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畫鑒賞(十) 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天上威嚴的襁褓嬰兒 《送子天王圖》 《送子天王圖》作者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大約出生于公元680年,卒于公元760年前后,曾改名道玄,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時,生活貧寒,早年為民間畫工,很快就熟諳畫理。曾有5年擔任低級官吏,后來浪跡東都洛陽,隨張旭、賀知章等學習書法、最終成為專門畫師。開元年間,被玄宗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家。他以精湛的技藝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繪制了大量的宗教畫、歷史畫和政治肖像師,以善繪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鳥獸、草木、臺殿而著稱于世,聲名廣為傳播。 活躍于盛唐時期的吳道子,喜與文人名流交往,又游歷各地,在繪畫上遠師張僧繇,近法張孝師,早年繪畫繼承了六朝行筆流麗纖細的風范。唐代文學藝術的空前發(fā)展,中外文化交流,各藝術門類的溝通,為他藝術才能的發(fā)揮提供了契機。通過廣泛的學習,吳道子中年以后筆跡磊落逸勢,藝術高度成熟。在藝術上,吳道子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用狀如蘭葉或莼[chún]菜條的筆法表現(xiàn)衣褶,圓轉而有飄舉之勢,被稱為“吳帶當風”。 吳道子被歷代畫家奉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為“百代畫圣”和畫祖,在中國繪畫史上地位無人可企及。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p> 吳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節(jié),“每一揮毫,必須酣飲”,因此,經(jīng)常是醉中作畫。傳說他描繪壁畫中佛頭頂上的圓光時,不用尺規(guī),揮筆而成。在龍興寺作畫的時候,觀者水泄不通。他畫畫很快,像一陣旋風.一氣呵成。當時的都城長安(今西安)是全國文化中心,匯集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和書畫家。吳道子經(jīng)常和這些人在一起,使他的技藝不斷提高。有一次,在洛陽同他的書法老師張旭和善于舞劍的將軍相遇,吳道子觀看將軍持劍起舞,左旋右轉,神出鬼沒,變化萬端,很受啟發(fā),即興在天宮寺墻壁上畫了一幅壁畫,畫時筆走如飛,颯颯有聲,傾刻而成。隨后張旭又在墻壁上作書這一次使在場數(shù)千觀眾大飽眼福,高興地贊嘆:“一日之中,獲觀三絕!” 《送子天王圖》局部 《送子天王圖》鑒賞 《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是吳道子根據(jù)佛典《瑞應本起經(jīng)》繪畫而成。圖分兩段,前段描繪天王送子的情節(jié),后段描繪釋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 《送子天王圖》局部 圖中繪人物、鬼神、瑞獸20多個,人物則天王威嚴,大臣端莊,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張牙舞爪,瑞獸靈活飛動,極富想像力而又畫得極富神韻。獨特的“吳家樣”線條.粗細頓挫,隨心流轉。無論是表現(xiàn)人物的衣紋、鬼神的猙獰,還是描繪閃爍的火光,都表現(xiàn)得生動貼切,游刃有余。 作為一幅佛誕名畫,可以從中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后,經(jīng)漢末而至盛唐,漸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畫中的人物已經(jīng)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臉色黝黑如達摩狀,而完全是漢人模樣。作為一幅中國畫,又昭示著線描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由“鐵線”衍生出“蘭葉線”,從此中國畫的線描技法完備。 《送子天王圖》局部 《送子天王圖》追蹤 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紙本,縱35.5厘米,橫338.1厘米,傳為宋人摹本,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美術館。 本文由“靜篤齋”整理,編輯劉露茜。 |
|