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要不要寫這篇文章,在很多人眼里,特別是無神論者眼里,對于藏族人朝圣的行為十分不屑,甚至抨擊。一部《岡仁波齊》,不同心態(tài)的人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作者也是無神論,無信仰的人,但是對于信仰我的觀點是,只要他不危害國家與人民,我們都要保持敬畏的態(tài)度。 因為去過一次318國道,所以我對西藏有著別樣的感情。說句真心話,那里的風景的的確確可以讓你忘記俗世的煩惱,去了那邊一周,真是一點也不愿回到現(xiàn)實社會中來。正是出于這種情感,我去看了《岡仁波齊》,真是很贊嘆和欽佩朝圣者的毅力,他們對于轉(zhuǎn)山朝圣的信念和強大的毅力,我自問確實做不到。 面對一些負面評論,我不想跟這些根深蒂固思想的人說些什么,爭些什么,畢竟我沒有資格去替他們說些什么,因為我沒有信仰。好吧,那就單純地講講歷史吧,藏族人為何會對山如此崇拜?這背后關(guān)于信仰的歷史,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西藏原始宗教中形成人為宗教的是本教,它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等自然物。本教認為天為三界之上界,為神和靈魂的所居之處。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在漫長的生息繁衍中,不斷地和大自然作斗爭。當天地間各種因素極為嚴重地影響到人們生存時,他們對自然現(xiàn)象便產(chǎn)生了崇拜。 早在吐蕃王朝從政治上、佛教從精神上統(tǒng)一西藏高原之前,以地區(qū)性小傳統(tǒng)為背景的神山崇拜已經(jīng)存在。這些地域性的信仰與本土的原始宗教有關(guān)。直到公元8世紀以后,吐蕃王室改宗佛教,原來的神山信仰才以“調(diào)伏”的方式逐漸被納入佛教大傳統(tǒng)的體系,眾多地方性的山神,于是變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如果你去西藏旅行,常常會夜宿狹窄的河谷,第二天又會乘車爬過一座座山峰。山路蜿蜒曲折,可以一直盤旋到海拔4000-5000的山口,然后再彎彎曲曲到另一個河谷。西藏人民與山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生活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山地在他們的文化中是一個基本的空間因素,是一切生活和信念的基礎(chǔ),也是他們認識自然的根源。 “神山”的藏話叫做“納日”或“拉日”,前者意為“圣地”,后者則是“魂山”,也有人把神山納入“西達”一類,本意是“土地的主人”和“萬物之根本”。 《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與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獼猴,先斬其足而殺之,繼裂其腸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云:‘若心遷變,懷奸反復,神明鑒之,同于羊狗’。凡是信仰本教的西藏先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白石乃是靈性之物,靈魂的所依物一般可充當“山神、土地神”等角色。 藏地所處深淵峽谷,雪山矗立,因此雪崩和泥石流等災禍經(jīng)常發(fā)生,古代藏民因此對雪山有著自然崇拜。同時,高原上星羅棋布的湖泊也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特殊的自然現(xiàn)象,在古藏人看來就像是顯靈。清代李心衡所著的《金川鎖記》有這樣的記載:
從這樣的描述中我們可知,環(huán)境是多么的惡劣。因此古吐蕃王朝的贊普對國家大事作出決策之前,都會先請巫師到拉摩南錯神湖觀看“圣影”,占卜吉兇。 莫高窟第159窟維摩詰經(jīng)變中的吐蕃贊普禮佛圖 在古吐蕃時期,山還被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者,它們被當做神靈和天王上下的“天梯”,藏語中稱作“穆塔”。例如在今天西藏林芝地區(qū)雅魯藏布江的北岸,有一座著名的本教神山“本日”山,山腰上有一顆掛滿經(jīng)幡的巨樹,傳說為通天之樹、大宇宙樹,有名為“天梯”。按照當?shù)氐牧晳T,會把早夭的孩童尸體裝進木箱,安葬在這課神樹的枝杈間,保證死者的靈魂可以升天。 再例如電影中的岡仁波齊也是一座神山。它位于阿里地區(qū)靠近中印邊界的地方,海拔6714米?!皩睘椤把钡囊馑?,“仁波齊”又叫“仁波切”是對上師的尊稱。它的原名是岡底斯,“底斯”為梵語“清涼”之意,意為“清涼的雪山”。 在原始本教的信仰中,外形像十字水晶金剛杵的岡仁波齊,向下伸到魯界,山峰插入神界,貫穿了本教的宇宙三界。古老的本教神祗鼓基芒蓋繁殖于初世之卵,下凡時以一束光芒射下,消失在岡仁波齊山上,然后以一個白色野牦牛的形象出現(xiàn)在岡仁波齊后的貝欽下凡山,那里是他下凡人間的第一個落腳點。(才讓太《岡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邊的古代文化》,《中國藏學》1996年1期) 這座山千百年來一直是印度教、西藏本教和藏傳佛教共同信奉的神山。相傳朝圣者轉(zhuǎn)山一圈,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轉(zhuǎn)十圈,可在五百個輪回中免受下地獄的痛苦;轉(zhuǎn)百圈,可在今生成佛。而在岡仁波齊的本命年馬年轉(zhuǎn)山一圈,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于常年轉(zhuǎn)十三圈的功德。(成衛(wèi)東《轉(zhuǎn)神山:岡仁波齊親歷記》) 電影《岡仁波齊》中在轉(zhuǎn)山的藏族人 按照史籍的說法,從涅赤贊普開始的七位贊普,是吐蕃最早的君王,他們都白天界下凡,所以被稱做“天界七王”。因為世界的形狀在縱向分做天、地、人間三個部分,所以這些天神要通過天梯下來,這天梯就是神山,它被看做連接天地的木梯,“這是一架吐蕃式的木梯,即用帶槽口的樹干架成的梯子”。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里,“小邦邦伯家臣及贊普世系”記載了第一位贊普的故事:
古代西藏最重要的登天之山是雅拉香波。它海拔6647米,在雅礱河源頭。而雅礱河谷是藏族的發(fā)祥地,在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壁畫上,還繪著雅礱河谷的第一塊農(nóng)田。 農(nóng)田受著雅拉香波雪水的澆灌,使人口得以繁衍,由此奠定了吐蕃王朝的物質(zhì)基礎(chǔ)。據(jù)吐蕃時期的文獻考證,西藏人在公元8世紀以前主要信仰本教,以雅拉香波為本教最重要的神山。雅拉香波為“上部守護之神”,統(tǒng)領(lǐng)著雅礱河谷所有的土地神。 吐蕃時代留下的頌歌,都在贊頌當時西藏最大的神山雅拉香波。從那時以后漫長的歷史中,西藏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山神體系。其主體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四方神山:東雅拉香波、南庫拉卡日、西諾吉康桑、北念青唐拉。這四座神山無法位于吐蕃統(tǒng)治的中心地帶。此外,重要的還有岡底斯山。 二是指世界形成之九神。傳說神山之父沃德鞏甲生了八個兒子,他們是雅礱的雅拉香波、北方的念青唐拉、上部覺娃覺卿、東方瑪卿伯姆熱、覺沃月甲、西烏卡日、吉雪旬拉曲保、諾吉康娃桑布。 在這些大神山之下,還有難以數(shù)計的地方性神山。凡有藏族居住的社區(qū),無不供奉自己的神山。有的為一個村子信仰,有的為幾個村莊信仰,還有的是一個家族的保護神。 八座神山位置標注 如今比較知名八座神山有:岡仁波齊(阿里地區(qū))、本日(也叫苯日神山,藏林芝)、墨爾多(川丹巴)、阿尼瑪卿(青瑪沁)、雅拉(川道孚康定丹巴界)、尕朵覺沃(青玉樹)、喜馬拉雅和卡瓦格博(滇德欽)。 時至今日,藏族人對山的崇拜與敬仰仍然深入思想,對于轉(zhuǎn)山而言,少了以前對統(tǒng)治者的服從,單純地成為祈福的方式。藏族人仍然深信,轉(zhuǎn)山是為自己為家人求福報的方式,轉(zhuǎn)山已經(jīng)成為詮釋藏族文化信仰最好的符號。 每一位轉(zhuǎn)山者都是心懷信仰、敬畏自然,不辭勞苦,歷盡磨難的。關(guān)于信仰,你可以沒有,但千萬不要做鄙視狀。且不說他們并沒有影響到你,單說沖著那份執(zhí)著,就值得敬重。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了,是誰修出了這條可以方便人們朝圣的318國道川藏線,關(guān)于這段歷史,作者之前也有寫過,當年修路的人們同樣值得我們尊敬,感興趣的讀者關(guān)注我后,后臺回復“318國道”就能看到了! 參考資料:《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王堯、陳踐;《西藏本教源流》夏砸·扎西堅參(1858~1933); 《金川歷史文化覽略》 張海清;《金川鎖記》清代李心衡;《岡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邊的古代文化》,《中國藏學》才讓太;《轉(zhuǎn)神山:岡仁波齊親歷記》成衛(wèi)東;《雪山之書 》 郭凈。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一本正經(jīng)說歷史(ybzjlishi) 關(guān)注我:一本正經(jīng)說歷史(ybzjlish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