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天皇剛一即位,就因用人的問題和他的老哥平城上皇發(fā)生了矛盾。平城上皇一氣之下,在奈良另起爐灶,以致同時出現(xiàn)了兩個朝廷。810年9月,這時平城上皇的身體可能大見起色,便命令將都城從平安京搬到平城京,雙方矛盾急遽升溫,大有背水一戰(zhàn),滅此朝食的氣概。嵯峨天皇畢竟年輕,又是在崗天皇,遂把退休的過氣上皇,打了個落花流水,連藥子也不免做了馬嵬坡前的楊貴妃。平城上皇的兒子被剝奪了太子的地位,他自己羞愧之下,一腳跑進了空門,直到824年去世。
嵯峨在位14年,讓位給大伴親王,是為淳和天皇。淳和在位10年,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這期間嵯峨上皇一直在幕后操縱朝政,弟弟和兒子不過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公元842年)七月他去世為止。
這一段時期內(nèi),班田制繼續(xù)處于持續(xù)崩潰中,原本的律令也落后于社會發(fā)展,被迫進行多面修正。嵯峨就新設立了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種職銜,稱“令外官”,前者是天皇的秘書機構,后者負責京都的軍事,警察和審判事物。此外,他還頒布《宏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經(jīng)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的應用所撰寫的各種細目規(guī)定。
嵯峨天皇追求優(yōu)雅腐糜的生活,其生活作風帶動了整整一個時代,使平安時代早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承和九年(公元842年),嵯峨上皇死后沒幾天,被其權威壓制的種種朝廷矛盾立刻便爆發(fā)出來,即為“承和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