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口齒

 願隨身 2017-05-20

口齒

  (2017-05-19 09:19:29)
口齒唇舌是人體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具有進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語音等功能。

口齒與臟腑的關(guān)系

部位關(guān)系臟腑
 
   
 
 

 

臟腑主要表現(xiàn)
脾主口唇,口為脾之竅,為脾之官
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
脾閉白苔如雪,脾冷則口甜,脾熱則口甘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脾者,唇之候
心主舌
心氣通于舌
心臟有熱,則舌出血、生瘡、唇揭赤
舌,心之候也
肝經(jīng)環(huán)唇內(nèi),絡(luò)舌本
肝熱則口酸、口苦、舌卷且縮,肝壅舌衄
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之標(biāo)
腎氣盛,齒長而堅,腎氣虛齒槁。腎液出于舌端。
齒動搖豁脫、疼痛、出血,皆腎病,腎熱齒槁、舌心干焦
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髓溢則齒長,腎虛牙疼,其齒浮
胃系所屬,胃經(jīng)循經(jīng)齒環(huán)口繞唇
五味入口,藏于胃脾,行其精華 
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
舌心絳干,胃熱心營受灼也。苔如膩胃中宿滯也


  牙宣

牙宣是指以齦肉萎縮,牙根宣露,牙齒松動,經(jīng)常滲血或滲膿為特征的疾病。牙宣是 口齒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早其多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鉭苦不及進治療,日久牙齒 失去氣血濡養(yǎng),以致動搖、脫落,咀嚼機能喪失。本病與西醫(yī)的牙周病相類似。
口齒
中醫(yī)認(rèn)為[齒為腑之門戶],對食物的消化,語言的發(fā)生,以及面容的完美等生理活動有直接關(guān)系。牙齒的健康與否,常標(biāo)示機體陰陽氣血之虛實盛衰。牙周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偶而在刷牙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牙齦紅腫或出現(xiàn)流血的現(xiàn)象,但往往被當(dāng)作是「火氣大」,而不以為意,等到發(fā)現(xiàn)牙齒動搖已經(jīng)事態(tài)嚴(yán)重了。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rèn)為牙宣病(牙周病) ,多半是因為得了其他牙病,如牙疳、牙瘡等轉(zhuǎn)變而成。得了牙病以后 ,加上氣血不足,再受風(fēng)熱邪毒的侵犯,就會發(fā)病?;蚴且驗槲笩嵘险?,而釀成此病。因此,牙齒失健,多因腎陰不足,虛火上升,胃陰虧虛,中焦?jié)駸嵫?,大腸熱結(jié),熱毒上攻等造成。病牙不進行根治,牙齦經(jīng)常滲血,日久牙周氣血營養(yǎng)缺乏,故可造成牙肉腐頹削縮,牙根宣露在外,牙齒缺乏依附,就很容易松動了
  1、胃火上蒸嗜食膏粱厚味,或飲酒嗜辛,辛熱傷胃,脾胃積熱,其熱循經(jīng),熏蒸牙齦,熱邪壅盛,傷及齦肉血絡(luò),齦肉腐化滲膿滲血,久則齦萎根露,牙齒松動?!睹麽t(yī)雜著》說:"蓋齒雖屬腎,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于土也。腸胃傷于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搖動,黑爛脫落也。"《血證論齒衄》說:"牙床尤為胃經(jīng)脈絡(luò)所繞,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隨火動,治法總以清理胃火為主。"
  2、腎陰虛損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虛精虧髓少,腎精不得上達,齒失濡養(yǎng),引起骨質(zhì)的萎軟,兼以陰虛火旺,虛火上炎于齦肉,久則牙齒疏豁,動搖,根露?!吨敝阜健氛f:"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yǎng),腎實主之。故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虛熱則齒動。"
  3、氣血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氣血不足,不能上輸精微于牙齦,牙齦失養(yǎng),兼以病邪乘虛侵犯齦肉,以致萎縮;氣虛不能攝血,血不循經(jīng),由齒齦間流滲而出,而成此病?!妒備洝肪硪话俣徽f:"牙齒雖為骨之所終,髓之所養(yǎng),得齦肉而固濟,可以堅牢,今氣血不足,揩理無方,風(fēng)邪襲虛,客以齒間,則令肌寒血弱,齦肉縮落,漸至宣露,永不附著齒根也。"

并發(fā)癥
  本病屬于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鏈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直接感染牙齦所致,故臨床的并發(fā)癥通常和局部組織的感染有直接關(guān)系??梢蜓乐芙M織的感染造成遠處組織以及器官的感染。如果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或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可因感染進入血液,造成膿毒血癥。

典型癥狀
  以牙齦萎縮疼痛,牙齦出血為主要癥狀。早期有牙齒浮起感,咀嚼無力,遇冷水時覺牙齒發(fā)酸,經(jīng)常有口臭、口粘,進食或刷牙時牙齦流血。繼而齒齦腫痛,牙縫溢膿或出血,牙齒松動,影響咬嚼。嚴(yán)重者發(fā)展為全口牙齒松動。病程中可有急性發(fā)作的牙周膿腫,局部紅腫熱痛,膿液量多,伴有發(fā)熱。

辨證施治

常用的方劑一 / 清熱甘露飲(醫(yī)宗金鑒)

[組成]:生地、麥冬、石斛、知母、枇杷葉、茵陳蒿各lO克,黃芩、甘草各3克,石膏 30克。 

[制劑用法]:水煎服,加燈心2克為藥引。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yǎng)陰清熱。治療牙周炎日久牙齒松動,牙齦暗紅者。


常用的方劑二 / 清胃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石膏(鍛)12克,黃芩、生地各3克,丹皮4.5克,黃連、升麻各3克。 

[制劑用法]:用水4OO毫升,煎至300毫升,食后服。每日1劑。 

[功效主冶]:清胃瀉火。治療胃經(jīng)實熱之牙,血出如涌,口臭而牙不動。


證型病因病機主證治則方藥
胃火上蒸脾胃積熱,上犯齒齦煩渴多飲,口干口臭,牙齦紅腫痛,溢膿,牙齒宣露清胃瀉火,消腫止痛清胃散
腎陰虛損精虧髓少,無力上達,陰虛火旺,虛火上達頭暈、耳鳴、腰酸、齦肉潰爛,齒疏豁不固滋陰補腎,益精固齒六味地黃丸
氣血不足氣不攝血,血不循經(jīng),肌寒血弱,齒失濡養(yǎng)面色白,畏寒倦怠,牙齦色淡,萎縮,經(jīng)常滲血補血益氣,養(yǎng)齦健齒八珍湯

  胃火上蒸

  【證見】牙齦紅腫疼痛,出血溢膿。煩渴喜冷飲,多食易饑,胃脘嘈雜,口干,口臭,大便秘結(jié),尿黃。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消腫止痛。
  【方藥】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當(dāng)歸10克,牡丹皮12克,黃連10克,升麻6克。水煎服。
  牙齦紅腫較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梔子。出膿者,加馬勃、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出血明顯者,加旱蓮草、白茅根、茜根。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芒硝。

  腎陰虧損
  【證見】牙齒疏豁松動,咀嚼無力或微痛,牙齦潰爛萎縮,邊緣微紅腫,易滲血,齒根宣露。頭暈,耳鳴,腰酸,手足心熱。舌質(zhì)微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補腎,益精固齒。
  【方藥】
  處方:熟地黃18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2克,澤瀉12克。水煎服。
  牙齒動搖,牙根宣露明顯者,加枸杞子、龜板、菟絲子,以助益腎精固齒。耳鳴、手足心熱者,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
  若腎陰虛而兼有胃熱者、以滋腎陰、清胃熱。若見腎陽不足之象,如腰寒肢冷,小便清長等。
  處方:骨碎補12克,補骨脂12克,續(xù)斷15克,雞血藤15克,旱蓮草15克,知母10克,黃柏9克,白術(shù)12克,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生龍骨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黃芪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血不足
  【證見】牙齦萎縮,顏色淡白,牙齦滲血,刷牙及吮吸時易出血,牙根宣露,牙齒松動,咀嚼無力。面色發(fā)白,畏寒倦怠,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胃呆納少,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益氣補血,養(yǎng)齦健齒。
  【方藥】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熟地黃15克,白芍12克,當(dāng)歸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6枚。水煎服。
  牙齦滲血者,可加阿膠、血余炭、藕節(jié)炭,以養(yǎng)血斂血止血。如證見畏寒倦怠,胃呆納少,大便溏等氣虛陽虛為主者。

牙宣門主論

岐天師曰∶牙宣,又名齒衄。齒乃骨之余,腎之所主也。腎火外越,故齒出血,以六味地黃湯,加骨碎補一錢治之。(《秘錄》)

陳實功曰∶牙齦血出如線,或鮮血時從外溢,名曰牙宣。此乃心腎火邪,逼血妄行之故,治當(dāng)涼心滋腎為主。如血出如線,其涌如泉者危。(《正宗》)

馮魯瞻曰∶小兒二三歲后,乳食互進,或醉后房勞乳兒,致成腎疳。啼時滿口皆血,名曰宣露。(《錦囊》)

又曰∶凡血從齒縫中或齒根出者,謂之齒衄。有風(fēng)壅,有腎虛。風(fēng)壅者,清風(fēng)散,外以祛風(fēng)擦牙散;腎虛者,以腎主骨,齒者骨之余,虛火上炎,服涼藥而愈甚者,此屬腎虛,上盛下虛,宜鹽湯下安腎丸,仍用青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擦之。然少陰氣多血少,故其血必點滴而出,齒亦隱隱而痛,多欲者犯之。亦有胃熱而齒斷出血者,陽明氣血俱多,火旺則血如潮涌,善飲者多犯此。宜清其熱,清胃散主之。

又曰∶齒縫出血者,以大劑六味地黃湯加骨碎補一劑即瘥。間有不瘥者,腎中火衰也,再加五味子、肉桂而愈。

竇漢卿曰∶牙宣,謂脾胃中熱涌而宣露也,亦名齦宣。此候牙齒縫中出血,上屬脾,下屬腎,吐血痰至斗,為難療者。急宜速治,遲則難生。先用蚌水灌凈,然后吹藥。(《全書》)

汪省之曰∶牙宣乃陽明胃經(jīng)實火上攻,故血從牙縫中出也。血出不止者殺人。(《理例》)

又曰∶胃虛火動,腐爛牙齦,亦能有此;但常常滲流淡血不止,非同實火鮮血直出也。實火以清胃石膏湯為主;虛火宜歸芍地黃湯為主。如齒齦腐爛血出不止者,犀角地黃湯、人中白散主之。

奎光曰∶牙宣,乃齒縫出血,上屬脾,下屬胃,實火上攻所致。亦有胃虛火動,腐爛牙齦,以致淡血滲漏不止,內(nèi)服扶脾清火之劑,外用珍珠散吹。

牙宣門主方
加味地黃湯
大熟地(四錢) 山萸肉 山藥(各二錢) 骨碎補(三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一錢六分) 水煎服。

止血四生湯
生荷葉 生柏葉 生地黃 生艾葉(各三錢)
水二盅,煎一盅,加童便一小杯和服。

齒齦出血(《蘭室寶鑒》)麥門冬煎湯漱。

又方 人中白 ,研細,擦之。

又方 陳糟茄子 灰,擦之。

又方

香附米( ) 石膏( ,各一兩) 側(cè)柏葉(火焙黃,五錢) 青鹽 (三錢)
研細,清晨擦牙。漱口。

齒衄 馬糞燒灰存性,研細,擦之,立止。

竇氏秘方 治牙宣并穿腮腫毒。

鹿角灰(二錢) 牛黃 玄明粉 黃柏(蜜炙褐色) 雞內(nèi)金( ) 珍珠 人中白( ) 靛花 白硼砂 大紅絨(燒灰,各一錢) 黃連(一錢五分) 冰片 五倍子(各三分) 雄黃(五分) 麝香(二分)
各另研細和勻,吹患處。

齒衄固齒擦牙散
上好食鹽(成塊者 ) 骨碎補 生軟石膏(各四兩) 新鮮槐花(二兩)
搗爛為團,曬干再磨末,擦牙甚妙,且能固齒。一方多寒水石、沒食子。(酒煮火烘。)

齒根邊津流血不止 苦竹茹四兩醋煮,含嗽吐之。

齒血。(《醫(yī)旨緒余》)
三制大黃(研末三錢)
用枳殼煎湯,加童便調(diào)下,即止。

珍珠散(奎光。) 治牙宣。

烏賊骨(去殼) 象皮(炙脆) 降香節(jié)(忌鐵器) 龍骨( ) 珍珠(各一錢) 兒茶 沒藥 乳香 朱砂(各五分) 廣三七(二錢) 冰片(一分五厘)
共研細末,取棉花如指大,捻成團,蘸水再捺成扁式,方蘸藥塞患處,以指按之勿動,二三次即愈。

牙齦出血 草決明煎湯噙之,即止。

齒衄出血吃食不得。
白龍骨 黃連 牙硝(各一兩) 冰片(一錢) 白礬(一分)
共研細末,每用少許,敷牙齦下。

滿口齒出血 枸杞子為末,煎湯漱之,然后吞下,立止。


《醫(yī)宗金鑒》
【方歌】牙宣初起腫牙齦,日漸腐頹久露根,惡熱惡涼當(dāng)細別,胃經(jīng)客熱風(fēng)寒侵。
【注】此證牙齦宣腫,齦肉日漸腐頹,久則削縮,以致齒牙宣露。總由胃經(jīng)客熱積久,外受邪風(fēng),寒涼相搏而成。有喜涼飲而惡熱者,系客熱遇寒涼,凝滯于齦肉之間;有喜熱飲而惡涼者,系客熱受邪風(fēng),稽留于齦肉之內(nèi)??蜔嵊龊撸例l出血,惡熱口臭,宜服清胃湯;客熱受風(fēng)者,牙齦惡涼,遇風(fēng)痛甚,宜服獨活散。外有齦牙腐臭,齒根動搖者,屬胃中虛火,而兼腎虛,齒乃腎之余,宜服三因安腎丸。又有牙齦腐臭,時津白膿者,屬胃中濕,熱宜服屬角升麻湯,外俱用胡桐淚散擦之,以食鹽沖湯漱口。惟牙齦動搖,或兼疼痛者,日以李杲牢牙散擦之,夜用固齒白玉膏貼之,緩緩取效。若齦肉腐爛,露牙床骨者逆。

方劑:獨活散
組成:獨活羌活防風(fēng)川芎(各一錢六分)薄荷生地荊芥(各一錢)細辛(七分)
上為粗末,每用二錢,水煎澄渣,食后服,日用三服。
【方歌】獨活風(fēng)毒注牙根,齦腫嫌涼痛莫禁,羌活防風(fēng)共生地,薄荷荊芥合芎辛。

又方:三因安腎丸
組成:補骨脂(炒)胡廬巴(炒)茴香(炒)川楝子(炒)續(xù)斷(炒,各三兩)山藥杏仁(炒)白茯苓桃仁(炒,各二兩)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方歌】三因安腎虛火爍,牙齦腐臭齒根搖,山藥杏茴苓骨脂,胡盧巴續(xù)川楝桃。

又方:胡桐淚散
組成:胡桐淚細辛川芎白芷(各一錢五分)寒水石(〔火段〕,二錢)生地(一錢)青鹽(二分)
共研細末,干搽牙齦患處,待頓飯時,以溫水漱去,少時再上。
【方歌】胡桐淚散牙齦腫,津血宣露或出膿,細辛寒水石生地,青鹽白芷共川芎。

又方:李杲牢牙散
組成:龍膽草(酒浸,一兩五錢)羌活地骨皮(各一兩)升麻(四分)
共研末,先以溫水漱口,用少許搽之。
【方歌】李杲牢牙擦齒病,牙齦搖動或兼疼,膽草升麻羌地骨,研末漱口搽有功。

又方:固齒白玉膏
組成:官粉(研,一兩)珍珠(末,三錢)陽起石(用僵蠶四十九條,防風(fēng)、當(dāng)歸、川芎、牙皂、青鹽、升麻、白芷、地骨皮各五錢,細新、〔高〕本各三錢,共研粗末,長流水五碗,同藥入砂鍋內(nèi),以桑柴火熬藥至三碗,去渣;再入砂鍋內(nèi),煎至一碗,將龍骨、陽起石火〔火段〕通紅,入藥汁內(nèi)淬之。如此七次,去藥汁,將龍骨、陽起石焙干,研末)麝香(末,二錢)龍骨(二兩)象牙(末,五錢)
用黃蠟三兩,溶化濾凈,再化,離火候溫,方入前藥和勻,乘熱攤紙上。如膏冷,將熨斗燒熱仰放,紙鋪熨斗底上攤之。用時先以溫水漱口,將膏剪一小條,貼于患處,閉口勿語。
【方歌】固齒白玉貼牙效,一切牙痛及動搖,官粉珍珠陽起麝,龍骨象牙黃蠟熬。

又方:清胃湯(略)

口齒
口糜口瘡
口糜,中醫(yī)病名。指多因濕熱內(nèi)蘊,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爛成片,口氣臭穢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瘡瘍類疾病。西醫(y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發(fā)生于小兒者,以1歲內(nèi)嬰兒或不滿月嬰兒多見,又稱鵝口瘡、燕口瘡、白口瘡、雪口。發(fā)生于成人者,往往繼發(fā)于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fā)性免疫缺陷,以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口齒
口糜病名首見于《內(nèi)經(jīng)》,《素問.氣厥論》說:“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庇址Q為"口瘡","口瘍"。后世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及病機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瘡"、"口中疳瘡"、"口破","口內(nèi)糜腐"等之稱。一般習(xí)慣上將口中潰瘍,范圍局限,病情較輕者稱為"口瘡";口中糜爛如腐、范圍較大,病情較重者稱為"口糜"。

病因病機
1、 膀胱濕熱,上泛口齦
多因外感濕熱,蘊結(jié)膀胱,或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生,下注膀胱,濕熱積聚,循經(jīng)熏蒸于口而為病?!夺t(yī)方考卷之五》說:“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腸者,清濁泌別之區(qū)也。膀胱移熱于小腸,則清濁不能泌別,濕熱不去,勢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爛而瘡。”
2、 心脾積熱,上炎口齦
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過食辛熱炙煿,臟腑失調(diào),熱積心脾,不得宣泄,循經(jīng)上炎于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說:“心脾有熱,亦口糜。”
3、 陰虛火旺,上炎口齦
大病久病之后,胃陰耗傷,虛火上炎,灼傷口舌肌膜發(fā)為本病。《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陰虧火泛,亦口糜?!薄?/span>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jù)
1、病史:發(fā)生于成人者,往往有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fā)性免疫缺陷,以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臨床表現(xiàn):局部灼熱干燥感,輕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醫(yī)生檢查舌苔時方發(fā)現(xiàn)。嬰兒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熱。
病證鑒別
白喉:白喉全身中毒癥狀較重,局部白腐物主要位于咽喉,很少見于口腔黏膜,不易拭去,強行拭之易出血。細菌涂片檢查可找到白喉桿菌。

相關(guān)檢查
1、局部檢查:初起見口腔黏膜出現(xiàn)小的白色斑點,狀如凝乳,略高出于黏膜之上,周圍無紅暈;白色斑點融合成片狀如蛋膜不易拭去,強行拭去則易出血,1-2小時后可復(fù)生如舊。白色斑點可發(fā)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本、兩頰、上腭、口底為多見,亦有蔓延至咽部;但發(fā)生于成人者一般不會融合成大片狀。
2、其他檢查:涂片檢查可找到菌絲或芽孢,培養(yǎng)可查見白念珠菌。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口糜分虛實。實證分兩端,腐物厚而難除,病損廣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濕熱居多,小兒以心脾積熱常見;虛證多為陰虛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損亦輕。

治療原則
重在改善機體狀態(tài),局部治療不可少。

證治分類
(一)膀胱濕熱,上泛口齦
癥狀:口腔患處灼熱,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發(fā)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化濁祛腐。
方藥:加味導(dǎo)赤散加減。
常用藥:黃連、木通、淡竹葉、甘草、黃芩、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生地黃、玄參、桔梗、薄荷。

(二)心脾積熱,上炎齦口
癥狀:口腔患處灼熱疼痛。輕微發(fā)熱,口干渴,心中煩熱,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心瀉脾,解毒消腫。
方藥:導(dǎo)赤散合涼膈散加減。
常用藥:黃芩、梔子、連翹、薄荷、大黃、芒硝、生地、通草、竹葉、甘草、蜂蜜。

(三)陰虛火旺,上炎齦口
癥狀:患處無疼痛或輕微疼痛,或無明顯自覺癥狀??谏喔稍?,饑不欲食,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養(yǎng)胃,清熱生津。
方藥:益胃湯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冰糖。

心脾積熱口瘡與陰虛火旺口瘡:兩證均屬熱證,前證為實熱,后證為虛熱,臨床表現(xiàn)迥異。心脾積熱口瘡,多因飲食失節(jié),嗜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脾胃積熱,脾開竅于口,脾胃之熱上蒸于口,發(fā)生口瘡。其特點是:口瘡嚴(yán)重,多處發(fā)生,瘡面色紅而腫痛,兼有口渴飲冷、便秘溲黃、舌紅苔黃等脾胃實熱癥候。陰虛火旺口瘡,多因思慮勞倦,心陰暗耗,或熱病后期,陰分受傷,陰虛則火旺,上炎于口,發(fā)生口瘡。其特點是:口瘡遷延不瘉,反復(fù)發(fā)作,此起彼伏,瘡面色淡紅,不甚腫,晝輕夜重,兼有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等陰虛癥候。兩證治療原則亦不同,前者治宜清熱瀉火,方選涼膈散、瀉黃散;后者治宜滋陰清火,切忌苦寒傷陰,如偏于心陰虛者,方選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偏于腎陰虛者,方選知柏地黃湯等。

中氣不足口瘡與陰虛火旺口瘡:兩證均為虛證,有口瘡反復(fù)發(fā)作、遇勞即發(fā)的臨床特點。但中氣不足口瘡的病機要點是氣虛,起由勞倦、久病等脾胃中氣受損,或口瘡日久灼陰耗氣,脾胃氣虛,陰火內(nèi)生,發(fā)生口瘡。其口瘡表面色淡,無紅腫,輕度疼痛,雖單個或數(shù)個發(fā)生,郤遷延不瘉。兼有納少便溏、神倦短氣、舌淡等脾胃氣虛癥候。而陰虛火旺口瘡,其瘡面淡紅,尚有煩熱、舌紅少苔等虛火上炎之癥,可作鑒別。中氣不足口瘡治宜補中益氣湯或黃耆建中湯;如氣陰兩虛者,可選生脈散加味。

辨證
分型
病因病機癥狀治則方藥
實證心脾積熱口口瘡數(shù)目較多,較痛,瘡周紅腫,心中煩熱,口渴,便秘,溲赤,或伴發(fā)熱,舌紅苔黃脈數(sh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加減
心熱為主:導(dǎo)赤散
脾胃熱為主:清胃湯
虛證陰虛陽亢,虛火上炎口瘡數(shù)目較少,微痛,瘡周淡紅,反覆發(fā)作,心煩不臥,舌燥咽痛,腰膝酸軟,舌紅津少,脈細數(shù)。滋陰降火心腎陰虛: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丹皮
心血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加杞子
腎陰虛: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心脾兩虛口瘡反覆發(fā)作,心悸怔忡,食少不眠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歸脾湯
氣血兩虛口瘡反覆發(fā)作,面色恍白,唇舌淡白,少氣懶言。益氣補血八珍湯
脾腎陽虛口瘡反覆發(fā)作,形寒肢冷,腹脹滿自利,乏力懶言,脈沉遲。溫補脾腎,祛寒益氣腎陽虛:附桂八味丸
脾胃陽虛:附子理中湯 
口瘡一癥,有虛實之分,暴病多為實火,久病多為虛火,虛火又有陰虛和氣虛兩端。三者又密切相關(guān),實火遷延不除,必灼陰耗氣;陰虛日久,必傷及氣,氣虛常伴陰虛癥候。治療時,實火可用苦寒直折火勢,虛火則切忌苦寒,或養(yǎng)陰,或補氣,根據(jù)證候特點,耐心調(diào)治。此外,無論虛實,在內(nèi)服湯藥的同時,局部可酌情外用珠黃散、錫類散等,可奏效。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含潄法: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潔口腔,并以消毒紗布蘸藥汁將白腐物拭去。
2、噙含法:冰硼散、青吹口散之類撒患處,每日5-6次。

口糜與白喉鑒別

 口糜白喉
癥狀
  1. 多發(fā)于口腔,偶向咽喉蔓延
  2. 癥狀一般較輕微,可見口腔局部腫痛
  3. 口有甜味,有特殊口臭
  4. 全身可見發(fā)熱不甚,頭痛、拒食口干,嚴(yán)重時可見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煩躁
  5. 多發(fā)于小兒及久病者
  1. 多自咽部開始,可向鼻、口腔、喉部蔓延
  2. 癥狀較重、咽喉紅腫,吞咽時疼痛,鼻塞聲嘶,飲食嗆咳
  3. 口有臭味
  4. 全身癥狀較嚴(yán)重,發(fā)熱或寒熱交作,頭痛、身痛、神倦,咳嗽聲如犬吠。嚴(yán)重時面色蒼白,神志呆滯,呼吸困難,心悸怔忡,時時欲脫。
  5. 老幼均可罹患
檢查
  1. 口腔部病變處覆以白腐膜,其質(zhì)松而厚,拭去后有出血,易再生
  2. 頸部常無臖核
  1. 咽喉部白膜堅韌不易搗碎,拭去后有出血,易再生
  2. 頸部常有臖核腫大,疼痛

口糜辨證施治

證型癥狀治則方藥
濕熱交結(jié)口腔糜爛成片,上有白腐物,如糜粥樣,局部紅腫作痛,口干口臭,食欲不振,便秘溺赤清熱解毒,利濕除腐加味導(dǎo)赤湯或五苓散、涼膈散
脾虛濕盛口糜而見可干少津,不欲飲,泄瀉,體倦健脾益氣燥濕連理湯
濕熱內(nèi)盛,陰分受傷口糜延及咽喉,咽喉紅腫痛,日輕夜重清熱養(yǎng)陰,利咽除濕少陰甘桔湯加馬勃、黃連、青天葵

文獻摘要

1、《圣濟總錄·卷一百一十七》:“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大抵心胃壅熱,則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藥,當(dāng)求其本以治之。”

2、《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此證由陽旺陰虛,膀胱濕水泛溢脾經(jīng),濕與熱瘀,郁久則熱,熱氣熏蒸胃口,以致滿口糜爛,甚于口瘡,色紅作痛,甚則連及咽喉,不能飲食。初起宜服導(dǎo)赤湯??诔?、瀉泄脾虛濕者,宜服連理湯;糜爛延及咽喉,日輕夜重者,服少陰甘桔湯,便秘者服涼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nbsp;

3、《證治準(zhǔn)繩.口瘡》:"口瘡一曰熱,經(jīng)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口瘍是也;二曰寒,經(jīng)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fù)則寒雨暴至,陰厥且格,陽反上行,病口瘡是也"。
4、《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臟府積熱則口糜??诿诱?,口瘡糜爛也。心熱亦口糜,口瘡多赤;肺熱亦口糜,口瘡多白;膀胱移熱于小腸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麋;中焦氣不足,虛火上泛亦口穈;服涼藥不效,陰虧火泛亦口糜;內(nèi)熱亦口糜."

口齒
牙癰(別名:牙癰腫、牙蜞風(fēng))

  以牙齦癰腫,疼痛溢膿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又稱牙棋風(fēng)。牙癰多因平素牙齒保護不當(dāng),牙體被蝕或有裂損,風(fēng)熱邪毒侵襲,引動胃火上蒸于牙齦所致。多發(fā)生于齲齒周圍牙齦,初起牙齦腫脹,堅硬,焮熱疼痛,遇冷則痛減,漸漸形成膿腫,并穿潰出膿,膿稠色黃臭穢,膿潰后腫痛減輕,伴有發(fā)熱,頭痛,口渴口苦,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治宜清胃瀉火解毒,方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飲等。還可以冰硼散、玉匙散等外搽。

多由陽明胃經(jīng)火毒郁而不宣,上攻牙齦所致。表現(xiàn)為牙齦深處腫起而脹硬,焮紅疼痛,甚則腫連腮頰等。類今之牙周膿腫疾患。
《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牙邊生癰者如豆大,此脾胃二經(jīng)火也。宜用小刀點破,搽以冰片散?!?/span>
《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牙癰胃熱腫牙床,寒熱堅硬痛難當(dāng),破流膿水未收口,誤犯寒涼多骨妨?!怪我饲逦?、瀉火、解毒、消腫??蛇x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加減化裁。熱盛者服蟾酥丸;便秘服雙解貴金丸。外治:搽冰硼散,若有多骨(即死骨)應(yīng)取出。本病相當(dāng)于西醫(yī)的牙周膿腫并發(fā)頜骨骨髓炎,宜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以便加快痊瘉。

  牙癰的診斷要點
  1.癥狀患牙有浮出或伸長感,疼痛較劇,呈持續(xù)跳痛,咀嚼時痛更甚。
  2.檢查齒齦局限性紅腫,初硬后軟,有潰膿或穿潰出膿,觸叩患牙則痛劇,患牙松動,腮頰腫脹,臖核腫大、壓痛。
  3.本病需與牙咬癰相鑒別(參見牙咬癰)。

  牙癰的辨證分析
  多由于平素不注意口腔衛(wèi)生,或牙齒保護不當(dāng),致使牙體被齲蝕,穢毒郁結(jié)于齦肉及牙根,聚積漸化成膿;或由于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脾胃蘊熱,熱毒壅盛于里,積困中焦而化火,火性上炎,火熱循經(jīng)至牙床而腐肉成膿;或風(fēng)熱邪毒直侵人體,引動脾胃之積熱,風(fēng)熱與胃火交蒸,循經(jīng)上沖于牙齦而成牙癰。本病為陰明胃經(jīng)熱毒熾盛所致,所以總的治療方法為清熱解毒,清胃瀉火,消腫排膿。

  牙癰的辨證論治
  穢毒結(jié)聚
       【證見】 牙痛反覆發(fā)作,齦肉亦多次受累。每因過度勞累或口腔不潔時,突發(fā)牙齦紅腫,齦袋溢膿,牙齒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熱,乏力,頭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醫(yī)宗金鑒》)加味
  處方:金銀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2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防風(fēng)10克,白芷10克,赤芍12克,當(dāng)歸尾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2)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徐治鴻驗方,見《名醫(yī)名方錄》)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黃20克,玄參12克,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1劑。

  風(fēng)熱邪毒侵襲
       【證見】 牙齦浮腫疼痛,如棋子狀,不敢咀嚼,得涼則痛減,流涎粘稠,頜下有臖核觸痛??砂橛邪l(fā)熱或惡寒發(fā)熱,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疏風(fēng)清熱。
  【方藥】
  1.主方疏風(fēng)清熱湯(王德鎰《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處方: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2克,連翹15克,桑白皮12克,赤芍12克,桔梗10克,天花粉15克,玄參15克,浙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銀翹解毒丸(片、沖劑、液),口服或沖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劑每次4片,沖劑每次1包或l塊,合劑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

  脾胃火盛
       【證見】 牙齦紅腫較甚,持續(xù)性跳痛,有膿液溢出,量較多,或齦緣糜爛易出血,患側(cè)面部、口唇、頜下腫脹疼痛,煩渴,口臭,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絳,苔黃厚,脈洪數(shù)。
  【治法】 清胃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排膿。
  【方藥】
  1.主方清胃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合仙方活命飲(陳自明《婦人良方》)加減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5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2克,黃連10克,升麻6克,穿山甲15克,乳香6克,沒藥6克,赤芍12克,金銀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牙癰久治不愈,反覆溢膿,瘡口不收者,宜補氣益血,托里排膿,宜選用托里消毒散。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2丸,片劑每次2—3片,每日2~3次。
  (2)六神丸,口服,每次1歲1粒,2歲2粒,3歲3~4粒,4~8歲5—6粒,9—15歲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噙化或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徐治鴻經(jīng)方,見《名醫(yī)名方錄》)
  處方:見「穢毒結(jié)聚」單方驗方。


唇風(fēng)
又名唇瞤、唇顫動。見《外科正宗》卷四。癥見初起紅腫發(fā)癢,繼則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風(fēng)勝過燥,則口唇乾裂脫屑,狀若無皮,日久口唇瞤動不止。多因胃經(jīng)濕熱、外感風(fēng)邪,風(fēng)熱相搏而成,日久化燥生風(fēng)。與西醫(yī)所稱慢性唇炎相似。
口齒
診斷要點
1.癥狀 自覺唇部發(fā)癢,疼痛如火燎灼熱之感,并有反復(fù)發(fā)作的病史。
2.檢查 好發(fā)于下唇,局部呈暗紅色,表面干燥、皸裂、流水,易出血,或糜爛、結(jié)痂,覆蓋有鱗屑狀物,易剝脫,脫后如無皮之狀??诖侥[脹,外厥如驢嘴狀,唇周肌肉緊張,時有動。 

唇風(fēng)的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脾胃濕熱內(nèi)生,復(fù)受風(fēng)邪外襲,以致風(fēng)火相搏,引動濕熱之邪,循經(jīng)上蒸,結(jié)于唇部,氣血凝滯而成;亦有因脾經(jīng)血燥者,因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主統(tǒng)血,若飲食不節(jié),脾經(jīng)積熱,日久陰血受損,或溫?zé)岵『螅瑐幓?,血熱化燥生風(fēng),風(fēng)盛傷筋,則唇動,燥熱熏灼肌膜,故干裂流水,如無皮之狀。本病也可因風(fēng)吹、日曬、煙酒等不良刺激,風(fēng)火邪毒乘虛直侵,造成唇部肌膜受損,染毒而成。

本病與脾、胃關(guān)系密切。由于脾胃蘊熱,復(fù)受風(fēng)熱濕邪侵襲,早期以實證為主,多表現(xiàn)為胃腑實熱證;后期則由于熱蘊日久,陰血受損,血虛化燥生風(fēng)而致,以虛證為主。故本病辨證首先要辨其虛實??偟闹委熢瓌t,早期為疏風(fēng)清熱解毒,后期為養(yǎng)血,潤燥祛風(fēng)。 

辨證論治
脾胃濕熱,風(fēng)邪外侵
【證見】 唇部發(fā)癢,色紅腫脹,日久破裂流水,糜爛,結(jié)黃色痂,灼熱疼痛。口臭,口渴喜飲,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疏風(fēng)清熱,祛濕解毒。
【方藥】
1.主方雙解通圣散(吳謙《醫(yī)宗金鑒》)
處方︰防風(fēng)10克,荊芥6克,連翹15克,梔子12克,黃芩12克,石膏20克,桔梗10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2克,滑石2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玄明粉,以泄熱通便。唇紅腫脹嚴(yán)重者,加黃連以瀉火清熱解毒。破裂流水,如無皮之狀者,加木通、澤瀉、車前子,以清熱利濕。
2.中成藥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2)黃連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防風(fēng)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服成人1/3—1/2量。

脾經(jīng)血燥
【證見】 唇腫燥裂流水,甚至流血,痛如火燎,發(fā)癢,脫屑,猶如無皮之狀。口干,小便短赤,納呆,頭暈。舌淡紅干,脈細數(shù)。
【治法】 養(yǎng)血涼血,祛風(fēng)潤燥。
【方藥】
1.主方 四物消風(fēng)飲(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加減
處方︰當(dāng)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防風(fēng)10克,荊芥6克,蟬蛻6克,生地黃1.5克,黃芩10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甘草6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如見口唇動,紅腫破裂,食少腹脹,大便溏瀉,肌肉消瘦,四肢冰冷,面色微黃,氣短乏力等癥狀,宜健脾補氣,用參苓白術(shù)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2.單方驗方滋陰潤燥湯(徐治鴻驗方)
處方︰玉竹25克,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知母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玄參12克,葛根15克,太子參15克,女貞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唇風(fēng)的外治法
用黃連膏、紫歸油、青吹口散油膏搽患處,以清熱解毒,涼血潤燥。 

唇風(fēng)的其他療法
1.唇風(fēng)的針灸療法
(1)體針︰地倉透頰車,留針30分鐘。
(2)耳針︰取口、唇、神門、腎上腺、輪1-6穴,每次選3-4穴,留針30分鐘。
2.唇風(fēng)的飲食療法
(1)雪耳燉冰糖︰雪耳10~12克,洗凈后放碗內(nèi)加冷開水浸,以浸過雪耳為度,滄浸1小時左右,待雪耳發(fā)脹后揀去雜物,再加冷開水及冰糖適量,隔水燉2~3小時,食雪耳飲汁。
(2)健脾滲濕湯︰生薏苡仁20克,茨實15克,荸薺15克,赤小豆15克,煲湯服用,每日1劑。


       唇風(fēng)多見于青少年女性,并以下唇唇紅發(fā)病為主,上唇較少或較輕,分急、慢性期,前者表現(xiàn)為唇紅部位痕癢腫脹、疼痛如火燎灼熱,唇的顏色開始轉(zhuǎn)變,漸加深至暗紅色,并出現(xiàn)乾燥、皸裂、有滲出液、潰瘍和流血,嘴唇邊界不清。
        反覆不瘉的急性患者可演變成為慢性唇炎,口唇粘膜腫脹、肥厚脫皮、灼痛等。成因是脾胃因過食煎炸、辛辣食品致濕熱內(nèi)蘊,如燒烤、邊爐火鍋都屬火熱之品,其風(fēng)火熱毒上攻于唇,一般清熱解毒飲料是無法祛掉如此火毒的。
        常用的潤唇膏只是暫緩唇乾之用,人體皮層最適合使用「芝麻油」,若然還未進入發(fā)病期,建議每天臨睡前把兩滴芝麻油薄薄地涂到上下咀唇,先作秋燥抵達前的預(yù)防方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内九一激情白浆发布| 日韩av欧美中文字幕| 爱在午夜降临前在线观看| 91欧美日韩一区人妻少妇| 草草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av久久| 国产亚洲中文日韩欧美综合网| 日韩精品综合福利在线观看| 深夜福利亚洲高清性感| 日本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生活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美女视频在线免费看| 视频一区二区黄色线观看| 丰满人妻一二三区av|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黄片免费观看| 草草草草在线观看视频| 偷拍洗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四季av一区二区播放|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伊人五月天中文| 亚洲永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视频| 亚洲在线观看福利视频| 91人妻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成人精品| 日韩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日韩成人动作片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亚洲| 成年女人下边潮喷毛片免费|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无卡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级aa大片|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 国产av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 日韩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福利专区 久久精品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