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不念,但一年一度的高考還是如期而至!今日,2017年高考大幕正式拉開,全國將有940萬考生參加考試。
今有高考,古有科舉。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起源于隋朝,自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實(shí)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jìn)士考試為止,歷經(jīng)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發(fā)展歷程。不管是古代的科舉亦或是現(xiàn)在的高考,考生都需要走獨(dú)木橋,都需要過五關(guān)斬六將。 清代科舉考試程序圖 古代讀書人的主要出路,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后就有功名,才有當(dāng)官的可能。所以說,科舉是我國古代社會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憑考試成績進(jìn)入仕途,科舉制度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jī)會和條件,。在封建社會,文人都把參加科舉考試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經(jīng),所以才有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等數(shù)不清的名言警句。 明、清稱科舉為“科甲”,凡經(jīng)科舉考試中舉人、進(jìn)士的都稱“科甲出身”。我國古代各大家族都希望弟子科甲盈門,當(dāng)官者多。一方面是求取功名是為了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百姓謀取福利,為自己留下了一個好名聲。清代有的家族通過科舉考試,幾代人都是進(jìn)士出生,都曾任知府以上的官職,榮耀顯赫。 如,科甲連綿背如意錢。面文四字“科甲連綿”,楷書對讀;背“如意”二字橫讀。清代鑄造,直徑49.2、厚3.4毫米,重44.3克。制作較為精整,文字高挺,書體流利,筆畫細(xì)勁,棱角峻厲。 舊時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狀元”制度于唐代,舉人赴京應(yīng)禮部考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睹魇贰みx舉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jìn)士及弟。”及第,即科舉考試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狀元,都稱狀元及第。 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jìn)士,而狀元確實(shí)鳳毛麟角。據(jù)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科考的榜數(shù)為745榜,共產(chǎn)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 如,狀元及第背福祿壽圖。面文四字“狀元及第”,楷書對讀;背穿上隸書“?!弊?,穿左右下面分別鑄有蝙蝠、鹿、壽桃等圖案,寓意“福祿壽”。清代鑄造,直徑51、厚2.2毫米,重33.3克。 如,蟾宮折桂背雁塔題名錢。面文四字“蟾宮折桂”,楷書對讀;背文四字“雁塔題名”,亦為對讀。清代鑄造,直徑40.8、厚1.5毫米,重15克?!绑笇m”即指月宮,“折桂”是指攀折月宮中的桂花,寓意在科舉考試中得中。這一典故出自《晉書·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臂г栆詮V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自詡,后來專門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雁塔即陜西西安的大雁塔,唐朝新中進(jìn)士,均在大雁塔內(nèi)題名,所以用“雁塔題名”代稱進(jìn)士及第。 如,狀元及第一品當(dāng)朝背魁星點(diǎn)斗錢。圓形圓孔,清代鑄造。面文“狀元及第一品當(dāng)朝”,楷書旋讀。背魁星站立于海中鰲頭之上,臉朝右,一手捧斗,一手握筆,穿上有北斗七星,穿左四字“文星高照”。直徑61、厚2.9毫米,重51.2克。 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傳說魁星是個才子,曾連中三元卻因貌丑被逐出皇宮,憤而跳入東海,玉皇深憫其人,賜朱筆一支,命其掌管人間科舉文運(yùn)。故魁星神像頭部像鬼,其手中執(zhí)筆,意思是用筆點(diǎn)定中試人的姓名。鰲頭,是指皇宮殿前陛階上鐫刻的巨大鰲魚,古代凡翰林學(xué)士、狀元和承旨官朝見皇帝時均要立于陛階正中的鰲頭上,故稱入翰林院為“上鰲頭”。 連中三元是指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明人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寫道,“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東西,真?zhèn)€是足躡風(fēng)云,氣沖牛斗?!鄙梯`是浙江淳安人,曾官至明代首輔。他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連中三元”的。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yù),在漫長的古代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連中三元,其中文科有14人,真可謂寥寥無幾。 如,文星高照背連中三元錢。面文四字“文星高照”,楷書對讀;背文四字“連中三元”,亦為對讀。清代鑄造,直徑51.8、厚2.7毫米,重34.5克。 文星高照連中三元背和合如意錢。形制為圓形圓孔,清代鑄造。面文八字“文星高照連中三元”,楷書順讀,文字與外廓之間裝飾有卷草紋;背穿左為荷花,穿下為寶盒,穿右為筆、元寶(銀錠)、如意,諧音“和合如意、必定如意”。直徑45.5、厚2毫米,重19克。 五子登科最初來源于民間故事。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竇禹鈞的五個兒子都很聰明好學(xué),先后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當(dāng)朝太師馮道曾贊其“教子有義方”,“丹桂五技芳。”五子登科后來成為民間諺語,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禹鈞五子一樣取得科考成功。 如,五子登科背福祿壽喜錢。形制為圓形圓孔,清代鑄造。面文四字“五子登科”,楷書對讀;背蝴蝶、鹿、靈猴捧壽桃、喜鵲,諧音寓意“福祿壽喜”。直徑48.4、厚2.3毫米,重27.1克。
因為科舉制是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公平公正,使得寒門孺子只要苦讀就得以進(jìn)入仕途,獲得施展才智的機(jī)會。所以歷來莘莘學(xué)子頭懸梁錐刺股,不懼十年寒窗苦,前赴后繼參加科舉應(yīng)試。同時也促進(jìn)了當(dāng)時社會上努力讀書求學(xué)的風(fēng)氣。統(tǒng)觀民俗錢中有許多表現(xiàn)描寫當(dāng)時科舉考試的詩句和圖案,通過賞析,我們既可了解科舉考試在當(dāng)時社會中的重要性,又能想寒門學(xué)子期盼通過鐵硯磨穿、青燈熬干式的努力可以金榜題名,還能體會到科舉得中后那份“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欣喜若狂和得意洋洋,以及對“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的期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