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于每年某個特定時辰,都以虔誠的心,致祭天地。主要的用意,在代表全體人民,向天地表達不忘本、不忘恩的心情。老百姓祭祀祖宗,也是同樣的意思。
《論語·學(xué)天篇》記載,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指謹慎辦理親長的喪事,追遠則是不忘記對祖先的祭祀。如果能夠普及,大家都如此,風俗就自然而然會趨向厚道了。人人厚道,天下也就太平了。
為什么慎終追遠,便能夠民德歸厚呢?因為人必有死,如果死后便一了百了,生前的種種,都一筆勾銷,人的一生,何必講求道德修養(yǎng)?大可以只要喜歡,便不計較后果,去做就是。
中華文化在“理”之外,特別重視“情”。我們認為我的存在,既然是祖先生命的延續(xù),自然應(yīng)該時常想起祖先。紀念祖先最好的方式,便是祭祀。原本只是按時提供祖先在另外一個世界所需要的東西,后來和祖先亡故之后變成鬼神,也有像人同樣生活的信仰,連接在一起,因此形成按時對祖先舉行鄭重祭祀的風俗,以表示不忘本。
從“情”的角度來看,研究多年的楊懋春教授認為,為子女者,或者至親好友,如果以至誠、懇切的心情,來紀念亡故的親人,一定會設(shè)法將死者在生時的音容笑貌、舉止動作、愛憎迎拒等情況,盡情加以追思,使在心中或夢中不時出現(xiàn)。想念到極度時,人會拋棄理智,幻覺亡故的親人并未化為烏有,也未轉(zhuǎn)變?yōu)椴怀扇诵蔚目膳鹿砉帧6窍窕钊艘粯拥厣顒幼鳎窕钊艘粯拥禺a(chǎn)生各種需求與愛惡。只是在行動上,由于不受形體的拘束,更為飄忽幻化。于是相信人死后血肉形體腐化,但換上一個與生時一樣的精靈相貌,并且保留著生時形體所有各種屬性。
這種死后觀與基督教的耶穌復(fù)活后十分相近,對于祖先崇拜或祭祀祖先甚有裨益。人也因此而樂于和祖先相接近,并覺得溫暖可親。最重要的是,必須祖先在活著的時候在子孫心目當中,占有很大的位置,也就是子孫心目中,有祖先的份量。亡故后能真心、誠懇地懷念、祭祀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否則徒有形式,不過做做樣子而已,不能產(chǎn)生任何功效。
心目中有祖先,便是我們所重視的孝道。子女心中有父母,自然不敢為非作歹。子女心目當中有父母的存在,自然憑良心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所以孝道為道德的根本,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即為此理。
而重視忠孝的家族,必定按時祭祀。人們可以不相信鬼神,也可以不認定自己有守護神在保護,但是至少應(yīng)該祭祀祖先,把他們當做另一種導(dǎo)航線,指示自己應(yīng)走的人生道路。把他們看做多出來的咨詢對象,將許多不方便向他人吐露的心聲,拿來好好商議。把他們譬喻成自己的監(jiān)護人,隨時糾正自己的不當言行,對自己一生都有好處。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具體表現(xiàn)。真正有孝心的人,必然不敢辱親,做出使祖先難堪的事情。因此時時自省,警惕自己不要違法亂紀,道德修養(yǎng)自然日愈提升。人人如此,民德當然歸厚,社會隨著太平,大家都有福。
孝道是身心靈協(xié)調(diào)的有效途徑。先由祭祀祖先開始,推而廣之,擴及神明、靈界,然后各界生靈。不但世界大同,人類安寧,而且宇宙各種生物、無生物,都各自發(fā)展,而生生不息。這樣,人類才能解除萬物之賊的惡名,而恢復(fù)萬物之靈的美名。
記住,不要期待別人,務(wù)求從自己做起,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天命! |
|
來自: 為什么73 > 《道教道家道醫(y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