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2006年年底開始投入股市。剛開始投入股市時,我覺得跟絕大多數(shù)投資者一樣,都是懵懵懂懂。十年十倍其實也是我自己從2007年一直到去年2016年結束的一個總結,正好大概賺了10倍,稍微多一點。 和很多很多投資者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從2007年年初開始就采用了一種現(xiàn)在來說非常時髦的做法——量化。那時候我不懂什么叫量化,但后來回想起來,我的方法其實就是量化。 我在二十多年前進了一家中國最大的IT公司,當時的管理范圍是整個中國2287個縣級以上城市,作為管理者來說,量變會導致質變。 隨著今天中國A股的發(fā)展,今天大概每天都有兩到三個新股上市,面對三千多個股票,甚至我估計中國未來五年十年以后,說不定真的有可能上五千,甚至于上萬,沒有很好的方法來研究,就會造成非常大的挑戰(zhàn)。如果你不面對現(xiàn)實、不迎接挑戰(zhàn),那未來要么就繳槍,我覺得未來真的有可能慢慢被新的量化、新的方法淘汰,因為你面對的信息是非常大的信息爆炸時代。 我覺得雪球很有意思,第一次上雪球時我還不太理解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后來我才理解,個人資產(chǎn)是一個不斷滾動變大的過程,我們滾雪球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每天轉0.1%,十年后有多少個交易?大概有2500個交易日,那你的收益率就是250%。但好在我們可以用復利的方法,用利滾利的方法來計算:十年以后你就是1118%,也就相當于你賺的已經(jīng)超過了10倍。 我們再按照每天每日每周來計算,每天是0.1%,每周只需要0.5%,一個月大概是2%,一年是27%。你就可以賺十倍了。 我們作為小散來說,難道可以去戰(zhàn)勝這些最有名的基金經(jīng)理,能夠做到那些嗎?我覺得既難又不難。以我們小散的投資能力肯定很難超過基金經(jīng)理,但作為小散來說,我們的很多優(yōu)勢也是基金經(jīng)理所不能具備的,我們要以己之長應對其短,而不是用我們的短處和他們的長處PK。 我總結了自己十年的經(jīng)驗: 有人曾經(jīng)說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自己在IT公司里做了二十多年,招聘了很多員工,看了很多員工的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可能的話,你在總部的發(fā)展機會要比你在分支機構大得多”。 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首先是做選擇題,如果你在A股做得很好,你去做港股,如果你沒有用清零的思路去做港股,我可以說“必輸無疑”,因為所有的游戲規(guī)則,港股跟A股都不一樣。 我做了十年,基本都是滿倉輪動,那和傳統(tǒng)投資者的方法有點差異,甚至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在2008年都是滿倉的,但我2008年滿倉的品種不太一樣,我2008年滿倉的品種是債券。如果大家知道“股債輪動”的概念,就可以看一下歷史上債券跟股票走勢的差異,基本上是負相關。 在輪動里我放了三個層級,最里面的圈是“股票輪動”,中間一圈是“策略輪動”,最外一圈是“股債輪動”。我在雪球上發(fā)布了40個因子,看這40個因子每天的強弱??吹煤芮宄∈兄狄蜃雍芏嗄晔兄翟叫q得越快,前十年年化可以到70%、80%,巨高無比的因子,但今年就不行了;今年比較好的因子反而是那些價值投資的,PE、PB、股息,這些因子在走強。 第一個散戶優(yōu)勢,量小。你的資金大了以后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所以小資金要利用小資金的優(yōu)勢,你不能完全聽所謂專家的。 第二個優(yōu)勢是靈活。在很多機構,私募基金操作有很多規(guī)定,公募的規(guī)定更多,但對于散戶來說就無所謂了。散戶也有必要去制定一些自己的操作規(guī)則,而不是隨心所欲,因為隨心所欲也會走向另外一面。 第三,政策紅利。尤其是去年劉主席上來以后,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散戶的。我曾經(jīng)有一篇帖子,量化計算打新對于小散戶收入的影響。我還記得數(shù)字,大概10萬到20萬是最佳配置,在18萬以下應該要把資金深市配置得多一些,滬市配置得少一些,18萬以上應該滬市配置得多一些,深市配置得少一些。這樣的收益率,如果你在10萬、20萬左右,用去年年初開始一直算到最新的數(shù)據(jù),我計算過,一個散戶大概能增加多少?接近20%。 如果你有10萬、20萬,去做股票定投或基金,差異就非常明顯,去年開始我覺得是給小散的政策紅利,量化投資要求投資者要理性地想問題,你要用概率、用數(shù)字去解決過去你拍腦袋。 我這里特別講一句,用滿倉輪動替代止盈止損。過去為什么要用止盈止損呢?大家理性地想一想,所謂止盈止損就是你要去想我們散戶的資金,10塊錢買某一個股票,你的成本會影響股價的漲跌嗎?不會,所以你要做到理智,忘記成本。有人很喜歡算我在浦發(fā)上賺了多少錢、我在興業(yè)銀行虧了多少錢。但對我們來說,難道我們真的是要看一個股票的得失嗎?其實我們是要看整個賬戶的得失,至于在這個股票上或那個股票上的得失,那么那是你做個股的分析。做人必須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做人,但做投資不能談感情,做投資一談感情就完了。 近因效應: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yōu)于中間部分項目的現(xiàn)象。 比如你用某一種方法做投資,然后做贏了,你就會很自然地覺得這個方法很好,你用某一種方法做投資做輸了,往往就堅持不下去。量化告訴我,你用這種方法做投資,你在十年里贏多少輸多少,最后你如果堅持下來,你的期望值是多少。股市里其實是沒有專家的,只有輸家和贏家,你要做到大概率地贏,就要很理性地學會計算。不是所有量化都要用到那么高級的方法,還是會有一些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以大概率地戰(zhàn)勝市場。 我們有很多人,我看他天天在忙、天天在操作,舉一個例子,用股息率輪動的例子:如果20天輪動一次,年化收益率大概能到11%;如果每天輪動一次,結果是-2.99%。一方面被傭金吃掉了,還有一方面,其實傭金還不是最主要的,很多人的出清成本非常高。有人會問我,你什么時候換呢?我說我換的時候往往是很多人嚇死的時候。最好的換股時機是暴跌的時候,只有在暴跌時你才會有超額收益。 我只能簡單地講一下,因為有很多沒做過量化的我說了也不一定能聽懂。 1、過少的數(shù)據(jù)。 2、使用未來函數(shù)。 3、不注意邊界條件 4、過度擬合 5、不切合實際的期望值 6、把量化等同于對沖 7、把量化等同于高頻交易。其實在中國很難有高頻交易 8、量化一定要用高大上的工具 這一點非常重要,所謂復盤,我們假定回到原來的地方,你用什么方法改進,會比原來做得更好,那就是提高了。 我始終覺得,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投資者都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才是最好的,人家的路是人家走出來的,很多不同的人的不同方法可以凝集起來思考,不同的路能達到不同的目的。如果能達到啟發(fā)大家思考的目的,我也非常欣慰。 ---------END--------- |
|
來自: 中南居士48ggtz > 《股票財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