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能散財分利,首先是他自己不愛財、不貪財,在錢財這點上想明白了。成大事者,很多不看中財物和奢華的生活。因為財物太不穩(wěn)固了,今天你可能富有一國,滿眼金銀,明天可能成了他人的階下囚,不名一文。而奢華的生活正是把人拖入不思進取、不圖遠望道路的勾魂牌。 趙匡胤當了皇帝后,他的家人曾對他說:“你當了這么久的天子,難道不能用珠寶裝飾轎子,出入皇宮嗎?”趙匡胤說:“我以四海之富,宮殿全部用金銀為飾,也完全可以辦到,但要知道,我要為天下守財,豈可妄用?古人稱‘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用天下的財富來奉養(yǎng)天子一個人,讓天下之人仰賴誰呢?” 吳越王錢俶曾向趙匡胤獻上一條寶犀帶,趙匡胤看了這條犀帶,說:“朕有三條寶帶,與此不同?!卞X傲聽趙匡胤這樣一說,大為愧服。作為一國之主,所關(guān)心的是什么,直接體現(xiàn)出他的治國水平。吳越王只知道以奇珍異寶為寶。趙匡胤則正相反,表現(xiàn)了高人一籌的境界。 趙匡胤在分利上最明顯一著是給利不給權(quán),以利換權(quán),可謂以小換大。 “杯酒釋兵權(quán)”的故事人們很熟悉。那些被半逼半勸解除了兵權(quán)的節(jié)度使不是舍己為人的先進模范。他們在交權(quán)時有的向趙匡胤講起了自己一生在刀叢中拼命的苦日子。趙匡胤也知道他們的意思,無非是多要些錢與待遇罷了,便說:這都是以前的事了,大家都辛苦了,我不會虧待各位的。于是大家心照不宣,盡歡而散,到了第二天,都呈上辭職書,趙匡胤一律批準,同時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讓他們安安心心地養(yǎng)老去了。趙匡胤深知,收了人的權(quán),再不給人利益補償,豈不更危險。這實際是一種經(jīng)濟贖買政策。在這種政策的導(dǎo)向下,從宋太祖時開始,武將掠取土地、經(jīng)營謀利、聚斂財寶的風氣就已形成,并且逐漸盛行。宋太祖對此一般聽之任之。在他看來,只要他們不危及皇權(quán)統(tǒng)治就行。 不但對那些不放心的老臣,即使是正當用的新寵,趙匡胤也是給錢不給權(quán)。 曹彬是消滅南唐的大功臣。在開始安排曹彬討伐南唐時,趙匡胤對曹彬說:“等你給我活捉了李煜(南唐國主),我讓你當宰相?!睖缌四咸浦?,與曹彬同行的潘美,想起趙匡胤的事前許諾,就向曹彬表示祝賀。 曹彬說:“不用賀,陛下不會賞我宰相之位的。宰相是最高的官,若賞賜到了頭,以后還拿什么來賞賜?”潘美不信。 趙匡胤見了二人,稱贊曹彬勞苦功高。接著說:“本來要授卿相位,可是北邊的劉繼恩還未消滅,你還是再等一等嗎!”潘美聽了此話,不禁望著曹彬發(fā)笑。趙匡胤發(fā)覺,就詰問潘美,潘美只好據(jù)實回答。趙匡胤一聽也不禁大笑。于是另外對曹彬再賞錢50萬。曹彬退朝后對潘美說:人生何必非做宰相,好官不過是多得錢罷了!曹彬的話既是真心話,又是說給趙匡胤聽的。他了解皇帝寧可讓臣下喜歡錢,也不愿讓他們喜歡權(quán)。自己表明心跡,讓皇帝放心。趙匡胤分利,也是籠絡(luò)人心的一種方法。給人以利,人才會死心塌地的為你賣命。否則,他們就會從邪門歪道去謀利。 剛奪了皇位后,邊境的安寧至關(guān)重要,因為外面強敵林立,內(nèi)部人心未穩(wěn),如果邊境再亂了,大局就失控了。趙匡胤選取最信任的人去守邊。但信任歸信任,利益歸利益。趙匡胤為了讓他們安心守邊,給予這些邊將不少特權(quán),如優(yōu)恤他們的家屬,多給俸祿,加官晉爵,允許他們在轄區(qū)內(nèi)從事貿(mào)易,特免征稅。邊將每次來朝,太祖必定召對命坐,厚為飲食和賞賜。 太祖認為只要財用豐盈,這些邊將能稟承君意,作為皇帝就是減少后宮、克勤克儉來籌集邊費,也在所不惜。太祖曾經(jīng)命令有關(guān)部門為洛州防御史郭進修造住宅,廳堂全部用琉璃瓦。有人說這種待遇只有親王、公主才能享受。太祖生氣地說:郭進控扼西山十多年,使我沒有北顧之憂,我視郭進難道薄于兒女嗎?趕快前往督役,不要妄說。 趙匡胤還認識到了官員的俸祿和廉潔之間的關(guān)系,提倡高薪養(yǎng)廉。開寶四年(971年),他曾下令說:官員不廉潔那么政局就會不穩(wěn),薪俸不足則饑寒交迫,因此,為了侵漁和奪取一點點小的利益就損害騷擾老百姓,究其原因是由此而引起的。既然要責令他們廉潔奉公,當然也應(yīng)該向他們表示皇上倍加的恩惠。從現(xiàn)在起各道、州幕職官員,并依照州、縣官的條例設(shè)置出領(lǐng)薪俸的人戶。 趙匡胤雖然對臣下大施恩惠,百般優(yōu)待,但不是毫無原則,有求必應(yīng)。對貪贓枉法、玩忽職守、枉殺百姓、經(jīng)商營利的,都嚴懲不貸。 以利籠人的至高境界是以利套人。抓住你愛財?shù)拿∈┲岳?,不但籠絡(luò)住你的心,還束縛住你的心。 宰相趙普愛財出名。一次,南唐國主李璨曾送五萬兩銀子給他,趙普想發(fā)財卻不敢收,怕別人說他里通外國,便向趙匡胤報告了這件事,請示該如何處置才是。趙匡胤說:他既送來,也不可不受,你既向我匯報此事,我也不懷疑什么。趙匡胤雖這樣說,可趙普還是不敢收下,他一再叩頭辭讓,趙匡胤說:這并不只是你個人與南唐之間的事,宋朝作為大國,體面不能丟,不可自為削弱,當使南唐對我們感到神秘莫測,這才是我的本意。趙普這才敢收下這份重禮。 趙匡胤要趙普收下銀子,他是想讓趙普在內(nèi)心深處留下一個無法消除的陰影,讓他總為此事而內(nèi)心不安,讓他不敢對自己有任何的隱瞞。這就是趙匡胤對趙普施加的最有效最深沉的控御。 后來南唐國主派其弟李從善來宋覲見,趙匡胤在正常的賞賜外,又密贈他5萬兩白銀,與南唐國主送給趙普的數(shù)目一樣。此事傳到南唐,使他們的君臣都很震駭。趙匡胤是借此事向南唐表示,自己對于臣下與你們的一舉一動都洞若觀火,而你南唐想在我們君臣之間搞什么花樣,只不過是枉費心機。同樣是五萬銀子,這一收一放,起到多層效用,一箭雙雕。 趙匡胤分利更有一種和平主義傾向,不愿拿軍隊百姓的生命去冒險的深遠思想。他為天下守財,生活儉樸;而為天下用財時,出手慷慨。宋太祖討伐平定南方各國時,沒收其府藏另外貯存為一庫,叫做“封樁庫”,每年國家財政支出后的剩余部分也存入其中。 他曾經(jīng)對親近的臣子說:“后晉的石敬瑭割讓幽燕地區(qū)的各州郡給了契丹。我憐憫那八個州郡的百姓長久淪陷于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等到庫藏積蓄到500萬緡,就派人到契丹去贖回這些州郡。如果契丹不聽,則拿出這些錢招募士兵,以圖謀攻取?!彼€說:“遼兵數(shù)次侵擾邊境,如果我用20匹絹的價錢收購一名遼兵首級,遼軍精兵不過10萬人,總共只需花費我200萬匹絹,而遼兵就會被我消滅殆盡了?!彼乃惴ㄟ^于簡單,但無論募兵也好,贖買也好,都是不愿人民受苦,希望以金錢換土地的方式解決問題。趙匡胤是雄才之主,不避艱險,有此賄賂政策實出有因,那就是宋的軍事實力遠負于契丹。換土地、釋兵權(quán)這些做法固然不如屠殺功臣來得徹底,但能減少風險和人民的損失。從這點講與能分利的人合作起來風險更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