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史記》褒斜古道聯(lián)結(jié)關(guān)中與漢中、巴蜀盆地的古道。褒斜二水發(fā)源于秦嶺太白縣衙崖山,南流入漢者為褒,北流入渭者為斜。古道沿褒斜二水河谷,貫穿秦嶺山脈,南口名'褒谷',在陜西漢中市,北口名'斜谷',在陜西眉縣,全長約250公里。 褒斜道因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國古代橫跨秦嶺,連接關(guān)中、巴蜀鑿石架木而成的棧道,又叫閣道,全長250公里。 開鑿于東漢永平年間,采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位于古褒斜道南端漢中褒谷口七盤嶺下,隧洞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曹操手書“袞雪” 棧道工程可分為平梁直柱、框架、平梁直柱加斜撐、平梁直柱懸空等多樣結(jié)構(gòu)的閣道,多跨式橋梁以及人工隧道石門等。 在這崇山峻嶺之中,水流湍急,樹密草深,山體怪石嶙峋,久看讓人心驚,在古代開鑿起來可見多么困難。 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發(fā)生在這里;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褒斜棧道在記載著歷史的同時(shí),也見證著古人開鑿棧道的智慧。 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 石門這些石刻,是珍貴的石頭書,特別是漢魏石刻,屬國內(nèi)珍稀之物。 褒斜道遺跡——石門棧道,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