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當一個天才發(fā)明家開始攀龍附鳳...... 文/晏凌羊 1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對歷史有重大貢獻的太監(jiān)。 一個是下西洋的鄭和,另外一個便是造紙的蔡倫。 蔡倫的名字非常響亮,因為他是和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術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美國權威著作《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列為第七位,僅次于中國的孔子,遠在秦始皇之前。 仔細審視流傳下來的蔡倫那張唯一的畫像,你會發(fā)現(xiàn)此公面白無須。 是的,他是一個宦官,而這個宦官的一生也是令人唏噓。 2 蔡倫出身于東漢初年一個從事冶鑄的鐵匠世家。 歷史并沒有描述蔡倫的家境到底如何,他之所以進宮當太監(jiān)到底是因為家境貧窮還是別的原因,我們不知道。 今天我們講到那些罪無可恕的強奸犯,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把他拉出去化學閹割!” 但其實,化學閹割的過程并不是很痛苦,主要是利用注射或口服抗睪丸酮藥物,以降低被閹者本身的睪丸酮(也就是男性荷爾蒙)的產生,從而使其失去性欲和性能力。 而古代,讓一個男人變成太監(jiān),用的是“物理閹割”。 一般來說,物理閹割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繩系法”,就是在男童幼小時,用一根麻繩從生殖器的“睪丸”根部系死,既不影響溺尿,卻阻礙了生殖器的正常發(fā)育。久而久之,男童的生殖器便會失去功能。 但顯然,蔡倫不屬于這種情況,因為他入宮當太監(jiān)時已經十五歲了。也有人說,蔡倫是在18歲以后,由地方官員推薦才進皇宮做了宦官。 他遭受的應該是“割除法”。 古代對男人實施閹割的步驟大致是這樣的: 先將被施刑的人脫光衣服置于特制的案板上,呈大字形,用繩索固定雙手,在腰部墊以衣服之類的軟物,再將雙腳以繩索牽綁到兩側的柱子上,位置比頭部高,使臀部懸空。 手術時,先是用白布或繃帶把被閹割者的下腹部和大腿上部緊緊綁牢,然后用辣椒水洗滌將要手術的部位。閹割用的手術刀是一種類似鐮刀的彎刀,刀鋒很鋒利。刀子匠會一手捏緊被手術人的陰莖與陰囊,另一只手用刀猛然將陰莖和陰囊從根部切下。 只是眨眼之間的工夫,標志男人的寶物就與被閹人的肉體分離了。接下來,會有一根白蠟針插入男人的尿道,然后再用繩子拴緊。傷口處用一種浸過冷水的紙覆蓋,然后小心地包扎好。 據(jù)說被閹的人,經過這一系列的程序后,還不能馬上臥床,必須由人攙扶著在屋子里走上兩三個小時才能臥床。手術后三天,必須滴水不進。三天過后,拔掉白蠟針,尿噴涌而出,即閹割成功。 被閹割的男人,生理上會產生一系列變化:不長胡須、不長喉結、聲音變細、性格變溫和、陰莖不再勃起。這種人既不能對女人構成性威脅,又更容易使喚。 縱然是在今天看來,“做太監(jiān)”也是一種有辱自我尊嚴和祖先門楣的選擇。很多人講起蔡倫入宮當太監(jiān)的事兒,總認為他是被逼的,但這或許是一種自主選擇也未可知。 3 蔡倫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非常善于察言觀色。 入宮不到一年,他就當上了“小黃門”,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很快,他升官了,當上了黃門侍郎,主管公文的傳達工作。 官不大,但卻離皇帝近,可以經常跟皇宮貴族和王公大臣接觸。 正是在這個時候,蔡倫得到了竇皇后的賞識。竇皇后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父竇融是東漢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當時,竇皇后久嗣不孕,對生出來兒子且兒子被立為太子的宋貴人、梁貴人產生了嫉妒之心。 宮斗戲開始上演,蔡倫則成為了幫兇。 竇皇后先指使蔡倫誣陷太子劉慶的母親宋貴人“挾邪媚道”,最后宋貴人屈打成招,服毒自殺,竇皇后便將太子廢為清河王。 歷史上就記載了這么一筆,但如果我們深究細節(jié),可能便會“細思極恐”。也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安排、設計、博弈,竇皇后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竇皇后弄死了宋貴人、貶黜了原太子之后,又指使人誣陷梁貴人,奪了她的親生兒子劉肇當養(yǎng)子,并讓劉肇當了太子。 不久,皇帝去世,10歲的劉肇登基,他就是歷史上的漢和帝,竇皇后則成了掌權的竇太后。 作為大功臣,蔡倫一步登天,被提拔為中常侍,伴隨皇帝左右。 而這時候,蔡倫還不到三十歲。 4 竇太后垂簾聽政十年后就掛了,一直做慣了傀儡的漢和帝本就對竇氏集團非常反感,也早就想收拾竇氏集團的羽翼了。 很多人被收拾了,唯獨蔡倫穩(wěn)坐釣魚臺,因為這時的他,已經取得了漢和帝的信任,還抱上了新皇后的大腿。 新皇后名叫鄧綏。 鄧綏的名字相信大家都聽過,她是個了不起的皇后。她從小心思機敏,不愛女紅愛看書,長得又很漂亮。 剛入宮時,她只是一個貴人,但她很快贏得了漢和帝的青睞,并很快取皇后而代之。在這個過程中,蔡倫也出了不少力,所以鄧皇后上位后,也很是看重蔡倫。 鄧綏跟竇皇后完全不是一種風格的人,她擔心漢和帝多次失去皇子之后,恐怕再無子嗣,竟主動多次選拔美女進宮,讓皇帝寵幸。鄧綏在宮中混得如魚得水,蔡倫也就有了保護傘,不會受威脅。 漢和帝比較命短,不到三十歲就死掉了,鄧綏就成為了掌權的鄧太后。 蔡倫審時度勢,竭力討好這個新主子。 新主子是個才女,喜歡吟詩作賦、舞文弄墨,但同時又崇尚節(jié)約、不喜奢華。 鄧太后寫字、畫畫或者發(fā)行什么書籍,需要大量的紙張,但當時的造紙水平很低。 重量輕的,比如絲絹、布匹之類的,成本高;成本低的竹簡、樹皮之類的材料,又很笨重。 蔡倫看到這一點之后,懷著討好主子換取自己的仕途的精神,開始專攻造紙術。 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一件事情只要沉下心來去做,便真能想出辦法來。經過無數(shù)次的試驗,蔡倫終于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造紙方法:利用樹皮、破布、麻頭、漁網等原料精心制造出了植物纖維紙。 一時間,蔡倫名滿天下,受到皇后的特別嘉獎,造紙術也因此在東漢全境得以推廣,造福了全人類。 5 鄧綏當上太后兩年,就失去了親生的唯一的兒子。 她只好從皇族中挑選一個人來繼承皇位,最終,13歲的皇侄劉祜成功當選。 劉祜就是漢安帝,是竇皇后當年貶黜的太子劉慶(后來的清河王)的兒子。 劉祜即位之初,鄧綏一直把持朝政,因此,蔡倫一直得到重用。 他被封侯,還有封地,這在太監(jiān)中已經算是混得非常好的了。封侯后不久,他又成為了鄧太后的首席近侍官。 這個官銜聽起來不大,但任何人都不敢小瞧,滿朝文武想要見到掌權者都要先經他傳報。 蔡倫,也走到了人生頂峰。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公元 121年,鄧太后死了,蔡倫的靠山倒了。 已經長大成人的劉祜,當然不能放過蔡倫這個當年參與廢掉自己親爹、害死了自己親奶奶的太監(jiān),于是,蔡倫提心吊膽的日子開始了。 蔡倫覺得與其坐以待斃,受辱而死,還不如自行了斷。 于是,在鄧太后死后沒多久,蔡倫就在京都洛陽自盡了,享年約六十歲。 史書里說他臨死前“沐浴整衣冠”,自盡方式是飲藥而死。 我們無法得知,蔡倫臨死之前到底在想什么。是感慨當年為何不斬草除根?還是哀嘆自己這一生身陷權力的漩渦,身不由己為權力擺布? 6 蔡倫是一個宦官,對他而言,或許登上權力頂峰才是最大的追求,可他被后世記住的身份,卻是一個發(fā)明家。 搞發(fā)明,蔡倫的確是一把能手。 漢和帝小的時候,蔡倫受竇皇后之托,經常陪伴在他左右(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另外一種監(jiān)視)。漢和帝練習劍法的時候,不巧把天子劍弄斷,隨后發(fā)怒說要懲罰鑄劍之人,蔡倫自告奮勇說他去督造。 于是,蔡倫發(fā)揮了“頭懸梁,錐刺骨”的精神鉆研鑄劍之術。 他先是飽讀群書,隨后又去皇家作坊查看制作流程,不遠幾百里跑去找有名的工匠學習鑄劍之術,甚至親自上陣學習淬火技巧。 蔡倫從中得知要鑄造一把上乘之劍淬火的過程十分重要。 終于,蔡倫督造出了一把鋒利的天子劍,漢和帝見狀大喜,想升蔡倫的官,但蔡倫推辭不受,說這是自己分內之事,使得漢和帝對他極為贊賞。 而后,蔡倫又用這種方法督造了杯盞等皇家御用器物,全都非常堅固耐用。 你說他是不是一個天生的發(fā)明家? 如果你讓他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不是為討好、巴結上級做這些事,恐怕他沒法這么積極。 蔡倫的所有發(fā)明中,最偉大的還是造紙。 造紙術發(fā)明以前,人類雖然也有甲骨、竹簡、羊皮、絹帛等可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材質要么堅硬,要么笨重,要么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材料。 蔡倫之前的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也不符合蔡倫所發(fā)明和改進的紙張的特征。 蔡倫造紙的方法,在今天看來很稀松平常,但在當時,卻幾乎可以說是只有神才能想得到的方法了。 經過無數(shù)次的調研、試驗、改進、冥思苦想,蔡倫終于想到了一個造紙法:他先讓工匠們把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或者蒸煮。 大水池里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壓平、曬干,就變成了紙。 蔡倫發(fā)明的紙張,雖然不如現(xiàn)在的紙那樣細膩,但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直接改變了人類歷史。 (蔡倫發(fā)明的紙可能是這樣子的) 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紙張終于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后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有人甚至說,其他的發(fā)明都是與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了那個階段所以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而造紙術的發(fā)明卻是劃時代的、超前的。很多國家的人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后,都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 造紙術發(fā)明后,首先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隨后傳播到了東南亞,接著,它像蝸牛似地傳播到東亞、北非,用了將近一千年,然后又再經過了400年才傳遍了歐洲,直到1694年才傳入美國。 也就是說,在中國的造紙術沒有傳播到這些國家之前,他們居然沒有人發(fā)明“紙”這個玩意兒。 了解到這一點后,你不覺得蔡倫很牛逼么? 今天的我們講起蔡倫的生平,總替他感到惋惜。 也許你會說,蔡倫的確非常聰明,如果他把這種聰明勁兒都用在發(fā)明上,也許中國就了不得了。 也許你也不免想問:他本該是一個發(fā)明家,何以非要去沾惹權力? 可是,若不是蔡倫對權力有野心,他又哪里來的動力去搞發(fā)明? 而且,若不是蔡倫身處皇宮,離權力中心近,或許也就沒法調動那么多的資源為自己的發(fā)明工作服務。 你看,有時候,權力也是搞發(fā)明的春藥。 縱然蔡倫一次又一次地攀龍附鳳,我也很難對他生出鄙視之心。大概是因為到了中年,我開始覺得:一個人的命運其實并不完全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只要我們身處江湖,就注定會被一些看不到的力量牽制,任何人無法獨善其身。 如果不拼力往上爬,或許只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太監(jiān),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他拼命往上爬,最后被權力反噬,最終選擇了自殺,這叫“愿賭服輸”。 只是,他給人類留下了最寶貴的遺產,卻永遠不會被忘記。到了21世紀,依然有媒體、專家發(fā)表言論稱“蔡倫的造紙術,可與把人送上月球的探索相提并論?!?/span> 月球背面有三個撞擊坑,其中一個就是以“蔡倫”來命名的。 任何一個發(fā)明都是建立在無數(shù)次失敗的實驗之上的,造紙術也不例外。 為了搞發(fā)明,蔡倫“每至休沐(休息日),輒閉門絕賓客,暴體田野”,一想到他埋頭研究、探索新發(fā)明的樣子,我還是會對這個兩千年前的古人肅然起敬。 權力角斗場充滿了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身處其中實在太辛苦,而蔡倫在潛心搞發(fā)明那一刻,內心至少是歡愉的吧。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fā)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今天預備發(fā)的文章不是這篇,那篇準備發(fā)的文雖然已經寫得“很合作”,但還是無法通過審核。后臺我存了好多寫好了的民國人物小傳,但我擔心可能都沒機會發(fā)出來。為避免大家哪天找不到我.....請?zhí)崆瓣P注我小號吧:yuler0888。 關注「晏凌羊」 |
|
來自: 新用戶4853335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