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七(段鳳舞治驗,趙田雍、王惠勤整理) 白某,女,57歲。1980年3月25日初診。 患者10年前發(fā)現脾大,8年前又發(fā)現肝大。1980年2月右上腹出現腫塊,經北京某醫(yī)院甲胎蛋白陽性。超聲波示:肝內有一腫物約3cm×3cm。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因其甲狀腺功能亢進,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不能手術,轉至我院中醫(yī)中藥治療。 刻診:肝區(qū)不適,但無明顯疼痛,形體消瘦,精神較差,口苦,食欲缺乏,夜寐不安,二便如常。肝大,劍突下約8cm,質硬,表面未觸及結節(jié),壓痛不明顯,無腹水征。舌質紅,苔黃,根部稍膩,脈弦。實驗室檢查示:廓香草酚濁度試驗51單位,谷丙轉氨酸132單位,血白細胞2.7×109/L(2700/mm3),血小板68×109/L68×103/mm3)。證屬肝氣郁滯,濕熱中阻。立疏肝健脾、酶解毒散結之法 處方一:黨參、生山藥、天冬、麥冬、川厚樸、莪術、三棱、赤芍、白芍各10克,生赭石、天花粉、鱉甲、丹參、紫草、夏枯草各15克,金錢草、女貞子、虎杖、半枝蓮、龍葵、白英、蛇莓、豬苓各30克,預知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二:人工牛黃15克,麝香、雄黃各10克,乳香、沒藥各165克,三七粉30克。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小,早、晚各服1.5克。 4月7日二診:用上2方后,口苦除,夜寐轉安,感背部不適,脈細弦,苔黃膩。略有轉機,仍守前法,去紫草,加水紅花子、白茅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再進。 5月4日三診:肝區(qū)脹較前減輕,時有心慌,余癥穩(wěn)定,舌脈同前,守方加石斛30克,繼服。 9月26日四診:精神好轉,體力增強,食欲增加。查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亦有所提高,吞噬率由34%上升至45%,吞噬指數由0.45上升至0.81。但肝較前略有增大,約在劍突下8.5cm,表面有結節(jié),質硬,無腹水。苔黃脈細。上方去赤芍,加白礬10克,澤瀉15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2克。諸藥共為粗末,每日45克,煎服。 1981年2月19日五診:服上藥后證情一直穩(wěn)定,其間火箭電泳值下降至800ng/ml,肝亦未見增大。日前因感冒致病情加重,低熱咳嗽(體溫37.5℃),胸腹脹滿疼痛,呃逆頻作。肝區(qū)疼痛,肝劍突下11cm,質硬,壓痛明顯。舌苔黃,脈細弦。 處方:瓜蔞、赭石、鱉甲、夏枯草、蒲公英、石斜、蘆根各15克,清半夏、郁金、柴胡、預知子、川厚樸、萊菔子各10克,黃連7克,水紅花子、金錢草各30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經治,臨床癥狀曾一度明顯好轉,治療后存活近1年,但因感冒致病情惡化,于1981年2月21日因上消化道出血搶救無效死亡。 案八(張志堅治驗,張福產整理) 張某,女,33歲,農民。1979年8月18日初診?;颊呷ツ甓九嘤⒐綍r不慎擦傷左頸,局部奇癢難忍,皮膚科診為真菌感染。服灰黃霉素200片,頸癢雖止,但相繼出現脘痞、納減、右脅疼痛等癥,1978年8月經常州某醫(yī)院肝功能示黃疸指數18單位,堿性磷酸酶35單位。肝超聲波示:波形遲鈍,有束狀波。肝核素掃描示:肝右葉2cm×4cm占位性病變。甲胎蛋白測定:血凝法陽性。診斷:原發(fā)性肝癌?;颊邞刈踊?,乃選擇中醫(yī)藥治療。 刻診:容色蒼暗,鞏膜微黃,神疲乏力,低熱起伏(體溫37.4~37.8℃),右脅作脹疼痛,脘痞不思納谷,經行量少色暗,足腫,便糖,小瘦黃赤。舌紅邊有紫斑,苔薄膩而黃,脈沉細弦。肝劍突下6cm,右鎖骨中線肋下4cm,質硬,邊緣不齊,且可觸及少數硬結。此乃藥毒克賤肝體,肝失疏泄,氣滯絡瘀,正氣暗耗,脾失健運,發(fā)為藏積。立健脾益氣、養(yǎng)血柔肝、活血解毒、軟堅散積之法。 處方:太子參15克,生白術、茯苓、陳皮、制半夏、香谷芽各10克,生甘草3克,炒當歸、生赤芍、生白芍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服上方健運補氣之劑7劑后,雖略有饑意,但內熱舌紅,乃陰液已傷;便糖、附腫、目黃、苔膩是中焦陽氣淹室,不能疏運濕濁。姑擇其養(yǎng)而不燥、潤而不膩者投之,培脾扶正,溫清兼用。改用下方,繼進7劑。 處方:潞黨參、生白術、茯苓、綿茵陳各15克,陳皮、六神曲、細生地黃各10克,炙甘草、煨姜各3克,生白芍、炒當歸各9克,雞內金6克,桂枝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脘痞見松,納谷漸香,大便轉稠,足腫已減過半。脾得健運之令,胃有醒豁之權。奈毒瘀固著肝臟,木氣弱而不達,所以脅痛、身熱如故。法擬理氣化瘀,解毒散結,予服下方7劑,以觀動靜。 處方:預知子、生麥芽各15克,柴胡、廣郁金、太子參、炒當歸、青蒿各9克,紫丹參、制莪術、山慈菇各10克,生牡蠣(先煎)、白毛藤、石打穿各3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四診:經行量多夾瘀,舌上瘀斑變淡,脅痛輕內熱減,恙勢進人順境。惟肝脾久傷,氣血已損,非攻伐急切所能奏效。以擬養(yǎng)風木以助生長之氣,培中土以護健運之本。繼服下方7劑。 處方:游黨參、生黃芪、炙鱉甲(先煎)、生薏苡仁各15克,炒當歸、炒白芍、生白術、柴胡、陳皮、茯苓各10克,雞內金、炙甘草各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藥后精神、食欲明顯好轉,乃以四診方和三診方交替出入,每半個月輪換1次,守法隨癥施治3個月余,熱清、痛止、黃退,諸癥消失。復查肝臟右鎖骨中線肋下1.5cm,劍突下3cm,質地稍軟,遂停藥觀察。 經治臨床癥狀消失,腫塊顯著縮小。甲胎蛋白測定:血凝法陰性。肝功能正常,肝超聲波偶見微波。1983年1月隨訪,面色豐腴,體力復常,肝大如上,質地轉軟,表面硬結未觸及,至1983年11月已存活4年余。 證治發(fā)微:本案證屬脾虛濕熱型,兼見低熱起伏,乃脾虛不健,濕邪不化,久稽生熱之故。用六君湯健脾化濕,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茵陳、白花蛇舌草、白毛藤以清利濕熱,莪術、丹參、山慈菇、牡蠣、石見穿、鱉甲以行滯化瘀。濕熱久稽,又有傷陰之弊,則用生地黃、柴胡、青蒿以滋陰清熱。故脾氣得健,肝血得養(yǎng),則濕熱得清,瘀滯得化,低熱得除,腫塊縮小,而獲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