》,并親筆題寫了里封。1934年春末,鄭振鐸借來王孝慈所藏明刊本《十竹齋箋譜》交付刻工進行復制。期間,王孝慈與魯迅相繼離世,未及見書之成。鄭振鐸又因故南下,唯趙萬里一人在北平負責督印。至1941年夏,終于復制成功。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鄭振鐸及其友人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最終堅持下來,使《十竹齋箋譜》復制工作不致中輟,將其中的版畫藝術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中華文化傳承數(shù)千年,不僅其中的文化內涵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承載這些文化內涵的載體也獨具魅力。雖然當今出版、印刷的理念與工藝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但像《十竹齋箋譜》這樣的古籍是傳統(tǒng)文化流傳下來的出版品,只有靠紙質出版物才能呈現(xiàn)其多色套印、饾版拱花的藝術形式。近些年,《十竹齋箋譜》雖在市面流通,卻都屬普通影印版本,沒有“饾版”和“拱花”的加持,書頁就是再尋常不過的平面,不能帶給后人原汁原味的古書體驗。有感于前人在傳承文化、傳播文明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中國書店決定將《十竹齋箋譜》原樣出版,以使更多的讀者能夠了解、欣賞這部名作。 在復制《十竹齋箋譜》的過程中,中國書店除了在選取優(yōu)質宣紙、人工裝幀等環(huán)節(jié)貼近原書外,還通過反復試驗,最終成功復制出了“拱花”效果,再現(xiàn)原書版畫細節(jié),更好地展現(xiàn)了原書面貌。 “中國書店有幸還保存著《十竹齋箋譜》的老底本,所以我們非常了解原版書的精髓所在,這樣的經典典籍不為世人所知實在是遺憾?!庇谌A剛說,中國書店經過數(shù)年研究,利用虛光、逆光、影射等照相技術,從老書中將木紋的格路給“套了出來”,重刻了76塊“拱花”的底版,用嚴謹?shù)挠∷⒓夹g,重現(xiàn)了中國古籍印刷的技藝,傳承了明清以來古舊書的文化特色。中國書店2013年出版的《十竹齋箋譜》,及至今日已有四年多的時間,“拱花”依舊清晰,凹凸的顆粒照樣立體,并未隨時間流逝而散開。原汁原味的歷史永久地凝固在了凹凸的紋路中,歲月的痕跡觸摸有感。 拯救之路 古代中國人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fā),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木板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有著幾十年甚至百年樹齡的棗木或山梨木。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了紙上。 在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中,有兩項即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直接相關,這在中國其他傳統(tǒng)工藝中是罕見的,“活化石”之稱并非虛名,不僅工藝古老,雕版的底版本身也是一件難得的文物,雖歷經滄桑仍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歷史的原貌。2006年,揚州的“雕版印刷技藝”項目經申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足見其深厚的歷史價值。 雕版底版凹凸的紋路間凝聚著原汁原味的歷史 中國書店至今店藏著四萬余塊雕版底版。為了這次采訪,于華剛特意從庫房調出兩塊用于拍照。漆黑如墨的雕版有A4紙般大小,為正反兩面雕刻,年代為中華民國。雖然不少地方的外皮已經脫落,露出了淺黃的木板原色,細小的開裂遍布木板四周,一些凸出的字體也幾近磨平,但一眼看去,細密動感的湖水漣漪,雕梁畫棟的奢華游舫,以及工整排列的楷體書法,依然生動可見,只幾秒鐘的注視,便能將人的心靈放飛到頤和園的風吹湖面之上。 時至今日,四萬余塊雕版底版中的三萬塊,已經被中國書店整理并刷印成書,一百余部正宗的雕版印刷古籍得以重現(xiàn)書店,這讓許多愛書之人歡欣鼓舞,同時也掀起了一陣新收藏熱。在雕版印刷書籍的“復興”背后,中國書店做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工作。 1976年,于華剛正式進入中國書店工作,2006年4月10日接任中國書店出版社社長一職。此前,中國書店出版社常年處于虧損狀態(tài)。在上任社長后,他走了兩條“不尋常”的改良道路。一條是把中國書店的雕版底版清理、整理、刷印成書,這條路投入小產出快。全國的書店中有雕版底版,還具備條件刷印成書的,僅中國書店一家。人無我有,自然能產生價值。另一條路是書店將經手的海內外收購的孤本、善本影印出版。其中,中國書店藏版古籍叢刊利用的都是自家收藏的底版。 走出這兩條路后,出版社很快扭虧為盈,既拯救了雕版底版,更盤活了中國書店和出版社的經營,可以說是條自救之路。然而,萬事開頭難,改良道路的第一步總是充滿著艱辛。這第一步始于一場雕版底版的“大拯救運動”,真正揭開了改良的序幕。 作為中國書店的“老人”,于華剛知道書店收藏著不少“版子”,可這些珍貴的收藏保存在了哪里?履職出版社社長之初,他就著手調查版子的下落,終于在簡陋的庫房中尋到蹤跡。用他的話說,“都被埋沒在犄角旮旯了”。 “那些價值不菲的版子都堆放在老生產隊院子的庫房里,房頂都漏了,有的地方順著房頂往下流黃泥湯。”講到這里,于華剛話語停頓了幾秒,眉頭深鎖,看得出他有些心疼。 這四萬余塊版子已經被“埋沒”了二十多年,一朝得見天日,讓中國書店上下格外欣喜。在于華剛的主持下,中國書店派遣專業(yè)人員,對這些版子進行清理、整理、登記造冊,然后進行計算機化管理,做到所有的版子都有據可查。儲藏地點也從破舊的庫房搬入了專門的雕版庫房,溫度和濕度都由人工設定好。這四萬余塊古籍雕版底版,年代最早的是清朝咸豐年間的,大部分是中華民國期間的,其本身就是文物,具有重要保存價值。不僅如此,中國書店也開始“養(yǎng)”版子了,就是用版子刷印書頁,有了油墨的潤澤,版子可以得到很好的養(yǎng)護。2006年至今,中國書店已經刷印了一百余部古書,受到讀者歡迎,供不應求。 中國書店重刻版《趙孟頫書道德經》重現(xiàn)了中國雕版印刷的工藝與神韻 于華剛說,不少懂行之人都了解,有些中華民國時雕版刷印出來的版本好的古籍現(xiàn)在價值幾十萬元,所以很多人都會購買我們的雕版新印古籍作為收藏。雖然晚刷了幾十年,但依然是有其文化價值和升值空間的。現(xiàn)在很少能找到老書了,中國書店雕版刷印了一百余部,這些書在幾十年后還在傳承著中華文化。他更是表示:“我們整理出版這些古書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傳播文化,傳承古老技藝,為了把雕版底版好好地管理起來。” 由于雕版底版存世稀少,價值高,所以每刷印完一部書,中國書店就會將底版暫時封存。在存放底版的書架旁,通常會放置兩套刷印的書籍,這是為后人留下的兩套備份,用于資料和版本的查詢與對照。 中國書店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把大部分珍藏的雕版刷印成書。一些古籍因為部分版子丟失或損壞,暫時還不能成書。還有一些版子不全的大部頭古書如《宋六十名家詞》,中國書店選擇單種出版,也就是只出版其中一套書。于華剛不無遺憾地表示,想要把大部頭古籍全部刷印出來,由于時間、人工、底版殘缺等各種原因,已經不太可能了,但我們會盡量把精華部分刷印出來和人們見面。“作為專業(yè)從事古舊書籍經營的中國書店,是非常了解中華文化的燦爛文明的,我們想傳承和再現(xiàn)歷史原貌,絕不偷工減料。饾版、拱花、影刻、雕版刷印,我們通過復原這些傳統(tǒng)技藝來重現(xiàn)原汁原味的歷史原貌。” 如今,中國書店已由單一的售賣古舊書籍門店,華麗轉身為古舊書收購、修復、銷售,圖書出版、發(fā)行,拍賣以及書畫、藝術品經營等多元業(yè)態(tài)的交易平臺。交易模式也由單一的店堂柜臺銷售,發(fā)展為現(xiàn)在店堂、電商、拍賣等多種模式。“古舊書店”正在以新面貌迎接時代的檢驗,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歲月積淀的精華成為創(chuàng)新的動力。 薪火相傳 如果說復原出版《十竹齋箋譜》,讓世人重溫了古人精湛的“饾版”“拱花”技藝,那么重刻《趙孟頫書道德經》,則讓世人領略了大家的書法真髓。為了再現(xiàn)傳世甚少的《趙孟頫書道德經》的風格韻味,以及書法大家的精湛筆法,重刻采用手工刻版的方式,將全書按原體例摹刻,并以刷印的方式,以朱砂首印,重現(xiàn)了中國雕版印刷的工藝與神韻,是一部極具藝術審美和收藏價值的珍貴典籍。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瑰寶,《道德寶章》是白玉蟾對《道德經》的頗具特色的注釋,對后世影響深遠。在重刻過程中,中國書店找到了珍貴的底本—清康熙內府刊本《道德寶章》,書品寬大,字體謹嚴。同時,經過嚴格篩選,確定了由一位江蘇金壇的老技師“主刀”雕版,由一家金壇的宣紙印廠負責印刷。通過這番合作,雕版印刷術得到了傳承,中國的優(yōu)秀技藝在切磋中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書店用嚴謹?shù)挠∷⒓妓噦鞒兄腥A古籍的文化特色 重刻經典古籍的程序復雜而漫長,底版選材、技師刻工、古籍底版缺一不可。好的刻工非常難尋,在合作的金壇印廠的推薦下,一位老技師進入了于華剛的視野。這位老技師有十分深厚的書法功底,并且了解趙體的風格。雕版雖然是將字蒙在底版上,一筆一劃用刀雕出來,但是如果想要將書法大家的神韻表現(xiàn)出來,雕刻時必須神氣貫通,不然只留“匠氣”。于華剛在指導并看到老技師刻出幾個印章后,認可了他的技藝,才將影印資料放心地交于他手。在書成之后,于華剛不吝贊美“把字刻出了活力”。 雕版刷印出版時,為了校對安排以及養(yǎng)護版子,一般都先出紅印、繼而藍印,再進墨印正式大批生產。所以,重刻《趙孟頫書道德經》用的是紅印的初印本,只刷印了三百套。即使只是文字的雕版,但是在印章落款上,還是采用了套印技術,朱紅色的印章清晰鮮亮、神韻猶存,宛如真印。用于華剛的話講,“我們要追原印油”。 中國書店沒有自己的印刷廠,依然可以將自身對古籍的了解和對古書的把握,借用金壇印廠的技術,以及老技師的刻功,一起再現(xiàn)中華文化的輝煌。在合作中傳承文化,這是中國書店近些年總結的經驗,也是今后繼續(xù)主張的文化傳承模式。 2017年,16開線裝、一函四冊的《重刻唐詩畫譜》正式面世,這也是該書自明萬歷年間問世以來,400年之后的首次重刻。這背后是中國書店、山東雕版藝人和民間收藏家的共同努力。 多年來,各出版社影印《唐詩畫譜》近十種,但均因底本損傷、畫面斷線,無法重現(xiàn)原作神韻。《重刻唐詩畫譜》由山東楊家埠雕版藝人利用其雕版技藝,按原版尺寸,重刻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秀版畫杰作?!短圃姰嬜V》分為五言、六言、七言三卷,共計150余塊雕版。雕版所用板材,為百年以上的山梨木;雕版工作完成之后,楊家埠刷印高手使用上好雁皮宣紙,手工刷印,裝訂成冊,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整項出版工作始于2012年,完成于2017年,共歷時5年,圖書面世后,得到學者與讀者的熱烈反響與好評。 《唐詩畫譜》由明代集雅齋主人黃鳳池編輯,為詩、書、畫三美合一的版畫圖譜,刊行于明代萬歷年間,是徽派代表作之一。書求名公董其昌、陳繼儒等為之揮毫,畫請名筆蔡沖寰、唐世貞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劉次泉等之手,堪稱“四絕”,被時人譽為“詩詩錦繡,字字珠璣,畫畫神奇”,幾百年來影響甚廣,可惜明代之后,已無木版重刻本。 翻開《重刻唐詩畫譜》,古韻撲面而來,畫譜以一詩一畫的形式呈現(xiàn)。一邊為李白、杜甫、張籍、元稹、王昌齡、高駢等唐代詩人的詩作,一邊為配合詩作而作的畫。亭臺樓閣、山川河流、望月抒懷、家人相聚、朋友對飲的場面,還原了古人的生活和情趣。 “出版這個畫譜是一項功德。當時,山東的收藏家彭興林先生找到我,想讓中國書店也參與其中。我覺得這個選題非常好,資料又很難得,是遍訪全國找到的最好的底版資料,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能做好,可以傳承文化。所以,我們就聯(lián)合做了這件事。刻工是山東的師傅,刷書的時候由紅印到墨印,中國書店提供具體流程指導。并且,中國書店從編輯、整理到出版整個過程都給予了幫助?!庇谌A剛說。 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吨乜烫圃姰嬜V》的出版發(fā)行,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挖掘,也體現(xiàn)了中國書店出版社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擔當。 于華剛表示,中國書店還在整理一些雕版底版,將來會陸續(xù)出版。還有一些已經出版的,過些年,經過整理還可以再刷印一些,把資源利用好,保存好,既是技藝傳承,也是文化的需要。如果遇到一些好的、流傳稀少的底版,中國書店也會趁著那些手藝好的老技工還能工作,安排和他們合作影刻出版。 人們將有情歲月雕刻成書,把一段段精彩的故事裝訂成冊,用最古老的技藝傳承人文精神,這就是雕版印刷的千載功績。為了將雕版印刷技術一直傳承下去,不斷延續(xù)自己的風格,中國書店選擇不斷地和手工藝人、宣紙印刷廠、民間收藏家等合作,甚至會將手工藝人帶到書店親自觸摸古書,了解工藝,并提出指導性意見。 雕版印刷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對文化傳播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我在中國書店工作了41年,我曾有幸跟師父學到了技藝,我想把師父教我的和我領悟的傳承給后人,中國書店職工也好,印刷廠也好,文化工作者也好,幫他們出版更多的中華文化優(yōu)秀古籍。”于華剛深情地說,“如果有人問到我饾版拱花,我會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因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不能失傳。中國書店一直追求完美。出版社、印刷廠和中國書店合作不合作沒關系,只要能出好書,傳承文化,我們就會提出想法,貢獻力量,為他們站腳助威。這些經驗我們不只為己用,只要書能印好就行,要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薪火相傳?!?/p> 文 / 張?zhí)煊?攝影 / 馬柯 張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