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個佛教國度,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紅色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據(jù)說全國僧侶有40萬之多。 緬甸的佛教已流傳一千多年的時間,在緬甸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尊崇為國教。它對緬甸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緬甸人從出生,便受到佛的教誨,這個主題貫穿了他們的一生,并潛移默 化地注入他們生活中的每個細(xì)節(jié)。 緬甸人從出生起,便受到佛的教誨,這個主題貫穿了他們的一生,并潛移默化地注入他們生活中的每個細(xì)節(jié)。在緬甸,無論男女老少臨睡前都會叩拜祈禱,男孩子在5到16歲之間到寺廟學(xué)習(xí),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還俗,然后到老年繼續(xù)“出家”。緬甸人的一生,都與“出家”緊密相連,往往每個人會有幾次“出家”經(jīng)歷。 在緬甸,男人出家次數(shù)不限,時間可長可短??梢允菐滋?、幾個月、幾年,也可能是終生。出家當(dāng)和尚是緬甸人的宗教義務(wù),是沿襲的傳統(tǒng),也是答謝父母的方式,也可能是遭遇煩惱或做出重大決定前的一種修身養(yǎng)性。 寺廟的教育,讓這個民族溫和而謙卑,他們不會固執(zhí)己見地強求改造一切,更不會自以為是地進行抗?fàn)?。即使是?zāi)難,也讓這個民族的性格更為柔軟,而柔軟卻不等同于軟弱,更多的時候他們以“樂觀”代替了怨恨與咒罵,或許這便是“緬甸式微笑”感染了世界的原因。 緬甸是個宗教國家,和尚在緬甸擁有相當(dāng)高的地位。男人只有出家當(dāng)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rèn)其成人,還俗以后才能夠享有結(jié)婚的權(quán)力。當(dāng)然,不是男人全都是這樣,也有選擇做人妖的,則另當(dāng)別論。 緬甸男人一生中有兩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結(jié)婚。緬甸社會把人分成五個等級: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說來也怪,除信仰因素外,緬甸男人出家當(dāng)和尚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窮人為了有個地方吃住,富人為了長命百歲,體弱者為消災(zāi)去病,強壯者為福上加壽要出家當(dāng)和尚;運氣好要當(dāng)和尚高興些日子,運氣不好也要當(dāng)和尚去去晦氣;有的為了婚后幸福要出家,有的婚后為重溫婚前獨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盡管孩子老婆一大幫…… 緬甸是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國度,女人的地位很低,毫無地位可言。不僅要掙錢養(yǎng)家糊口,還要肩負(fù)繁重的家庭負(fù)擔(dān)。就算出家,緬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因為男人出家當(dāng)和尚可以還俗,還俗后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婦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當(dāng)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 在緬甸,男孩子到了7歲左右就要開始剃度出家了,這對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要。因為,在寺院里他們可以免費學(xué)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剃度出家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guī)讘袈?lián)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xué)?;蚣袨閱挝唤o孩子做剃度。 送孩子出家在緬甸像節(jié)日一樣隆重,事關(guān)信仰,儀式搞得非常隆重。人們給將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綬帶,騎上高頭大馬。有人給牽馬,有人撐傘,隊伍浩浩蕩蕩。一隊打著佛教旗幟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姑娘走在隊伍的前面,接著依次是載有吉祥大鼓的車、騎在大象背上頂著金傘的三藏經(jīng)保護神、手持僧用八寶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檳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綴滿準(zhǔn)備布施給僧侶的各種日用品的如意樹等,氣氛十分熱烈。 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廟里當(dāng)一周、兩周、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后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傊黾沂掷m(xù)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SPAN> 在緬甸,女人沒有要求必須出家當(dāng)尼姑,即便如此,緬甸還是有許多尼姑。不同的是,與男人相比,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盡管許多尼姑擁有高學(xué)歷。與男僧侶絳紅色的僧袍相比,緬甸尼姑的服裝卻是相當(dāng)靚麗。 不比其他國家的尼姑的衣服是灰褐色或黃色的,緬甸的尼姑服裝是淺粉色的上裝搭配橙紅的紗籠,加上一條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頂在頭上的紅布,在陽光下顯得分外搶眼,絕對是真正的“紅粉”佳人。緬甸的男女不平等是顯著的,比如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許女性靠近,更不允許像男人一樣上前給金佛貼金箔。尼姑的日子是相當(dāng)清苦的,不僅還自己化緣,一切粗活、重活也都要自己干,但這些似乎不能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任何印記。 過去,緬甸是一個“一夫多妻制”的國家,(從2015年8月31日起,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只要有能力,一個男人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但也有人娶四個以上的。如果娶了老婆養(yǎng)不起,就有權(quán)利讓她帶著子女去乞討…… 位于曼德勒市的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歷史不算悠久,但卻是緬甸最大的僧院,擁有2000多的僧人,從緬甸各地來這里學(xué)習(xí)的僧人不計其數(shù)。從5、6歲的小沙彌到60、70歲的大住持都有,其中不乏大德高僧,因此也被稱為千人和尚廟。 緬甸的僧人們遵守“過午不食”的規(guī)矩,每天午后到半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于是午餐變得十分重要。因為僧人多,因此一起吃飯也就非常的壯觀,有“千人僧飯”之說。當(dāng)然,這樣的場面只有在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才有。這里的僧侶以學(xué)習(xí)佛學(xué)為主要,而其他寺院的僧侶就要自己到街頭市場去布施。每天都有很多外國游客慕名前來光看僧侶們集體進餐的場面,久而久之,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著名旅游點,是每個到曼德勒游客的必到之處。 這座僧院的外觀并無特殊,有一座不算高的鐘樓,前邊的甬道盡頭就是大食堂,甬道兩側(cè)是僧人們學(xué)習(xí)和住宿的地方。每天上午10:15,僧院準(zhǔn)時敲鐘,一隊隊的和尚有序的列隊接受信眾的施舍,他們只是默默地雙手捧著手中的缽,讓施主把飯盛進缽里。如果施主準(zhǔn)備的還有菜,和尚就會再拿出一個小圓盒,讓施主們把菜放進去。然后蓋好蓋,轉(zhuǎn)身離去,聽不見任何交流說話的聲音。 地位比較高的和尚會兩三個人一桌的分開吃,地位比較低的和尚就是一排排地在一起吃的。雖然很多人在一起吃飯,但他們很遵守紀(jì)律,很安靜。也有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會兒就拿著各自的食物離開??梢赃@樣說,僧人們就餐的時間,要比他們等候進入食堂的時間要短得多。 緬甸人是個懂得感恩的國度,緬甸人認(rèn)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舍一杯清涼潔凈的水,則是一件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nèi)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 緬甸人的施舍和捐獻到處可見。數(shù)以萬計的佛塔和數(shù)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連市內(nèi)公共汽車的涼棚、公園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來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緬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錢修佛塔。他們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愿。 緬甸人很尊敬僧人,坐車不收他們的錢。和尚也很自覺,主動爬到車頂,不去占收費的座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