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自相矛盾小輯論語矛盾小輯一,前有: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后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既然君子坦坦蕩蕩,為什么不可使知之? 二,前有: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后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既然是“誨人不倦”,為什么要因為不以三隅反的就不復了呢? 三,前有:性相近習相遠。后有: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既然性相近,何來上智下愚、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次也,.....等四個等級以及“不以三隅反”的區(qū)別? 四,前有:父母在不遠游。后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前面把母親和父親拔到同樣高度來伺候,后面有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母親不是女人?莫非孔子有學過“白馬非馬”論? 五,前面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后面又說:“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那比干不是蹈仁而死的嗎?那“蹈仁”到底會死還是不死呢? 六,一會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是不承認天的存在啊,可他又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還說“天喪予天喪予!”還說:“天生德于予......”等等那孔子意思到底有沒有天呢? 七,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說的是孔子到了宋國,宋國大臣桓魋要殺孔子,學生勸其快跑,但他很牛逼,說上天把好的德行給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可是,說完就開溜,據(jù)說跑的還很快,連鞋都丟了,學生也散了,跑到鄭國被一個看門老漢形容為喪家之犬。很像周星馳電影的無厘頭橋段。這是不是言行矛盾? 八,孔子對管仲的評價自相矛盾。1,“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此處說管仲是大仁人。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此處說管仲不但不儉,還僭越禮制,不儉是小節(jié),僭越禮制是大罪,按孔子“克己復禮謂之仁”定律不難得出,尊禮是仁,不尊禮自然是不仁。那管仲到底仁還是不仁呢?孔子可是曾經(jīng)說過:“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話。孔子可是對季氏的僭越禮制非常憤怒呢?并試圖通過“墮三都”來打擊季氏。 九,孔子前面才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顯然是贊禹親自耕種而有天下。后面又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那耕種者到底是小人還是偉人呢? 十,才說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可是又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 而 ,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精是谷米舂的精細,膾是切的很精致的肉食,不是指烹飪口味,而且還有那一連串“不食”。那孔子是主張一簞食一瓢飲呢,還是割不正不食呢? 以上就列這么多。再次聲明,我不是專門研究儒家的,但不影響我對儒家的批判,OK! 黑土哥于2017.12.25 |
|
來自: 昵稱34994362 > 《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