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從總體上來說,具有分析思維的特征,其發(fā)展的軌跡可看成沿著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推進。 一 西方哲學的源頭大抵都可以追朔到古希臘,其最初形態(tài)便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它是以追問“物質是什么開始的”,可以說希臘最早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第一批科學家。 其中最耳熟能詳?shù)谋闶翘K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孫三人。 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形態(tài),基本上是從自然本身來說明宇宙自然。蘇格拉底認為,人們將感官所認知到的事物作為本原并不可靠,反而把靈魂的眼睛變瞎了。他主張“求援于心靈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尋求存在的真理好些”。在蘇格拉底看來,哲學的對象不是自然而是心靈,是認識自身中的善,即人的德性。這是蘇格拉底從對自然哲學批判中得出的結論,并由此引發(fā)古希臘哲學的轉向,即從關注自然的自然觀轉向關注人生的歷史觀。 蘇格拉底哲學所關注的已不再是自然,而是人生,即專注于在倫理道德中尋求一種普遍的東西。不過,蘇格拉底還沒有把普遍的東西與個別的東西完全分離開來。柏拉圖沿著這一思路前進,不僅把二者分離開來,而且把普遍的東西視為獨立存在的理念。 柏拉圖認為,人類感官所經(jīng)驗到的一切具體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這種現(xiàn)象既存在又不存在,是相對的、不穩(wěn)定的、暫時的。只有絕對的、穩(wěn)定的、永恒的理念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個別的事物只是理念的摹仿和影子。柏拉圖哲學把現(xiàn)象與本質合為一體的現(xiàn)實世界二重化,即在可感世界之外構造一個理念世界。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據(jù),可感事物則是理念的派生物。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發(fā)展環(huán)節(jié),柏拉圖的理念論深化了個別與普遍、感性與理性、現(xiàn)象與本質的哲學認識。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古希臘哲學從一開始就提出和探討萬物本原的問題,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解,所謂“本原”,就是萬物都由它構成,最初由它產(chǎn)生,最后又復歸于它的那個東西。《物理學》是亞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自然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即是廣義的物理學,其原義就是自然。他在《物理學》中把“自然”定義為“運動和變化的本原”。自然界是運動變化著的,運動和變化的根源就是自然本身。亞里士多德為了突出自然哲學的地位,把“存在著的事物”分作兩大類:一類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一類是“由于別的原因而存在”的事物。從自然存在的事物同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的區(qū)分來看,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自然”也可以說是宇宙萬物所固有的自我運動能力和內在的本質特性。亞里士多德哲學既有豐富的自然觀思想,又有深刻的歷史觀意蘊,其歷史觀集中體現(xiàn)在倫理思想中。在亞里士多德之前,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探討過善、幸福等倫理學范疇。 亞里士多德也把善和幸福等問題,作為自己倫理學體系的中心論題考察。在標志著亞里士多德道德觀最終形成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他指出:“一切技術和研究,正如一切行為或選擇,看來都是趨于某種善的,所以,善被合理地認為是萬物所追求的目的”。不同的事物在追求不同的目的,而人類所追求的目的乃是“至善”。至善作為最高的善,是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因而具有完滿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美德都以一定的自然能力為根據(jù),但只有當它們?yōu)檎軐W的智慧所指引時,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美德。人類的幸福和至善,就在于符合德性的活動。 另一古希臘哲學的代表性學派就是畢達哥拉斯學派。 以時間而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誕生還要在蘇格拉底之前。畢達哥拉斯學派最基本的觀點是數(shù)原論以及和諧論,即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和諧的。古希臘哲學家對于“什么是萬物的本原”,大體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本原是組成事物的物質性的元素,從水、火、土、氣到“根”、“種子”、原子;另一種認為本原是一般性的范疇、原則,就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shù)”。 對數(shù)學的重視為這一學派在數(shù)學史上贏得了重要地位。他們將東方偏于實用的數(shù)學上升到理性的普遍的定理。除了發(fā)現(xiàn)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外,“數(shù)學”這個詞也是畢達哥拉斯學派首先采用的。此外,在哲學史上畢達哥拉斯學派也是最早使用“哲學”(Philosophy)這一名稱的,并稱自己是哲學家或愛智慧者(拉爾修 著名哲學家生平和學說第一卷第十二章)。 畢達哥拉斯學派有兩條格言:“什么是智慧的?——數(shù)”,“什么是最美的?——和諧”,這兩條格言構成了這個學派的最基本的觀點。在研究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音樂可以歸結為數(shù)的一定比例和關系。通過研究數(shù)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各種各類的和諧的特性與比例,而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個本性來說都是以數(shù)目為范型的,數(shù)目本身則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它事物。他們從這一切進行推論,認為數(shù)目的元素就是萬物的元素,整個的天是一個和諧,一個數(shù)目。既然萬物產(chǎn)生于數(shù),數(shù)具有和諧的性質,那么萬物亦具有和諧或趨向和諧的性質,世界同一是由于萬物之間數(shù)量關系的和諧比例。畢達哥拉斯學派把已存在于生產(chǎn)、技藝領域內的和諧觀念提煉、概括,使之升華為一種哲學范疇,從而構成畢達哥拉斯主義的核心觀念。數(shù)原論和和諧論直接影響了柏拉圖的理念論及近代的唯理論和唯心論,對后世辯證法思想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 近代科學革命導致了哲學的進步。歐洲近代認識論是古希臘抽象理性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是科學昌盛的時代的產(chǎn)物。西方近代哲學基本上區(qū)分為經(jīng)驗論與唯理論兩大流派。在英國,唯名論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人們普遍重視個別的、感性的、經(jīng)驗的東西,直到近代以來英國的實驗科學也蓬勃興起,在哲學上形成經(jīng)驗論,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等是其主要代表;而在歐洲大陸,正統(tǒng)神學的實在論一直占支配地位,人們普遍重視一般的、理性的東西,并在哲學上形成唯理論傳統(tǒng),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是其主要代表。 對人的價值的深入思考是由擅長于哲學思考的德國人首先承擔起來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人性的分裂,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紅色恐怖,都引起了德國哲學家的深沉思考。由康德創(chuàng)始的德國古典哲學,其基本精神是高舉理性和自由兩面旗幟。黑格爾則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頂峰,主要由“精神哲學”、“邏輯學”、“自然哲學”三部分構成。《精神現(xiàn)象學》作為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導言,宣稱哲學不僅是對真理的愛,而且哲學本身就應當成為真理的知識。 黑格爾認為 “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 。他把實體即主體的思想概括在“絕對精神”這一最高概念中?!毒瘳F(xiàn)象學》中,意識經(jīng)過自身發(fā)展的諸形態(tài),最終達到“絕對知識”,即以純概念的形式描述絕對精神的真理知識,從而進入《邏輯學》。黑格爾的邏輯學,旨在論證本體論、認識論與辯證法相統(tǒng)一的思想。他指出:“思想不但構成外界事物的實體,而且構成精神性的東西的普遍實體?!边@就是說,以純粹思想為對象的邏輯學與研究思想所把握的事物本質的“形而上學”是可以合流的。而在黑格爾的自然哲學體系中,“生命”是概念在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方式。生命個體被揚棄,也就是精神的出現(xiàn)。這就構成從自然哲學到精神哲學的過渡,即從自然觀發(fā)展到歷史觀。精神哲學考察的對象是人的精神的本質,即理性和自由。真理使精神成為自由,自由使精神成為真理。
三 現(xiàn)代西方哲學劃時代的人物是叔本華。從他開始,哲學的眼光從外部世界轉向人的內心世界,實現(xiàn)了從工具理性向價值哲學的轉化。 叔本華認為人的理性、人之有知識,只是表面現(xiàn)象,在這現(xiàn)象后面的本質是盲目的意志、欲望。從外表看似乎人的意志、欲望是受人的理性所指導、支配的。其實理性只不過是意志雇傭的向導,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為滿足欲望的手段。或許是由于叔本華對人性看得太透徹,他產(chǎn)生了悲觀主義的人生觀。他的悲觀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預見。 追隨著叔本華的思想軌跡,尼采提出了強力意志,一掃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的氣息。尼采從對古希臘悲劇的研究中提煉出“酒神”概念,賦予形而上的地位,以此表達人的生命本能的解放和道德法則的破壞。他把藝術化的人生看做實現(xiàn)他強力意志的方式,用“醉”和“夢”這兩種生命狀態(tài)來比喻藝術經(jīng)驗,把藝術建立在生命的根基之上,使生命獲得藝術的形式。 尼采還進一步把藝術和真理區(qū)別開來,擴大價值哲學的領地。尼采指出,所謂“真實的世界”只是一個虛構,現(xiàn)實世界是惟一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是荒謬而無意義的。所以,“悲觀主義是真理”,但真理不是最高的價值標準,我們不能靠真理生活。從人生的角度看,求外觀的意志比求實在的意志更形而上,藝術比真理更有價值,做夢的需要植根于人類至深的本質?!侗瘎〉恼Q生》正標志尼采哲學的誕生。尼采以古希臘的酒神精神為基礎,反對理性,提倡解放人的本性,并以酒神作為重估一切價值的標準。 由于叔本華、尼采把意志看成比理性更本質的屬性,就給價值哲學找到了基點。價值是客觀滿足主觀需要的一種屬性,對于價值科學來說,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是第一位的。在價值哲學的旗幟下集合了哲學、歷史、宗教、藝術等人文和社會科學的隊伍,以滿足人的更高的精神需要,探索理想的生活方式。這些哲學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其后西方哲學的發(fā)展。 |
|
來自: 一介書生五十后 > 《生活、自由與思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