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很重視虛實相生的道理,虛實相生主要是以虛托實。擺實即是布虛,虛布不好,直接影響實的藝術(shù)效果,容易使畫面充塞。繪畫中的虛實關(guān)系,物象是實,不是虛,但在中國畫中的虛實,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不是“有”就是“實”,“無”就是“虛”,而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即是“空無”,也可以是“實有”。這種“留白”的藝術(shù),是虛實在相互起作用,在視覺中也會相互轉(zhuǎn)化,虛變實,實變虛。往往“虛”比“實”更賦予豐富的內(nèi)容。所以畫中線條的內(nèi)外,即是“虛”,也可以看為“實”。清代畫家龔賢畫的山水,往往把千巖萬壑畫得濃密,其間寥寥數(shù)筆畫上一茅亭,不加渲染,這樣實處變虛處,虛處反而變?yōu)閷嵦?,顯得更加醒目和富有情意。 中國畫中的虛實對比觀念十分明確,簡潔明了,以黑白為基調(diào),具有理性思考的痕跡。這樣留白就成為一種無形的藝術(shù),藝術(shù)與真實的形象比較,藝術(shù)當然要高于真實的形象。因為實物的真想是有具體的形象,而留白的藝術(shù)是沒有實體的形象,畫中的形象是用虛幻的線條來表示。但在畫家眼中的形象,將是比較冠蓋的,可以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景物組合在一起,造成一種無畫皆成妙境的意象,給人留下無窮的聯(lián)想。因此,留白比畫中有物象的地方更有韻味,更有空靈之美,更能加強藝術(shù)的感染力。 我們不但可以從一般的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看出畫家對空白的靈敏感覺,即便是山水畫中的天、地和水也是常常不畫,留出空白。這里的空白處可以表現(xiàn)為天,可以為水,也可以天、水渾然一體。如果把背景的天和水都畫得很真實,那么就容易產(chǎn)生沉悶的感覺,全無意趣。要河水顯得寬廣、渺遠,那就用虛來破,掩映遮斷,不全畫河岸,就能化阻塞為靈動,即使水面也成為一望無邊的遠了。 如果要山顯得高,把山全畫出來,也不會顯得很高,因此就在山腰處留一片空白的云,以云加以襯托,也許無形中山即會顯得雄偉峭拔。這就是中國畫以留白的方法,產(chǎn)生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 中國畫的留白卻關(guān)系著整幅畫的精神所在,除了畫物象外無須加以增補其他什么,因為再添加,就成了畫蛇添足了。如畫風,風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象的透明流體,要畫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洋畫中是用色彩或斜線條表示,明顯可以感到風的力度。可中國畫不用任何多余的表現(xiàn)方法,只在具體的物象上,加以形象化。清代畫家李方膺畫的《風竹圖》,除了畫竹外,其余一片空白,不見用筆墨在物象外畫什么,但人們感到風的強勁,千古絕唱畫的是風中之竹。假如在竹子的后面再畫些斜線條以示強風,那這線條就顯得多余了,這就是中國畫的藝術(shù)所在。 山水畫中的畫云霧,常在山腰和山腳間留有一片空白,不畫一筆,可在觀賞者眼中“空白”不空,此“空白”雖是眼睛看不到的物體,可從畫面實有中去體會和聯(lián)想,山腰是什么?云霧,山腳是炊煙。所以國畫中說虛中有物,虛而不空。這是從實象中的情態(tài),趨勢中去看,即知是空白,卻也認為是有形象的含意。由此可知,中國畫的妙境,皆由虛處而生,就是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的道理。 |
|
來自: 伯樂書香小屋 > 《伯樂美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